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6|回复: 3

[中医理论] 一药“多味”与“多性”浅议

[复制链接]
吴文博 发表于 2017-7-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药药性指中药临床应用过程中与治疗作用相关的性能。由于中药大都来源天然,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性”,不同剂量、不同配伍时,以及炮制前后,中药的临床作用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中药具有“多效性”,同时各医学流派对药性的见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正确认识和运用药性至关重要。

现就中药的一药“多味”与一药“二性”或“多性”,浅议如下:

《一药“多味”》

一药“多味”是指一味中药有二种或多种味。这里所说的一药,是指中药处方所用的某一味药,而不是指经过炮制后有多种味的某一种药,因为现今《中国药典》已将一种药的不同部位,以及炮制品作为了不同的药味。一药多味在《中国药典》或教材《中药学》中较为普遍。如决明子有甘、苦、咸三味。《本草求真》曰:“决明子,除风散热。凡人目泪不收,眼痛不止,多属风热内淫,以致血不上行,治当即为驱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再如香附有辛、微苦、微甘三味。《本草纲目》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笔者认为,一药多味主要是解决中药的“多效”问题。

《一药“多性”》

一般认为,药味可相兼,然而一药二气(性)或多性,则有了争议。比如酒有“性热质寒”说,少量饮用为热,大量长期饮用为寒。关于“一药二气”的明确提法,首见王好古。其言:“有一药一气,或二气者。热者多,寒者少,寒不为之寒;寒者多,热者少,热不为之热。或寒热各半而成温,或温多而成热,或凉多而成寒,不可一途而取也。又或寒热各半,昼服之,则从热之属而升;夜服之,则从寒之属而降。至于晴日则从热,阴雨则从寒,所从求类,变化犹不一也。”

临床研究表明,药物的寒热属性与配伍、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以及机体状态等有关,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变化。比如中药普遍存在双向调节作用,这就说明,中药客观具有“二气(性)”或“多性”。

《一药之二性或多性与配伍》

在佐制配伍中,由于药物的寒热偏性可随配伍后其用量比例及所治病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交泰丸中黄连与肉桂的比例是10∶1时,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是6∶1时,两个处方均呈寒凉之性,而肉桂与吴茱萸的温热之性则不显。众所周知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肺热实喘,大黄附子汤治疗寒积便秘,前方中寒性的石膏制约麻黄的温性,而使处方偏寒凉;后方中大黄的寒性则被附子、麻黄的温性抑制,而使大黄单存泻下之效,即所谓“去性存用”。

《一药之二性或多性与给药剂量》

在一定剂量(常用量)下,中药主要的“偏性”显示,次要或相反的偏性被掩盖而不显现。随着剂量增加而逐渐达到“有效浓度”,中药就表现出新偏性或相反的功效。正如《神农本草经》载丹参性“微寒”,即指在治疗剂量下,其发挥清心凉血的作用,治疗热病扰心之心神不宁等热证;而陶弘景言其:“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提示两者观察丹参药性的角度不同,亦反映出同一药物用量多少不一,其“气”可发生变化。再如柴胡,剂量较小时,其寒性并不明显,临床用以升阳举陷、疏肝解郁;若剂量增大,则解表退热,显现出寒性。可见同一药物,因用量不同,其药性会发生变化。

《一药之二性或多性与给药途径、煎药方法》

目前,随着剂型的多样化,给药途径更加复杂,给药途径不同,药性寒热也可能呈现差异。如冰片外用,对五官和皮肤热证之红肿痒痛,有良好的清热消肿、止痒止痛作用,由此观之,当有寒凉之性;其内服开窍醒神、缓解冠心病及外伤疼痛,偏于温通走窜,其性又当偏温。如枳实内服,用以行气化痰、除痞散结,其寒热效应很不明显。因承气诸方用之,古本草谓其微寒;但改用静脉给药,则强心升压,表现出温性的治疗效应。煎药方法对药物性能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大黄,后下泻下,久煎可致便秘。

《一药之二性或多性与机体的状态》

药物的作用是以机体的状态为基础的,机体的状态不同,药物的作用不同,这是因为药物具有多种效应,不同的功用,可纠正不同的病理状态,而呈现不同的治疗效应,其表现出来的寒热药性也不同。即徐灵胎所言:“药之功用非此一端。”如丹参用于热病邪入营血,疮痈红肿疼痛,因其清热凉血之功而被确定为寒性(至少是微寒);而其活血止痛、化瘀生新之功,对寒凝瘀滞之证亦疗效可靠,且无明显寒凉之偏性。根据其不同功用相应的寒热治疗效应,药性可以微寒,可以微温,也可以为平性,即表现为一物三“性”。

半日闲 发表于 2025-4-19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药"多味多性"之辨用要旨》

中药药性之辨,乃岐黄之术精微所在。今观"一药多味"与"一药多性"之论,实为药性理论中至为关键而常被忽视的枢机。余不揣浅陋,试从经典本源与临床实践两端阐发其要。

一、多味之辨:药效多维之枢
《神农本草经》首揭"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然未明言一味可兼众味。至陶弘景注《本草经集注》始见"一物兼味"之说,此实为后世多味论之滥觞。观决明子甘苦咸三味并存,正合《内经》"五味入五脏"之要义——甘入脾以资化源,苦入心以泻火,咸入肾而润下,故能统调三焦。香附辛散、苦降、甘和之性,恰是《景岳全书》所谓"气机枢纽"的生动体现。此等多味特性,非但解决"多效"问题,更是中药整体观之精髓:一味药即是一个微型方剂,暗合君臣佐使之妙。

