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8|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译解》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

[复制链接]
安鲁东 发表于 2017-11-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6b0dd3bb818b9c5f10134a7f05d98a9.jpg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可引申为盗贼或乱民。

2、偃:仆倒,可引申为被感化。

白话试译: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杀掉无道之人,以成全有道之人,如何?”孔子回答:“您面临的这种政治局面,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君子之德好比风,小人之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必顺着倒。”

疏解:

鲁国盗贼横行,社会混乱,季康子想用重典整治,杀掉一批人,以恢复社会秩序。但孔子认为,鲁国那时的局面,尚不需要以血腥的重典收拾。

重典可以使用,但只能作为最后的手段使用;鲁国那时还有其他治理手段可供选择,所以不需“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胡林翼语)

孔子认为,当时鲁国的乱局,是恶政结出的果子,是季康子这类当政者造成的;因此,若要民善,需正本清源,政府先自善;而政府要自善,那么掌握着鲁国最大权力的季康子,更是首先要善。

因为,只有季康子善了,那么鲁国的整个官僚系统才可能善;而只有鲁国的政治系统善了,政府才能有效推行教化。

恶者推教化,虚伪可憎,百姓是不会听的;而善者推教化,就好像以德风吹草,草没有不顺着倒的。

假如政府不行德政,推教化;却要求民众安分守己,并用重典威逼,不教而杀;那么就等于残害百姓,百姓不会信服。《盐铁论.疾贪篇》云:“政教暗而不着,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故君子急于教,缓于刑。”

龙依 发表于 2025-5-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颜渊》第十九章政教关系疏证

季康子问政一章,实为儒家德治思想之精要。康子欲以刑杀立威,孔子则以德风草偃为对,二者政见之殊,恰为霸术与王道的分野。今就经义作三重阐发:

一、刑政之本末辩
康子所谓"杀无道以就有道",乃春秋霸政余习。郑玄注"无道"为"乱民",实指失教之众。孔子"焉用杀"之诘,非谓废刑,而是明刑措之道。《尚书·大君陈》云"义刑义杀",刑必当罪而后可。朱子《集注》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此章之纲目。康子之失,在舍本逐末,不修己德而务刑名,此韩非、商君之术,非周公之遗教。

二、德化之感应说
"君子德风"之喻,源自《诗经·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孔颖达疏解"草上之风"为"加草以风",犹《孟子》"沛然德教溢乎四海"之意。此中深意有三:其一,德化有上行下效之序,《大学》"上老老而民兴孝"是也;其二,感应具必然之势,如《易传》"同声相应"之理;其三,教化含浸润之效,类《中庸》"溥博渊泉"之喻。康子但见刑戮之速效,未悟德教之深远。

三、政教之先后次第
孔子言"子欲善而民善",暗含《春秋》"正始"之义。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王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季氏专鲁政,其"聚敛而附益之"(《论语·先进》),正是民化为盗之源。故孔子对症发药,非仅反对刑杀,实指陈为政当以"修己安人"为根本。程颐谓:"圣人之政,养民为本,教化先之。"此章"欲善"之说,与《尧曰》"允执其中"一脉相承。

今观《盐铁论》所引,恰可作此章注脚。贤良文学疾"政教暗而不着",正合孔子"德风"之教;言"君子急于教,缓于刑",尤得"焉用杀"之旨。季康子之问,暴露出春秋执政者之通病——重威权而轻德化。孔子之对,则确立儒家为政以德之圭臬。后世王阳明《传习录》云"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政教之辨,于此章尽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