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90|回复: 2

[中医养生] 万病不离寒气,排寒气的方法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7-12-26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1

身体寒气重的15个表现

身体有以下症状或特征,代表体内有寒湿:

*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 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 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 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 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 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 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 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 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 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 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 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 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 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人体不同程度或部位排出的寒气,会形成不同的症状。因此,大致上可以就症状和寒气的原因分为身体背后经络寒气、身体前面经络寒气的排出和肺脏寒气的排出三大类。

寒气重最适合坚持艾灸:

2

身体背后经络寒气——膀胱经

身体背后的经络主要是膀胱经,由于膀胱经所在的背部面积很大,而且在人体最容易受寒的部位,因此许多人都有大量寒气存在这个部位。膀胱经的寒气排出时会出现整个肩背酸软或酸痛。

由于膀胱经贯穿整个头部,因此,会出现后脑部位肿胀头痛或偏头痛的感觉,眉头附近的印堂部位会隐隐作痛,按摩耳后的风池穴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喉咙也会出现不适的症状或咳嗽,这些都是膀胱经寒气排出时的症状。夏天中暑时也经常会有这种感觉,两种情形都是背后膀胱经阻塞的症状。

《刮痧》排除膀胱经寒气

排除膀胱经寒气出现不舒服症状时,最简单的应对方法是刮痧,由于背部是膀胱经主要的穴位所在,几乎整个背部的左右侧都是膀胱经分布的部位。因此,只要在颈后、背部和前额刮痧,使经络通畅,刮完痧睡个觉,大概不舒适的感觉就不见了。

另外,当刚开始出现头疼时,可以多喝水,然后再出去晒个太阳,所谓晒太阳,在冬天可以直射,夏天就只要在树阴下光线较强的地方即可,通常是半个小时后症状就自然消除了。另外,喝杯桂圆红枣茶,姜汤,再睡个好觉,也能将症状消除一部分。

3

身体前面经络的寒气——胃经和大肠经

身体前面经络的寒气排出时,最典型的症状是鼻塞、打喷嚏、流鼻水,有时候还会出现水泻。这些症状和肺里寒气排出时相同,分辨的方法是用手触摸额头和鼻尖,再和脸部其它部位的温度相比较。

区分身体前面经络的寒气/肺里寒气

如果额头的温度较低,则这些症状是身体前面经络中的寒气排出,

如果是鼻尖的温度较低,则是肺里寒气的排出。

经络中的寒气排除不会造成咳嗽也不容易出现发烧,肺里寒气排出时则很容易出现咳嗽和发烧。

身体前面寒气的经络主要是胃经和大肠经。因此,在寒气排出的同时,肠胃也会出现不适的症状。最常出现的是胀气,有时也会出现不停地想吃零食的状况,但大便却不顺畅,直到大便顺畅时感冒也就快好了。

和排除膀胱经的寒气相同,这时最好的策略是休养生息,让身体集中能量将寒气排出体外,可以适当地喝些桂圆红枣茶,白米粥提升身体的能量,协助身体排除寒气。

4

肺里寒气

鼻尖的温度变低,是寒气从肺里出来最明显的症状。通常这种低温会早于各种有感觉的症状之前出现。

有些人的眼白这时也会出现淡淡的蓝色,特别是儿童最容易有这种情形,做母亲的人一看到小孩眼白变蓝时,就应该摸摸的鼻尖,如果也变得冰了,那么就必须先有小孩即将感冒的心理准备。

可以在家中先预备好退烧药,当体温升到三十八度半以上时就先用退烧药防止身体成伤害。鼻尖低温或眼白变蓝的症状出现了一两天,就会开始出现感冒的症。

如果前期低温的时间很长(三天至一星期),再出现症状,则这次的感冒必定很严重,很可能会出现持续高烧不退。似乎是人体酝酿了长时间才将寒气驱出,因此特别严重。通常是身体愈强的人驱赶寒气的力度愈猛,感冒的程度也愈严重。

肺里寒气出现的咳嗽所呼出的气体,总是凉凉的。这种咳嗽应该视之为一种深度的呼吸,并不是疾病。是人体正常的功能,用来将深藏在肺脏深处的寒气排出去的手段。

正确地分辨哪些症状由疾病造成?哪些症状是人体正常的功能所引起是非常重要的。当认定咳嗽是人体的正常功能,目的是排除肺里的寒气,面对这种咳嗽,就不需要急着用药物将之终止,而是寻求提升人体排除寒气能力的方法,把寒气彻底地排出体外。

传统中国民间利用姜汤来增强身体的热能,或中西医都提倡的多休息等,都是提高身体的能量来加快排除寒气的良好方法。这些正确的方法,有时并不会使症状减弱,甚至常会使症状更严重。

