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武术赛事对传统武学实战价值的彰显与局限》 观近日民间传统功夫实战赛事视频,其拳脚往来间确有可采之处。此类赛事以"去套路化"为标榜,较之表演性武术赛事,确更能体现中华武术"止戈为技"的本真。然若谓其尽得武术实战三昧,则不免失之偏颇。今试从武学源流、技法特征、训练体系三端析之。 一、从武学源流论实战本质 考《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有云:"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戚继光此语道破传统武术本为战场搏杀之术的衍生。今观赛事中选手多用短打擒拿,近身摔跌,此正合明代俞大猷《剑经》"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之要诀。然现代赛事受规则所限,兵器技法、要害击打等战场武艺精髓无从施展,犹如《庄子·说剑》所言"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终非全豹。 二、技法表现中的得与失 视频中可见"沉肩坠肘""腰马合一"等传统要诀的运用,如某选手以形意拳"鹰捉"之势化解直拳,随即以八卦掌"单换掌"反击,确显"后发先至"之妙。然细察其步法转换,多失却《手臂录》强调的"脚打七分手打三"比例,反近现代搏击之态。此现象印证了民国武术家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的忧虑:"今人习拳,多务花巧,而失其真意。" 三、训练体系的现代调适 传统武术讲究"练打结合",明代程冲斗《耕余剩技》详载"先练八极二十四势,后习实战应用"的进阶之法。今赛事选手虽保留部分传统功法训练(如站桩、抖大杆),然其反应速度与距离控制明显融入了现代体能训练理念。此种调适恰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然若完全舍弃"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内养功夫,则恐如清人苌乃周《苌氏武技书》所警"徒具其形,而无其神"。 结语: 民间实战赛事确为传统武术注入新活力,其价值在于破除"唯套路论"迷思,重现"打练结合"的武学本真。然须清醒认知:任何规则化的较量皆难完全呈现传统武术体系的全貌。昔年李小龙创截拳道时提出"以水为喻"的武学观,或许正是传统武术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存之道——形可变而神不可易,技可革而道不可移。学者当以辩证眼光视之,既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宜妄自菲薄,方得传统武术传承发展之要义。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