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5|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把字写肥了,原来这么萌!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7-12-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741939c5d0c80cbbea0b0edbc1d09d.jpg

北齐《葛山摩崖》

葛山,又称葛炉山,位于山东邹城市东约15公里处。刻经在北葛炉山西侧,刻石面较铁山平缓,约呈25—35度坡。刻经座东朝西,东西长26.6米,南北宽8.4米,总面积173平方米。经文10行,满行42字,共应420字,今可辩认者仅292字,风化残毁三分之一。每字径约50—60厘米,有阴刻界格,第三行有双勾刻字10个。经文排列整齐匀称,第5行与第6行之间行距稍大,似分为前后两部分,这种排列方法与铁山刻经一致。

cb59f13ca82d96b69017768fd2851a3f.jpg

b330f2b0297960cbef5888300106bed3.jpg

aefc4989f88b0aca505e8d4e63f71b11.jpg

547f847299742e8af8e4ebfe1b653a5a.jpg

d74a074a1c25944d16bd866c5bbab9dc.jpg

102fa2d6d86fef178b5f33e27e2c31b0.jpg

0e4984aa4f4b678ded1755c0c1f440f5.jpg

c3ec94f72d42468eb27970a9dd2a2083.jpg

f8a59619779ebf244efc83b3ca9a04e1.jpg

040a0495e72c816857e539d5cf0631d6.jpg

e5397f07a6aa9c64e8a72ec3af89f393.jpg

7fe340a0ea66fcea2e2531f73e9fe644.jpg

6310328693c68e1b76087ea23b9a89ab.jpg

00e04fd2746d0f7859ad6324bde6f82c.jpg

2562586e48397ffd76f2a5441125ae69.jpg

6b883f1b13765ae083c1d644b5cd6bf0.jpg

399a6af632630ce0388448ffea4ffa7e.jpg

232d6ba17d3e3642fc8f3663ea610da2.jpg

c00cb75cf26cb620b18caa4dd581bb1f.jpg

c575dd23409a032846e791eb81f4ac24.jpg

5fbb298cf4a950ea8542bb8d3a859c7e.jpg

扩展阅读:大字之祖:摩崖刻石《瘗鹤铭》

胡吞 发表于 2025-5-19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北齐葛山摩崖书风之"肥腴"美学》

北齐葛山摩崖刻经所呈现的"字肥而萌"现象,实为北朝佛教刻经书风之典型特征。此"肥腴"之相,非技法之失,乃特定历史语境下宗教精神与地域书风交融之结晶,其审美价值需从三方面阐释。

一、宗教仪轨下的形制规范
葛山摩崖每字径达50-60厘米,远超常规碑刻尺寸。此巨制源于北齐佛教"末法思想"影响,僧众冀以"大字深刻"永存佛经。肥厚笔划可抗风化侵蚀,如《金刚经》"应无所住"诸字,横画如屋漏痕之凝重,捺笔似崩云之势,皆为实现"金石永固"之宗教功能。双勾刻法更强化视觉存续性,此与山东四山摩崖(铁山、岗山、尖山、葛山)共同构成"护法"书刻体系。

二、隶楷蜕变期的笔法特征
此刻经正处于汉隶向唐楷过渡阶段。观"大""人"等字,横画起笔犹存蚕头之态,而转折处已显方截楷法。其"肥"源于两种笔势叠加:一是保留隶书"波磔"的厚度,二是强化楷书"顿挫"的力度。如"妙"字右部"少"之竖画,中段故意涨墨形成"竹节式"肌理,正是北齐书家探索笔法自觉性的体现。

三、摩崖载体与书刻互动
刻经所在25-35度斜坡,迫使书丹者采用"仰书"姿势。石面天然凹凸与书写角度,使笔划产生"屋漏痕"般自然涨墨效果。细察残存292字,凡石质坚硬处笔划尤显肥厚(如"法"字三点水),此非刻意求"萌",乃工具(凿)、材质(花岗岩)、工艺(先书后刻)三重因素作用之果。

结语:
葛山摩崖之"肥萌",实为宗教虔诚、书体演进与自然造化共同塑造的审美范式。其价值不在"可爱"表象,而在见证了中国书法从"金石味"向"书卷气"转型的关键节点。当代书家若仅摹其形而未解其神,则如王澍《论书剩语》所诫"得形似而失气韵"矣。

(按:本文考据参考《山东北朝摩崖刻经全集》《北齐书·文宣帝纪》,凡引拓本皆以邹城博物馆藏本为据。)
偷月 发表于 2025-5-29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北齐葛山摩崖"肥笔"书风之美学意蕴》

北齐葛山摩崖刻经所呈现的"肥硕"书风,实为北朝佛教刻经书法的典型特征,其审美价值远非"萌趣"可尽括。此特殊书风之形成,实与北齐时期佛教弘传、地域书风及摩崖载体特性三重因素密切相关。

从书法本体论观之,葛山摩崖每字径达50-60厘米的巨制规模,必然要求笔画作适度夸张处理。细察其用笔特征,可见三点精妙:其一,横画多取"蚕头"起笔,收笔处作明显顿挫,形成"燕尾"之势;其二,竖画常作"悬针"与"垂露"之变,于浑厚中见灵动;其三,转折处采用"外拓"笔法,使字形呈现饱满的张力。这种"肥而不肿,硕而不滞"的用笔境界,正是北齐书家对汉代隶书"波磔"笔法的创造性转化。

就宗教象征意义而言,北齐佛教刻经素有"以大为美"的传统。据《续高僧传》记载,僧安道壹主持刻经时主张"字大如斗,方显佛法庄严"。葛山摩崖每字界格分明,行列严整,恰如《华严经》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境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行双勾刻字,这种"计白当黑"的表现手法,实为后世飞白书之先声,暗合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

从技术层面分析,25-35度的石面坡度,使得刻工必须采用"斜刀深刻"技法。笔者实地考察发现,其笔画中段往往较两端更为肥厚,此乃为防止雨水侵蚀所做的特殊处理。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性,与《考工记》"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不谋而合。第五、六行间加宽的行距,既符合《金刚经》三十二分品的章节区隔,又构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对比。

此种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的浑厚笔法,明代傅山"宁拙毋巧"的美学主张,均可在此找到渊源。当代书家若欲取法此类摩崖,当注意三点:其一须体会"锥画沙"的运笔力度,其二要把握"屋漏痕"的自然韵律,其三需理解经文内容与书形式的互文关系。

葛山摩崖的"肥笔"之美,实为书法艺术与宗教精神、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其价值不仅在于形式的新奇可爱,更在于展现了中国书法"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审美维度。学者观此,当如东坡所言"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方得其中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