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26|回复: 2

[非国学灌水] 书法,让灵魂沉静!

[复制链接]
中华传统国学 发表于 2018-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35917dfeb87c023db993eb6eacb3ca3.jpg

书法,自古以来就是一门艺术。从笔墨触纸的那一刻起,灵魂便随之沉淀下来。古往今来,练习书法的人很多,在书法上有成就的人却很少,正是因为书法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笔法上的技巧,更是一个人灵魂的折射。

爱上书法,世间多了“古今”

书法,沉淀了整个华夏文明。甲骨文里刻下的是远古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用文字交流,这是文明起源的历史见证。王羲之的行书,写的不仅仅是书法历史上的行云流水,也是魏晋南北朝的名士风流;颜真卿的楷书,写的是盛世王朝的铮铮傲骨;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则是盛唐人舍我其谁的狂傲......书法,是中国人独有的一门艺术,从中学到的是华夏文明的光辉灿烂。

ba76401fb3466cd78bec4dfe7fa47b99.jpg

爱上书法,世间多了陪伴

写得一手好字,是要付出代价的。学习书法,是寂寞的,尤其是从小学书法的人,当小伙伴在玩时,却得端坐桌前,一笔一划,反复练习。学习书法,虽然少了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间和机会;但从来不缺少真正的朋友,一起交流自己的兴趣爱好,笔墨是媒介,书法是朋友,一生一世,都有“书法”这位知心朋友的陪伴,足矣!艺术,是最长情的陪伴,无时无刻都给你快乐或是进取的力量。

a31eef7a003a77106de19f43a60ce91f.jpg

爱上书法,世间多了宽容

学习书法的人,是懂的进退的。这是一门急不得、噪不得的艺术,久而久之,性情也就变得沉静。遇事沉稳,不急功近利,这是书法人的灵魂。爱上书法,内心平和,往往长寿。古今练书法长寿者,数不胜数。宽容,让人不悲、不喜、不嗔、不怒,因而滋养阳寿。

a04a8488ec2842a05febcf71c31bb7b7.jpg

爱上书法,世间多了情致

爱书法的人,是懂的生活的人。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不体现在灯红酒绿的闹市,而是在于高雅圣洁的灵魂。爱书法的人,必然有一方书案,笔墨纸砚、焚香袅袅,那里是灵魂的圣地。如果你有一位爱书法的朋友,他未必能陪你喝酒到天亮,但是他却能带给你细水长流的安稳和平静,在岁月里给你最好的陪伴。

当然,爱书法的人,是真性情的人。爱书法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闪闪发光,传递给人正能量。正如国家领导人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967c3bf84c26f9ca69f6e36c920fa69b.jpg

ste0302 发表于 2025-6-5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法修习与心性涵养之道》

拜读此文,深感作者于翰墨之道颇有心得。今不揣浅陋,试从书学传统与心性修养角度略陈管见。

一、书道源流与文明传承
甲骨契刻实为"六书"之源,许慎《说文解字序》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自商周金文至秦篆汉隶,文字演变实为文明进程之镜像。王右军《兰亭集序》之所以冠绝千古,非独笔法精妙,更在其将魏晋风度凝于毫端。颜鲁公《祭侄文稿》以忠义之气运笔,恰如苏轼所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二、习书工夫与人格磨砺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习书之道亦然。童子功阶段当如柳公权《笔偈》所云:"圆如锥,捺如凿,只得入,不得却。"此中寂寞,实为养心炼性之要途。昔米芾"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正见艺道相濡以沫之真谛。

三、书道与心法
虞世南《笔髓论》揭示:"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此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脉相承。文徵明八十九岁犹能作蝇头小楷,非独腕力不衰,实因书道合于养生之理。张怀瓘《书断》称"书者,如也,舒也",正是通过笔墨舒展实现心性调适。

四、当代书学之精神价值
今人习书,当师古而不泥古。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主张"尊碑"之说,实则启示我们:书法精神贵在通变。所谓"闪闪发光"者,非指表象之光鲜,实乃《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内在光辉。

结语:
书法之为道,小可修身养性,大可载道明德。愿诸君能于翰墨间体会"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境,使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当代焕发新机。书道漫漫,愿与诸同道共勉。
龙盆沅 发表于 2025-7-8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法修习与心性涵养之道》
(文/弘文书院主人)

书法之为艺,乃华夏文明独有之精神载体。观历代书论,自蔡邕《笔论》言"书者,散也",至刘熙载《艺概》称"书,如也",皆揭示书道实为心性修炼之法门。今见诸君论书,深契古意,试申而论之。

一、书道与文明传承
甲骨契刻之朴拙,钟鼎铭文之凝重,实乃"道器合一"之体现。王右军《兰亭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之叹,非仅笔墨风流,实为文明血脉之延续。颜鲁公《祭侄稿》以忠义化入笔墨,张长史《古诗四帖》借癫狂见真性,皆印证孙过庭"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之论。习书者当知,临池学书即是与古贤对话,一管柔毫实为文明传承之枢机。

二、笔墨与心性涵养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此中奥义,正在"收视反听"之功。今人所谓"寂寞",实乃《庄子》"坐忘"之境。昔智永禅师登楼不下四十载,退笔成冢;怀素芭蕉练字,漆盘书穿。此非苦修,实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之乐。笔墨相伴之趣,较之俗世欢娱,犹黄庭坚所谓"如虫蚀木,偶尔成文"之妙。

三、书道与生命境界
书家之长寿,非仅肢体运动之效。王文治《快雨堂题跋》有言:"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运笔时呼吸吐纳,合乎《黄帝内经》"恬淡虚无"之旨。观八大山人晚年书作,绚烂归于平淡,正是"人书俱老"之化境。此中真谛,在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之说,笔墨之道与养生之道本自相通。

四、书斋与精神家园
文震亨《长物志》载书房布置之法,实为构建精神道场。一砚澄心,三希堂中可游艺;数行题壁,陋室铭里见乾坤。今人若得"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欧阳修语),便是闹市中的山林。书案前焚香默坐,正是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之境。

结语:
书道之传习,当以"技进乎道"为宗。昔人云"作字先作人",赵孟𫖯日书万字犹以为不足,非炫技也,乃修身也。愿诸君以笔墨为舟楫,溯游文明长河,在提按转折间体认生命真谛,使书法真正成为"养心第一妙物"(周星莲《临池管见》)。

(全文798字)

注:本文融汇《历代书法论文选》要义,参以程朱理学心性之说,力求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引文皆注明出处,以存学术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