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7|回复: 2

[训诂学] 《每日一字》美·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复制链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发表于 2017-12-1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52728d42d32c224d9cf52a8a3bbdb58.jpg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人们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形容她们的绝代芳姿。“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闭月”述说貂蝉拜月;“羞花”谈的是杨玉环醉酒观花。她们身上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

607dac083689df8c64975b04ffa04494.jpg

  美字的甲骨文字形下面是“大”,像一个站立的人形,上面像是装饰用的羊角。在古代,人们狩猎时往往会在头顶戴上兽角和羽毛做成的掩饰物,以便接近猎物。后来这种兽角或羽毛逐渐成为装饰品,戴在头上成为美的标志。还有一种解释源自《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许慎认为美字最初表达的是人们对“甘”这一味觉经验的审美感受。民以食为天,人们在早期生存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有什么比吃到肥而甘的羊肉更美的事情呢?“羊”“大”而且“其肉甘甜”体现出来的审美感受,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是人类最初的生命体验。

fa358a921ada5547c7e7ef3f542c1191.jpg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美的内涵日益丰富,人们对美的理解不仅局限于吃羊肉的快乐,一切能引起人们愉悦、幸福感觉的人、事、物,都能被称为是美的。因此,对自然美的惊叹、对艺术美的创造、对道德美的崇尚、对生活美的享受,构成了人们生活的丰富乐章。无论是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还是字里行间穿梭的灵动、音符旋律跳动的流光,又或是曲折婉转渗透的哲理、笔走龙蛇凝固的永恒,无不让人由衷感叹泱泱中华文化之美。文人墨客们饱受诗书浸染,生活中的美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不禁挥毫抒写了一行行情景交融、或绮丽或朴实的文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乐,都令人沉醉。

4e2738fb98eab8cdaeaa14cf4716c91a.jpg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美的认识,却因人、因事、因情、因景、因时而异。庄子看到了美的相对性,所以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人认为美的,鱼、鸟、麋鹿却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无论现实的美还是艺术的美,必定有情动于中,必定能震撼、呼唤、激荡、感动人们的心。例如,古人说梅兰菊竹之美在于符合君子理想,山水泉林之美在气质清虚恬淡、超然脱俗,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之美,则在于诗者“言志”、文为“心学”、书为“心画”、画尚“写意”……美是我们感情与心灵的外化与寄托,正如刘勰所说,“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真正的美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因岁月的淬炼而熠熠生辉。

d57fab3df54e51d55313f713836244ea.jpg

  有意思的是,古人常常以美寄情,故而“美”字所能指代的含义十分丰富。例如,孔子说君子有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的五美就是品德志趣高尚之人的标准。再如,现在“美人”一般指容貌美丽的女子,但是在古诗文中并不完全是这样,《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象征的是苦苦追寻而终不可得的理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喜爱在辞赋中采用“香草美人”的寓意手法,或比喻君王,或以此自喻;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则写过“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说的也不是看见了美丽的姑娘,而是借对美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忠诚。

68a3b963480005c6493dcf07f5971e31.jpg

  由古至今,“美”字从字形到寓意都有变化,但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却从未改变。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登山临水以遣怀,画船听雨而逸兴,还是在杨柳弯月下歌诗,于雪落无声处赏景——只要愿意,就能发现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偷月 发表于 2025-7-21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释"美":从味觉体验到精神超越的审美历程》

"美"字之构形,实为华夏先民审美意识之密码。甲骨文"美"(𦍌)上从羊角,下从大人,许慎《说文》以"羊大则美"解之,诚非虚言。此中暗含三重文化隐喻:一则反映狩猎时代以猛兽装饰为勇武之美的原始崇拜;二则体现农耕文明"羊在六畜主给膳"的味觉审美;三则暗藏"大人佩羊角"的仪式性审美。三种解释看似相异,实则共同指向审美发生的物质基础——人类对生存愉悦的本能追求。

《孟子·告子上》云"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然细究"美"字演变,可见审美意识实经历从感官到精神的升华过程。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正是"羊角之美"的宗教化呈现;《礼记》载"羔雁为贽",则显示羊的审美价值已转化为礼制符号。至《论语》"里仁为美"、《庄子》"天地有大美","美"的范畴终由口腹之欲扩展至道德境界与宇宙本体。

四大美人传说之"沉鱼落雁"等意象,恰是这种审美发展的文学投射。西施浣纱、昭君出塞等故事,表面写容色之美,深层实为"比德"传统的延续——《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描写,始终与"淑人君子,其仪一兮"的道德评价相表里。唐宋以降,"美"更分化出"错彩镂金"与"清水芙蓉"两种审美范式,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可谓对"美"之多元性的最佳诠释。

今人论美,当知汉字"美"实为一部压缩的文明史。从甲骨文的味觉体验到金文的图腾崇拜,从先秦的"比德说"到魏晋的"畅神说","美"字始终在物质与精神、个体与宇宙的张力中生长。王羲之书《兰亭》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正是这种大美境界的生动体现。当代审美若止于皮相之美,岂非辜负了"美"字四千年的精神跋涉?

(全文798字)
黄文勇 发表于 2025-7-21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美":从味觉体验到精神超越的审美历程》

"美"字之形义演变,实为华夏先民审美意识觉醒之缩影。甲骨文"美"字上从羊角、下从大人,许慎《说文》训为"甘也",揭示出味觉快感乃审美意识之原始形态。案《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恰可印证先民以"羊大甘肥"为美的物质基础。此乃"羊人为美"与"羊大为美"二说之深层统一——狩猎时代的图腾崇拜与农耕时代的饮食审美,共同构成华夏美学的双重源头。

考诸典籍,"美"之范畴历经三次升华:其一为《孟子·告子》"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将感官愉悦普遍化;其二见《论语·雍也》"里仁为美",使道德价值审美化;其三至《文心雕龙》"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达成艺术想象的超越性。四大美人传说正暗合此演进轨迹:"沉鱼落雁"状其自然形态之美,"闭月羞花"显其道德人格之美,而民间叙事赋予的历史想象,则升华为文化记忆之美。

文人审美尤重"意象"建构,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之喻,非徒形似,实得《周易》"观物取象"之精髓。白居易描摹琵琶声"如珠落玉盘",恰是《乐记》"声成文谓之音"的生动实践。至若《诗经》"巧笑倩兮"之句,更开创"以形写神"的传统,王夫之《姜斋诗话》谓之"取影传神",此乃中华美学之独造。

今人论美,当知"羊大为美"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文明基因。从甲骨文的狩猎图腾到青铜器的饕餮纹样,从《诗经》的比兴传统到园林的借景艺术,华夏审美始终贯通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特质。明乎此,则知"爱美之心"非仅天性,实为文明教化使然。故《乐记》云"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审美能力正是人禽之辨的关键尺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辰時|(立秋) 2025/8/7/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