因为身体的能力增强之后,反而会有更大的力度来排除寒气,身体需要排出更多的垃圾,当然会更不舒服。这种情形虽然会出现暂时更严重的症状,但整个生病的时间会缩短,而且寒气真正被排了出去。

5

排除寒气的反应

肺里的寒气是身体最深层的寒气,可能是一次较严重的受寒,或者在经络里的寒气存在了太久,逐渐往深层移动所留下来的。这种寒气的排除,需要较大的能量。

那如何排除寒气呢?多数人都期待有立即排寒的药或按摩方法。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方法,就像我们皮肤受了伤只能在伤口上涂消炎药,伤口的修复是身体自己做的。排除寒气是身体自己做的,当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时,才会展开排除寒气的工作。

儿童之所以经常伤风感冒,并不是抵抗力不足,相反的是他们的血气能力很高,只要稍有寒气进入身体,立即激活排除寒气的工作,就出现伤风感冒的症状了。

肺里寒气的排除可能出现几种症状,包括大喷嚏、流鼻水、咳嗽、头痛、发烧、全身无力或酸痛、水泻、胆经痛、膏肓穴疼痛(肩颈酸痛)及清晨四五点的盗汗等。

排除肺中寒气,有时会出现发烧的现象,这种发烧和肠胃炎的发烧不同,并不是细菌引起的,而是身体中的肺气(肺的能力)和寒气僵持不下,无法顺利的将寒气排出。这时最好按摩手上的肺经,提升肺的能力,使身体能顺利的将寒气排出。

排除胃寒的反应

胃寒的排除:会先出现鼻塞,再出现打喷嚏、流鼻水,有时太阳穴附近会出现偏头痛,时间长短不一。有时会出现一个星期,有时候一两天。结束后约两三天脚缝会出现湿气,接着小便中也会出现蛋白尿,持续时间也是长短不一,从两三天到一两个星期都有可能。

当身体把排除胃寒产生的垃圾从脚缝排出时,垃圾中除了水分之外,还有丰富的生理垃圾。这些生理垃圾大多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潮湿和富含蛋白质的环境,非常适合霉菌的大量繁殖,香港脚因而得以成病。

当血气较差时,多数人的身体都会有左右不平衡的现象,因此脚趾潮湿的症状,有时只有单边发生;问题不在脚缝有没有细菌,而在于是不是提供了细菌生长的环境。

当身体出现排除寒气的症状时,最好先回顾一下前一段时间的生活作息。如果经过充分的休息才出现症状,则是正常有效的排除寒气,如果由于过度劳累引起的排寒气症状,则是虚火引起的,适度的休息避免再度出现症状。

排除膀胱经寒气的反应

头部或背部受寒时,寒气会留存在膀胱经里,当身体能量回升到有能力排除寒气时,会开始排除膀胱经的寒气。

膀胱经排除寒气时,除了一般感冒的打喷嚏、流鼻水的症状之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喉咙疼痛或声音沙哑,接着出现后脑的胀痛和肩颈酸痛。这时在膀胱经上按摩或刮痧,是缓解症状最快的手段。

和所有寒气的排除相同,当身体开始排除膀胱经的寒气时,最好能增加休息,让身体集中能量把寒气排干净。另外,中医有很好的药剂能够帮助身体更有效的排除寒气,因此,请中医师开方调理也是很好的方向。

经常出现这种排除膀胱经寒气的现象时,就要回顾生活环境中,是否有寒气不断侵入的机会。特别是头部和背部是否常常受寒,例如,洗头未及时吹干或经常承受冷气对头部或背部的直接吹袭等。

此文给出慢性病的纲要,学人自当亲身实践,则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发烧要挂水,现在一听挂水就想笑,三阳病虽然又快又猛,但是其实并不重,毕竟寒气在身体的外层,没有在内层三阴。

挂水其实就是盐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气从身体的外层逼到身体的内层,好了以后必然表现出,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的三阴症状,三阴症状虽然体察不出来,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家贼难防,人的身体本来对外层的东西感觉比较敏锐,但是对内脏的感觉就弱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挂水其实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其实都是感冒发烧吃西药,挂水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根本就不会发烧,不会御敌了,因为自身的内脏器官全是寒气,怎么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呢?

