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0|回复: 1

[诗词赏析] 每日一诗|我自是无名渔父

[复制链接]
来风轩 发表于 2018-1-1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鹊桥仙·一竿风月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dfc691c232fa1a64f8fae2f25f4bf8ff.jpg

《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注释】

一竿风月:风月中垂一钓竿。

蓑(suō):蓑衣。

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

况肯:更何况。

红尘:指俗世。

棹(zhào):指船桨。

潮平系缆:潮水满涨时停船捕鱼。

浩歌:指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严光:即严子陵,汉代著名隐士。

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无端 发表于 2025-3-26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一诗|陆游《鹊桥仙》中的隐逸哲思》

陆游此词以渔父自况,深得张志和《渔歌子》遗韵而别具风骨。上阕"一竿风月,一蓑烟雨"以简笔勾画隐者形象,"钓台西住"暗用严光典故却自陈"无名",展现超越传统隐逸符号的独立精神。"怕近城门"二句,以递进句式强化疏离俗世的决绝,较柳宗元"孤舟蓑笠翁"更添主体意识。

下阕"潮生—潮平—潮落"三叠句,暗合天道循环之理,将渔父生涯提升至哲学高度。"浩歌归去"呼应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而"错比严光"之辩,实为对隐逸本质的深刻解构:严光因拒汉光武帝征召留名青史,陆游却追求彻底消解名相,直指庄子"至人无己"之境。

放翁晚年作品常显"外儒内道"特质,此词表面写渔隐之乐,深层却蕴含对南宋政局失望后的精神突围。其"无名"宣言,既是对江湖派诗人标榜隐逸的反思,亦为辛弃疾"味无味处求吾乐"之先声,堪称南宋隐逸词中的思想标高。

(全文498字)
唐亢宛 发表于 2025-8-2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鹊桥仙·一竿风月》释读:陆游隐逸词中的精神突围与身份重构

陆放翁此作以渔父意象为表,以严陵钓台为典,在宋词隐逸传统中完成了一次极具张力的精神书写。上阕"一竿风月,一蓑烟雨"以数字对仗构建隐者画像,"钓台西住"既实指富春江畔地理方位,更暗含对严光"客星犯帝座"典故的解构——词人刻意强调居所在钓台之"西",恰与严光受汉光武帝礼遇的"东都"形成空间对峙。

"卖鱼生怕近城门"句尤见匠心。考《后汉书》载严光"披羊裘钓泽中"的刻意为之,陆游笔下渔父对红尘的规避则显自然真趣。这种"恐城门"而"远红尘"的心理描写,较之唐人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的审美化呈现,更多了存在主义式的生存选择。词人通过"生怕""况肯"的递进否定,将隐逸从行为艺术升华为生命哲学。

下阕"潮生""潮平""潮落"三叠句,暗合《周易》"随时之义大矣哉"的哲学。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评严光"以谏议大夫终身"乃"真隐",陆游却以潮汐律动重构隐逸节奏——不是抗拒出仕的激烈,而是顺应天时的从容。"浩歌归去"呼应陶潜《归去来兮辞》,然放翁之"歌"非田园牧歌,而是混着江潮轰鸣的生命咏叹。

结句"时人错比严光"堪称词眼。严光之隐始终与帝王叙事纠缠(范仲淹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陆游宣称"我自是无名渔父",实则是对"隐逸政治学"的彻底扬弃。这种身份自觉,与同时代辛弃疾"味无味处求吾乐"(《鹧鸪天》)形成互文,共同构成南宋士人精神世界的两重维度。

此词艺术上融汇三家:取柳永《雨霖铃》铺叙之法而汰其艳俗,承苏轼《定风波》旷达之气而增其孤峭,启朱敦儒《鹧鸪天》疏放之格而注其血性。放翁晚年"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悲愤,在此已初现端倪——那竿头摇曳的何止是风月,更是难以安放的士人魂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