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62|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搞懂临帖的5组"对立关系",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7-12-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帖是学好书法的必要阶段,是通向书法创作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打下坚实的临帖基础,继承前人的书法精髓,才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佳作。然而,真要临好帖并不容易,我们需要理解好临帖过程中的五对概念。

一、选帖和读帖

历代传承下来的碑帖极其丰富,选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初学书法,选择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误入歧途,事倍功半。一般而言,经历了历史的筛选和检验,流传下来的经典法帖是临摹的好范本,如二王法帖、魏晋南北朝碑刻、隋唐写经……选帖时,应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经典范本,避开当代的流行书风,这就是“取法乎上”。

bd6150925a664629384a4bb3cd68aec6.jpg

读帖,就是读碑帖上的字,揣摩其点画、线条、结构和章法,感受碑帖的气息韵味,心摹手追,长期沉浸其中。读帖是学习书法的有效方法,黄庭坚说“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意”,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刻意临摹”。这里所说“观”、“谛观”,即是读帖的意思。通过读帖深入研究书法线条的粗细、大小、长短、正斜、浓淡、方圆等元素,使帖中字烂熟于心方能出于手,显于纸,成就佳作。读帖还要善于联想,要善于比较历代名家不同的运笔,结体和章法特点,涉猎广博,创作时才能胸有成竹。

48dbb16fa5a19dd779bc59a04954485e.jpg

二、对临与背临

“对临”是对着碑帖临写。可分成两步走,先“格临”,然后无格临写。“格临”即在九宫格或米字格中临写,这样有助于找准字形字态。“格临”熟练后,可在无格纸上对临单字、字串、字组乃至通篇。对临时应尽量忠实于原作的点画、结构、章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临写。

“背临”是凭记忆默写。可以先“背临”局部,然后渐次增加,最后默写全篇。默写完毕,一定要与原帖比对,不断改进,务求形神毕肖。背临是为把原帖的笔法、章法、神韵等书法要素熟记于心,做到熟能生巧。

三、入帖与出帖

入帖,指临摹碑帖,沉浸其中,达到形神兼备的状态。入帖的目的是通过对经典法帖的临习,熟悉古人的书写方式,用笔方法、结体技巧以及美学内涵,为我所用,走上正确的学书道路。

bc6f86868e4c73d7276ae1eed3298f74.jpg

出帖,指入帖之后再走出原帖的束缚,写出新意。出帖时才能真正的运用传统的技巧法则,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属于自己的,能够打动人的作品。

人们常说“师不泥古”,“师”就是入帖,“不泥古”就是出帖,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先后关系。必须先入帖,再出帖,才能有所成就。如果只能入帖,而不能出帖,则没有自己,没有灵魂,始终是提线木偶。如果没有入帖,出帖也就无从谈起了,无根之水,终是“野狐禅”而已。四、意临与创作

意临,是指临摹碑帖不要求形似,但求神似。意临的目的或取笔法、或取墨法、或取章法、或取风格、或取意境等等不一而足。明代沈灏在《画尘》中说“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意临在临摹中保留自己的风格特征,是临摹向创作过度的有效方法。

创作,是指纯熟的运用临古和创新得来的笔墨技法创作书法作品。创作需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解感受,突出个人风格特征,是比意临更高的书写层次,也是学习书法的终极目标。

fb8a363d30e7cb6e9b1ab257c6c1da78.jpg

五、极虑专精与博涉多优

临帖,贵在“极虑专精”,不要贪多。精选一帖、一家,一反复临习、研究、吃透,悟出其中精髓,扎根其中,这样才能下笔有由,不逾规矩。扎根一家的同时,也应该博览群帖,开阔眼界,多方临摹,博取众长。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专精”与“博取”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专工就无所谓博取,没有博取只有专精也无法脱胎换骨。

70763ebfcb7a723aec318aa73347808c.jpg

临帖时弄清楚这五对关系,临帖的方法、过程和目标就很清楚了,可以戒除急躁贪多、临帖毛躁、胡乱创作等毛病,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黄文勇 发表于 2025-5-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帖五维辩证论要》

临池之道,当以辩证思维统摄全局。今就五组对立关系作学理阐发,庶几为后学津梁。

一、选帖与读帖之辨
选帖乃"法眼"之功,当遵孙过庭"贵能古不乖时"之训。宋四家取法颜鲁公而各成面目,正见选帖须具历史眼光。读帖则当如董其昌"悬之素壁,朝夕谛观",非止目视,实乃心摹。昔人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笔法,此正读帖三昧——以形摄神,因象悟道。今人每囿于点画描摹,失却"读"之真义。

二、对临与背临之阶
对临须经三重境:初求位置,次追笔势,终得神采。米芾"集古字"阶段即属精微对临。背临非机械复写,实为"心印"过程。赵孟𫖯日书万字犹临《兰亭》,非不能背,乃求"离形得似"。今人每以照相式复制为能,殊不知背临时当如怀素"观夏云奇峰",取意忘形方为至境。

三、入帖与出帖之机
入帖如禅家"参活句",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即是此法。出帖当效杨凝式《韭花帖》,化鲁公筋骨为自家面目。二者非线序关系,实乃螺旋上升。何绍基临汉碑四十载,每临必有新得,此正出入自在之境。今人急于求变,未入即出,终成野狐禅。

四、形似与神似之度
形神之辩肇自顾恺之"传神写照"。智永《千字文》八百本而形神俱化,可见量变促质变之理。然神似非虚无缥缈,实乃"晋人尚韵"之韵、"唐人尚法"之法。苏东坡"论画以形似"之诗,可作临帖注脚:始于形而不拘于形。

五、专精与博涉之衡
专精当如文徵明临《圣教序》三十年,博涉需似王铎"五十自化"之变。二者如车之双轮:专精不博则隘,博涉不精则泛。阮元"北碑南帖"论提示我们,博涉须具学术视野。

临帖终极境界,当如孙虔礼所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五组关系看似对立,实则相生。学者若能以辩证思维统摄,自可避"执一废百"之弊,得"囊括万殊"之妙。书画之道通于易理,阴阳和合处,自有化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