二、多性之辨:阴阳转化之机
王好古"一药二气"说,实发皇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酒之性热质寒,恰如坎卦阳陷阴中之象。余临证所见,黄芪小量则升提,过15克反现沉降之性;桂枝配麻黄则发汗,伍芍药反能和营。此皆印证《本草崇原》"药性随气运而变"的卓见。现代所谓"双向调节",实乃古人"阴阳互根"理论之现代表述。譬如川芎少用活血,重用破血;大黄3克通便,30克反致便秘,皆示药性非恒定不变,而是动态平衡体系。

三、配伍之要:制化权变之道
交泰丸、左金丸之例,深得《伤寒论》配伍心法。黄连肉桂10:1取"火归元"之义,6:1则成"木火相生"之局,此中精微,非熟读《内经》"七方十剂"者不能悟。余尝治不寐证,用半夏30克配秫米,取其"阴阳交泰"之性;治痰饮则半夏配生姜,又显"辛开苦降"之功。同一味药,配伍比例差之毫厘,则药性谬以千里,此即徐灵胎所谓"用药如用兵"之奥义。

结语:
药性多味多性之说,非为标新立异,实乃回归经典本原。当今之世,当以《本经》为体,以《伤寒》为用,参合历代名家心法,方能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药性之变。譬如治今人常见的寒热错杂证,余常取乌梅丸法,用乌梅酸收、黄连苦降、细辛辛散,三味而具多性,正是一药多味多性的典范应用。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加揣摩,庶几可入仲景之门墙。
抚弦士 发表于 2025-5-28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药"多味多性"之辩证关系与临床运用要旨》

中药药性理论乃岐黄之术的核心要义,其"多味多性"特性实为天地人三才相应之妙用。考《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味,已见"一药兼味"之端倪,至《本草纲目》乃成系统认知。今就药性多元特质,分而论之:

一、多味之辨当循三才之道
药味之兼实为"性效复合体"的体现。如决明子甘苦咸三味并存,正合《内经》"味归形,形归气"之旨。甘味入脾以养血,苦味入心以泄热,咸味入肾以软坚,三味协同则能"上清肝火,下滋肾水"。李时珍谓香附"辛散苦降甘和",实乃升降相因之妙药。考《雷公炮炙论》所载,生香附偏于辛散,醋制则增苦降之性,蜜炙则显甘和之功,此即"一药多味"随制法而显隐的明证。

二、多性之变本于阴阳消长
王好古"二气说"实发皇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观石膏之性,生用大寒,煅用微寒;大黄酒制则升,生用则降,此即"阴阳互根"之理。尤当注意者,如交泰丸黄连肉桂10:1则交通心肾,若比例倒置则成温补之剂。张景岳所谓"用药之妙,存乎一心",正谓此也。

三、临床运用三要诀
1. 辨主次:如香附治气滞当重其辛味,调经血则用其苦味
2. 明时宜:晨服附子取其升阳,暮用黄连藉其降火
3. 参造化:晴天用麻黄宜轻,阴雨当加量

结语:药性多元实为"道法自然"的体现,正如《本草备要》所言:"药之为物,各有性情,变化在人。"临证用药当遵"三因制宜"原则,使多味多性之药各得其用,方为尽善。学者当于此处细加参详,庶几不负先贤立法之苦心。

(全文798字)
凤杰 发表于 2025-5-2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药"多味多性"之辨及其临床枢要》

中药药性理论乃岐黄之术精髓所在,其"多味多性"现象实为天地人三才相应之妙用。考《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种,已见"一物兼数味"之端倪,至《本草纲目》则蔚为大观。今就其中枢要,分而论之。

一、多味之辨当循三纲
1. 本味纲:决明子甘苦咸三味并载,实合《内经》"五味各归所喜"之旨。甘入脾以资化源,苦入心以降火邪,咸入肾以软坚结,三味相济,故能治风热目疾。此乃"一味具三才"之妙,非简单味觉可概。
2. 时味纲:香附辛散、苦降、甘和之性,正应《周易》"时乘六龙"之变。李时珍谓其"利三焦,解六郁",实因三味随证转化:气滞则辛味显,血瘀则苦味彰,虚损则甘味现。
3. 制味纲:如地黄生则甘寒,制则甘温,此非真具多味,乃炮制使性味迁移,当属"性变"范畴,与天然多味有本质之别。

二、多性之辨须明三要
1. 量性要:酒之"性热质寒",实寓《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之理。少量则阳火升发,过饮则阴寒凝滞,此乃量变致性变之典型。王好古所言"寒热各半而成温",正是量比关系之精微处。
2. 时性要:昼夜服药性异之说,暗合《伤寒论》"六经欲解时"规律。盖人体阳气昼行于表,夜归于里,同一药物随天时升降而显不同之性。
3. 境性要:交泰丸黄连肉桂10:1显交通心肾之功,左金丸6:1成泻火降逆之效。此配伍境遇改变药性之明证,犹如《易经》"爻位"变化而卦象迥异。

三、临证运用之三法
1. 味主性从法:多味药当以主味定君位,余味为佐使。如决明子治目疾以苦为君,疗便秘则以咸为帅。
2. 性量转换法:寒热并用时,量比差达5倍以上则从主性,3倍内则显平性,此乃"七方"中复方配伍之秘。
3. 时空择用法:晨投温补之剂借天阳以助药势,暮服滋阴之品顺阴气以增药效,此即"法于阴阳"之具体应用。

要之,中药多味多性非杂乱无章,实乃"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体系。张介宾《类经》云:"药之性味,各有所偏,得所宜则为良工。"临证当以病机为纲,以药性为目,执简驭繁,方得岐黄真谛。今人若不明此理,徒执一药一性之见,犹若盲人扪象,终难窥其全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