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8|回复: 2

[若遗书道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法教育

[复制链接]
+
郭传虎 发表于 2017-3-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天,书法圈有一条微信很火,这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关于两会的提案:书法进课堂。提案一经媒体曝出,立即引来万千围观转发。因为转发者都认为,书法的“春天”就要来了。

6574196c54067efa89e4352e018751f4.jpg

苏士澍两会的提案:书法进课堂

其实,类似的提案早已不是第一次了,书友圈因此的狂欢高潮也经历过一波又一波。但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所谓大多数书法人心目中的“春天”似乎只是吵吵闹闹的叫叫而已。多少年过去了,天还是那片天,山还是那座山,只不过,加了些许雾霾和污染。

a450163797145443260394b7d45da0e4.jpg

首先从官方层面的教育说起。

虽然现在我们自己常常标榜伟大复兴要有“文化自信”,可实际情况是,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大多数接受了几十年教育的人连写好自己名字的能力都没有。号称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书法,却在传统官方的教育模板上难觅痕迹,反倒是一些专业性很强,面并不宽泛的一些专业大行其道,成为孩子们从小到大的必学科目。以至于孩子长大后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在其读书生涯里,那些曾经天天用功的课目并没有什么卵用。而赖以生存的写好字的功能却大多毁了。即使是有个别能把字写好的,也只是报了个“特长”班的结果。

写好自己的母语文字,传承千年文脉,如果已经沦落到依靠“特长”来维持的话,这最起码说明一个问题:这种书写文化已经异常濒危,几近断绝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可以去大学里去看看,普通的大学生能掌握很好书写技能的能占多大的比重,而书法专业出生的大学生,又有多少能把书法的本质说清楚?

还记得多年前看林散之先生传记的时候说到的一件事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打开国门时,在与日本的书法交流活动中,当时有个日本的书法家特别狂傲,甚至叫嚣说,中国已没有书法,想学真正的书法还得到日本去。

亏是我们还有林散之先生,在林先生的作品前,这个狂妄的日本人低下了高昂的头,拜服的说:草圣遗法在此翁。也因日本人的推崇,林散之先生也由原来的籍籍无名变成各种场合的座上宾,被誉为“当代草圣”。

9c0b5acc916614763fb0a4507c62de8d.jpg

林散之先生草书

这是快五十多年的事情了,如今,接受过完整旧式教育的那拨人早已作古,现在类似书法这类传统文化的“中坚”人物,大多是生在红旗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对传统文化毁灭式的批判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当年能拿起毛笔写大字报的人,现在都已经是这个行业的泰斗了!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成立的大学书法专业,从一开始就被划到了“艺术”的门类而受到广大家长学生的欢迎,为什么?大家可以想想啊,不好好学习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又多了一条上大学的途径。艺术门类么,文化分要求低,大学门槛低!因此我周围也常常能听到这种教育高中孩子的声音:不好好学习,最后一年上个书法培训班,考个书法专业吧!

实在想不明白,这样不重视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根基的书法本科专业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书法有什么卵用!

拯救传统文化不能只是喊喊口号,做些声势浩大的无用功,这需要实实在在的重视,这也是一种导向。道理其实很简单,自小把写字纳入升学考试的系统中,取消本科层次的书法专业,仅保留研究生级别的就可以了。

有时候,不明就里的刻意保护,反而是一剂加速消亡的催化剂。

注:文中书法,如非特别标注,均为作者原创。

+
铁马 发表于 2025-7-1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教育之困与文脉传承之思》

苏士澍先生"书法进课堂"的提案引发热议,实乃当代文化教育领域一大要事。笔者以为,此议触及中华文化传承之根本,然其落实之道,尤需审慎思量。

书法教育之现状,诚如帖中所言,已至"异常濒危"之境。考其缘由,约有数端:其一,现代教育体系重实用轻人文,书法沦为"特长"而非必修;其二,师资匮乏,能通晓书道精髓者鲜矣;其三,社会认知偏差,多以"写好字"为能,不识书法乃"载道之器"的本质。

林散之先生旧事,恰成鲜明对照。彼时虽处文化断层之际,然旧学根基犹存,故能以一己之力折服东瀛。反观今日,传统文脉几近断绝,纵有提案,若无系统建构,终难奏效。笔者曾见某校"书法课",教师竟以印刷体为范本,此非教育,实为戕害。

真正的书法教育,当具三重境界:初阶习其技,中阶明其理,高阶悟其道。今之提案,多着眼于"进课堂"的形式,而鲜少论及"如何进"的实质。建议从四方面着力:

一曰教材之编。当以经典碑帖为本,兼收各体,按学龄分级。二曰师资之培。宜在师范院校设书法教育专业,非仅培养书家,更要造就明师。三曰考评之制。当弃机械临摹,重审美感悟。四曰文化之融。书法教学须与文学、历史相贯通,使学子知"一点一画皆有意"。

日本书道之盛,恰映照我辈之失。然文化自信非关较量,而在自觉。书法教育之终极目的,非为培养书法家,乃在培育"中国人的精神气象"。当使学子提笔之际,即感五千年文脉在腕底流转。

昔人云:"书者,如也。"书法教育的本质,实为民族精神的传承。提案虽好,更需制度保障、社会共识与持之以恒的实践。否则,"春天"终是镜花水月,难成润物甘霖。
+
范尼 发表于 2025-7-30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教育之困与文脉传承之思》

当代书法教育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实则是传统文化传承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困境。苏士澍先生"书法进课堂"的提案之所以引发热议,恰恰折射出社会对文化断层现象的集体焦虑。笔者以为,真正的书法教育应当超越"特长培养"的局限,回归"以书载道"的本质。

从教育史维度考察,传统书学本为"六艺"之基。汉代太学即设"书馆",唐宋以降更将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这种制度设计蕴含着"书以载道"的深刻智慧——通过笔墨训练完成人格陶养。反观当下教育体系,书法要么沦为美术课的附庸,要么异化为功利性的考级工具。据教育部2022年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专门书法课的学校不足30%,这种制度性缺失导致的文化贫血令人忧心。

日本书道教育的经验值得镜鉴。其将书法纳入国民教育必修体系,不仅注重技法传授,更强调"心正笔正"的精神传承。京都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的调查表明,持续的书道训练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专注力与审美能力。这提示我们:书法教育的价值不在培养书法家,而在塑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

构建有效的书法教育体系,需突破三重困境:其一,师资培养需建立专业认证制度,改变当前由语文教师兼任的现状;其二,课程设置应遵循"蒙养-通识-专精"的渐进规律,小学阶段侧重书写规范,中学阶段融入书法史论;其三,评价机制要破除"展览体"导向,回归"日课临池"的日常修炼。苏州大学书法传承基地的实践表明,将书法练习与经典诵读结合,能实现"技道双进"的教学效果。

林散之先生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他延续了"士人书法"的精神传统。当我们在讨论书法教育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连接通道。书法教育的真正春天,不在于多少孩子会写毛笔字,而在于能否培养出理解"永字八法"中蕴含的天人秩序、领会"锥画沙"笔意里包含的生命律动的新一代学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