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1|回复: 2

高晓松·连卡夫卡都没看过的人,是没办法追到女生的

[复制链接]
高晓松 发表于 2017-1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283d82c8b5ac5950accf1b3d3b1fb98.jpg

23354cf21d8a4354f97e27bfea405fe6.jpg

caa5440356d3fac5c929ed6da6ea6911.jpg

361a4c9b6c2f58c03196afdc4b08fa13.jpg

E

F

高晓松

<鱼羊野史> 第三卷

O

R

F

在我成长的年代里,如果一个男生连卡夫卡都没看过,是没办法追到女生的。当时文艺青年最占上风,那时还没有什么富二代,也没有什么海天盛筵,文艺青年们经常在户外的草地上聊天、弹琴。聊天一定要聊到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村上春树有一部长篇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说我们是在卡夫卡作品的伴随下成长的。

卡夫卡的书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读一遍,中年读一遍,晚年还应该再读一遍。不同的阶段读卡夫卡,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年轻的时候读卡夫卡会觉得非常神奇、诡异、荒诞,而且前卫、先锋,觉得自己读卡夫卡好有文化。

那时读卡夫卡完全是怀着那种我必须看下去的心情去看的,要不然还能算是文艺青年吗?其实我当时读卡夫卡并没有特别深的感受,就像《城堡》这种小说,冗长极了,我记得看的过程中我睡着了七八次,但还是要坚持着看完,因为是文艺青年就一定要读卡夫卡。

eed5c0896fa5fd4e204914c6b71abbf0.jpg

卡夫卡:???

卡夫卡有很多短小的作品非常精彩,到现在我还能背诵出来。其中有一部叫《出门》(又译《起程》),写主人跟仆人之间的对话:

“远处传来了号角声,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他不知道,他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听到。在门口他拦住我说:‘你这是要去哪儿啊,我的主人?’我说不知道:‘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就是我的目标。’什么口粮也不能搭救我,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

这篇短文特别好地表现了卡夫卡作品的风格,即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当时的文学作品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比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卡夫卡的表现主义风格奠定了整个西方现代文学的一大流派。我正打算翻译的一部作品,是《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写的,就是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作品。

卡夫卡的人生也富有表现主义色彩,他订了好多次婚,但一次也没有结成。从卡夫卡的作品中,你就能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极为颓丧,不能入世。表现主义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从充满热情入世的生活态度变成了对这个世界“冷眼嘲观”。卡夫卡就长了这样一双眼睛,他一直都在冷眼旁观自己,冷眼旁观这个世界。就是在这样的颓废和沮丧中,卡夫卡度过了一生,终年只有四十一岁,还没有我现在的年龄大。

7ff9a3f0e09669de1358914a2e1cf081.jpg

卡夫卡实际上是捷克人,但是各种介绍都说他是奥地利作家,因为当时还没有捷克这个国家,奥匈帝国是当时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家,它包括后来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半个波兰、半个南斯拉夫,意大利的一部分也属于奥匈帝国。卡夫卡就出生在捷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犹太人真的很厉害,我最喜欢的几个作家,像卡夫卡、茨威格都是犹太人。

我曾经去过卡夫卡的故居,完全不像我们这儿的大作家故居那么豪华,卡夫卡的故居非常简陋,是一间特别低矮的小房子,也没做过什么特别的装修,就是原来的样子。

edfa62a511a1c7ae5b3f9720b4d3978f.jpg

黄金22号

卡夫卡在布拉格生活了一辈子,一直都在做小职员,一生不得志,临终前他立的遗嘱希望把所有作品都烧掉,还好执行人没有执行他的遗嘱,这才有了后来伟大的波澜壮阔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纪念卡夫卡大师。

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卡夫卡

9abd27ea98e26a24be96aed7f087d300.jpg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李辉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讲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寻访,包括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的民国往事,点击原文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拥有。

责编:缀可爱的咪咪酱蒙蒙

余李柔 发表于 2025-5-19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学修养与情感追求之辩证关系——兼驳高晓松"卡夫卡决定论"》

文学修养与情感追求之关系,自古即为文人雅士所乐道。然高氏所言"不读卡夫卡则难获芳心"之论,实有以偏概全之嫌,今试析其谬。

一、文学修养非求偶之具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若水。"真情实感,贵在自然。若为求偶而强读卡夫卡,犹如东施效颦,反失其真。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文学修养当为修身养性之资,非猎艳之器。观历代才子佳人,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金石姻缘,重在志趣相投,非在炫示学问。

二、表现主义之真谛
卡夫卡《出门》所展现的疏离感,实为现代人生存困境之写照。然高氏所言"必须年轻、中年、晚年三读"之说,未免胶柱鼓瑟。《庄子》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文学理解当随性而发,岂可以刻板阶段强分?表现主义之精髓,正在于突破形式束缚,直指本心。

三、文艺本质辨
高氏自述读《城堡》"睡着七八次仍坚持读完",此非真读书之道。苏轼《稼说》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贵在得趣,非为标榜。文艺青年之真谛,当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重在心灵感悟,非在数量积累。

四、当代文化反思
今之世,文艺青年与富二代之对立论述,实为虚假命题。《周易》云:"天下同归而殊途。"情感之道,岂可以读书多寡论高下?王阳明《传习录》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与其空谈卡夫卡,不如践行"知行合一"之教。

结语:
文学修养如春风化雨,当润物无声。情感追求贵在真诚,岂可以书目为筹码?愿今之青年,能如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真实生活中体悟文学真谛,而非将经典异化为求偶工具。如此,方得文艺之真精神,情感之真境界。
阿土伯呀 发表于 2025-6-12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学修养与求偶之道的本末关系——兼驳高晓松"卡夫卡决定论"》

高氏所言"不读卡夫卡无以追女生"之论,实乃将文学修养异化为情感博弈之筹码,此说颇有"以文饰情"之嫌。考诸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学素养本当是修身养性之资,非猎艳逐色之具。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文学价值与功利目的之辨
卡夫卡作品之伟大,正在其揭示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哲学深度。《变形记》中人虫异化的悖谬,《城堡》中官僚体系的荒诞,皆是对存在本质的叩问。若仅将其作为"文艺青年"的身份标识,恰与卡夫卡笔下批判的异化现象同构。孔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若只为他人眼光,岂非买椟还珠?

二、求偶之道与人格修养之序
《诗经》开篇即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其要义在"琴瑟友之"的相知相敬。司马相如以《凤求凰》动文君,终成佳话,然其根本在才情相契,非炫技逞能。高氏所言上世纪文艺青年"必谈卡夫卡"之风,实类魏晋清谈之弊,终致"文人相轻"之陋习。真正风雅,当如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岂在必言某家某派?

三、阅读本质与生命体验之真
卡夫卡日记有言:"一本书必须是砸向我们内心的冰海之斧。"读书贵在真切的生命体验,非为社交表演。高氏自述读《城堡》"睡着七八次仍勉强读完",此正是庄子所讥"得鱼忘筌"之态。明代李贽倡"童心说",强调阅读当发乎本心。若读书沦为标榜身份的苦役,则与卡夫卡笔下K先生徒劳奔走何异?

结语:
文学修养之于情感生活,当如盐入水,有味无痕。强求以特定作家作品为门槛,既失文学真谛,亦悖情感本真。今人追慕风雅,不妨效法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之态,在真诚交流中自然流露学养,方合"修辞立其诚"之古训。卡夫卡若知其人被用作求偶道具,恐将再写一部《审判》以讽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