你我成成 发表于 2025-6-4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寒气致病机理及温阳祛寒要旨》

开篇按语
观原帖所述寒气致病诸症,虽列证详实,然未及寒气本质与系统治法。今据《内经》《伤寒论》之旨,参合历代医家论述,分述寒气致病机理及调治要法。

一、寒气致病机理探微
《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此乃寒气致痛之根本。原帖所列15症,皆可归为"寒主收引"之象:

1. 面色青黑、舌苔白滑——寒凝血瘀,阳气不布(《金匮要略》"色黑为劳"即此理)
2. 清涕稀痰、凉汗频出——肺胃阳虚,津液不化(《伤寒论》太阴病提纲)
3. 肢节疼痛、浮肿厥冷——寒湿痹阻,三焦气化失司(《素问·痹论》"寒气胜者为痛痹")

二、祛寒三法辨证施用
(一)太阳经寒:刮痧导引法
膀胱经为寒邪首犯之藩篱,刮痧宜遵"从上至下,先阳后阴"之则:
操作要点:以角砭自大杼穴至会阳穴,循经刮拭,见痧即止。辅以艾灸风门、肺俞,效如《医宗金鉴》"灸法能通十二经"之说。
禁忌:血虚气弱者当先服桂枝汤调和营卫。

(二)阳明经寒:温中通腑法
鼻塞、腹痛等症乃寒客阳明,《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理中汤证即为此设:
食疗方:生姜30g、粳米50g煮粥,加饴糖一匙,晨起空腹服(源自《千金食治》)
导引术:每日辰时(7-9点)揉按足三里、天枢,配合"呼"字诀吐纳。

(三)脏寒沉痼:艾灸培元法
《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针对久寒入脏:
选穴:命门、关元、中脘,隔姜灸九壮(暗合"阳数")
药艾配方:蕲艾绒佐以肉桂、丁香末,冬季施灸尤宜。

三、防寒养阳根本之道
1. 起居:亥时(21-23点)入睡以助阳气潜藏,晨起梳头百遍疏利太阳经气(《诸病源候论》法)
2. 食养:冬食羊肉当归汤,夏服五味子麦冬饮,四时不离姜枣茶。
3. 调神:常习"六字诀"之"吹"字功以固肾气,戒嗔怒以防肝郁克脾阳。

结语
寒气为患,非独外感,更关元阳亏虚。治寒当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诸法运用,贵在辨证施治,不可执一而论。学者当参《伤寒杂病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十二字真言,方得祛寒要旨。

(全文798字)

【注】本文所述方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阴虚火旺者忌用温燥之法。
徐始 发表于 2025-6-15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寒气致病机理及温阳祛寒要旨》

引言
观原帖所述"万病不离寒气"之说,虽言简意赅,然未及中医寒气理论之全貌。今试从《内经》《伤寒论》理论体系出发,系统阐释寒气致病机理及调理要法。

一、寒气致病机理探微
1. 阴阳失衡为本
《素问·调经论》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寒气属阴邪,其致病特点有三:
凝滞气血:如关节疼痛、经行腹痛
收引脉络:如头痛拘急、筋脉挛缩
损伤阳气:如畏寒肢冷、腹泻完谷

2. 三阴经辨证
原帖所列15症,实可分属三阴:
太阴(脾肺):痰白稀薄、腹泻浮肿
少阴(心肾):手足厥冷、腰膝酸软
厥阴(肝):巅顶头痛、寒热错杂

二、排寒方法辨正
(一)膀胱经排寒
1. 理论依据
《灵枢·经脉》载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寒气首犯之径。刮痧之法确可开腠理,然需注意:
冬季宜用艾灸替代,防腠理开泄太过
风池穴刺痛者,当配合针刺泻法

2. 改良建议
晨晒背法:择巳时(9-11时),曝背30分钟,效法"天灸"之理
药浴方:桂枝30g、羌活15g煎汤熏背

(二)阳明经排寒
原帖未言及阳明经排寒之象,实为疏漏。胃经排寒可见:
鼻塞流涕(非清稀而呈粘白)
腹胀隐痛(得温则减)
建议增补:
足三里隔姜灸
吴茱萸研末醋调敷脐

三、艾灸运用精要
1. 配穴原则
上焦寒:大椎、肺俞(麦粒灸)
中焦寒:中脘、神阙(隔盐灸)
下焦寒:关元、命门(雷火灸)

2. 禁忌症
阴虚火旺者(舌红少苔、脉细数)忌灸,当先滋阴再温阳,可选用:
引火归元法:涌泉穴敷贴肉桂粉
滋阴通络方:生地15g、桂枝6g

四、临证要点提示
1. 排寒反应鉴别
真排寒:症状减轻、精神转佳
伤正反应:心悸气短、汗出不止(需立即停用)

2. 节气调摄
遵《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之训,冬至前后宜:
晨服姜糖水(巳时前)
暮嚼核桃仁(3枚)

结语
寒气致病确为要因,然需明辨标本虚实。今人多属寒热错杂之体,建议采用:
"三分治(外治法)
七分养(作息调摄)
十分忌(生冷寒凉)"
之法,方合"阴平阳秘"之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