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3|回复: 2

[中医入门] 仰望岐黄 - 脉诊为何能辅助断病?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7-7-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 其次,脉诊为何能辅助断病?

资料显示是这样的:

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dc31e7de72f6bd10c78fd3b266de015e.jpg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但其实是贫号一直以来的一个心结,为什么这么小小的3个位置就能显示出人体脏腑的变化失衡?为什么对应到手太阴肺经这几个点上的?

到目前为止,贫号尚未找到能说服自己的深刻道理,但是不知其所以然,并不妨碍我们知其然,贫号私下猜测,是不是五脏六腑的脉气和寸关尺这里形成了某种共振?又或者是五脏六腑的情况和手太阴肺经这里的几个穴位有一些特殊的关系?望高人指点。

蒋枇 发表于 2025-6-26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脉道精微探赜——论寸口三部诊法原理》

夫脉诊之道,肇自《内经》,详于《难经》,而大成于仲景。今贤所惑"三指之下何以尽察五脏",实关中医藏象理论之核心。兹从经学本源与临床验证二途析之。

一、经气会聚之枢机
《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之说,非独指解剖之肺脏,实喻手太阴为十二经气归宗之海。太渊穴为八会穴之"脉会",犹百川之汇于海,其理有三:一则肺主气而司治节,十二经之气必借肺气以敷布;二则手太阴起于中焦,脾胃化生之营卫,必由肺经转输。故《难经·一难》独取寸口者,犹观测江河之流量可推知上游支脉之情状。

二、三部九候之玄微
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乃天人相应之体现。考《脉经》所述:
寸部应天,主上焦(心/肺)
关部应人,主中焦(肝/脾)
尺部应地,主下焦(肾/命门)

此非机械对应,实为气机升降之投影。张介宾《类经》释曰:"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临床可见:肝郁者左关弦急,肾虚者右尺沉弱,此气化感应之明证。

三、现代科学之印证
近年脉诊研究表明:
1. 桡动脉处皮肤阻抗值随脏腑病变呈现规律性变化(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研究)
2. 寸关尺三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对应脏腑功能存在特异性关联(《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
此恰与《灵枢·动腧》"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之说暗合。

四、诊法精要
然须明辨:
1. 脉诊必合望闻问三参
2. 脉象乃动态气机非静态解剖
3. 需辨常脉(胃神根)与病脉

昔叶天士诊脉能断妇人经期,徐灵胎凭脉知患者将发痈疽,皆因深谙气化感应之理。今人若执着于"穴位共振"之喻,反失中医整体观之本。盖脉诊玄妙,正在"以象测藏,以常达变"八字真诀。学者当于《脉经》《濒湖脉学》中深求,更需临证体悟,方得三昧。

(全文798字)
刘嘉玲好 发表于 2025-7-8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脉道枢机论——释寸口三部诊法原理》

夫脉诊之道,本于《内经》,详于《难经》,而验于临床。今观所惑,实关中医藏象理论之精微。试以经旨为纲,参以象数之理,为君剖之。

一、太渊为脉会之天机
《难经·一难》明言:"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者,何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此中玄机,当从三才之道解之:
1. 肺朝百脉之象:肺位华盖,主宣发肃降,如雾露之溉,其经气流注寅时(3-5时),恰值阴阳交泰之际。太渊穴处寸口,犹天地之枢机,能摄纳诸经之气。
2. 脉气共振之理:现代生物全息论可佐证,寸口部位实为人体缩微投影。五脏之气各有所主:左寸候心与膻中,左关候肝与膈,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寸候肺与胸中,右关候脾与胃,右尺候命门与大肠。此非臆测,乃经气共振使然。

二、中焦气化之枢纽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寸口所以能候五脏者,正因:
1. 气机升降之窗: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脾胃化生之营卫,必由肺经布散,故寸口可察中州运化之态。如右关脉弱,即现脾虚湿困之候。
2. 脉象生成之本:李时珍《濒湖脉学》指出:"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寸关尺三部犹若三焦之镜,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合于《灵枢》"上竟上,下竟下"之诊法。

三、三部九候之数理
王叔和《脉经》暗合洛书之数:
寸关尺三部,应天地人三才
浮中沉九候,合九宫八卦
左手主血,右手主气,阴阳互根

今人以量子纠缠喻之,虽未尽合古义,然经脉之气确有超局部传导之性。譬如肾脉沉取不应,而尺部独显,此即经气定向显化之征。

结语
脉道精微,非徒解剖可尽。昔扁鹊饮上池之水,能视垣一方人,今之学者,当以《内经》为基,参以临证,渐悟"持脉有道,虚静为保"之谛。至若穷理尽性,则《素问·脉要精微论》早已示其纲维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