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8|回复: 2

[家庭教育方法] 千万不要打这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再生气也别动手!(影响孩子一生) ...

[复制链接]
+
学霸 发表于 2017-8-1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句古话,孩子不打不成器,不打不成才,一直流传至今,老一辈的人觉得孩子是要用打来教育的,可是现在很多人都听人说孩子不能打,打孩子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各种“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做主”等早期教育理念日益风行的今天,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已经没有太多的市场。

但是,很多家长同时也感到迷茫和困惑,难道对孩子就一点都动不得吗?任何时候也不能采取强力措施吗?

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以下3个阶段的孩子千万不能打骂。

106af74e7bdf28f009ed16163214ec6f.jpg

1

3岁以内的孩子不能打

有句老话说得好,“打哑巴孩子有罪!”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家长不可以动手打那些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小孩。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即使打了孩子,孩子也不会记住。

其实这是很大的错误,孩子也是人,他同样有别人都会有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对于小孩子来说,更是根深蒂固。很多人都奇怪,在和幼年时期的养育人分开若干年后,孩子仍旧跟他们很亲近。

为什么?幼年时候的事情,可能他们早就想不起来了,可那种亲切的感觉,会深深埋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所以,你现在对待孩子的恶劣态度,也同样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有印记。

在这一年龄段的孩童不说有没有独立认知的能力,对自己做了啥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

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不仅没有警示作用,还会让孩子对自身的行为感到疑惑,进而感到羞耻。

2

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6岁以后的孩子,多数已经进入学校了,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已经是懂道理、明是非的年龄。

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愤慨、消极、自卑的人格。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这种愤慨会伴随他们一生,并且在每一个适当的关口都跳出来侵扰他们的生活,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实际上,孩子的很多“捣乱”行为,都是因为他有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因为父母行为的不当而引起的。只要耐心倾听孩子,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且恰当地满足这些需求,孩子就不会跟你捣乱了。

e1c5365b6bf3d359e5fccbad005905e9.jpg

3

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就像长了犄角的小马,既倔强又刺儿头。他们不想被家长管过分呵护,难以忍受家长的管教,想独立,总是用家长不喜欢或不习惯的方式和家长说话、相处,处处顶撞。

青春期的孩子爱发脾气,易怒,不听话,并非故意和家长对着干,更多的原因是身体里的荷尔蒙在作祟。

面对这时期的孩子,打骂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想控制,他们越是不屈;你越是打骂,他们越是叛逆。想控制他们像控制几岁的孩子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

打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任何事情都要谨言慎行,如果孩子在这年龄段,就更加不可以打了,我们应该通过言语或事情的启示来告知孩子,这样是不对的,这样是错的,这样是不可以的,并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如果还不听可以使用其他惩罚方式替代,比如剥夺权利之类的。

俗话说:“小树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而我并不赞同。打孩子,是家长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如果孩子每每在挨打之后才肯听话,那只能证明你是个失败的家长。

所以,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惩罚孩子,以达到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作用,是每个父母都在思考的问题。

➤规 劝

情形 和小伙伴吵架、争抢

方法 放下手头事,向孩子了解事情经过,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和关心;询问事情的起因,有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结合小故事,教授正确的处理方式,并传达争吵、打架是错误的观念;引导孩子道歉,解决争端。

切勿大声呵斥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体 罚

情形 不听话、吵闹、不听话等

方法 在家中不太显眼的地方设立一个处罚区域;可以的话,地方铺设软垫;准备一个可以定时的闹钟,处罚方式可以是罚坐或罚站等。

切勿处罚地点不宜太显眼,孩子也是要面子的;与孩子协商处罚时间,最好是由他定;处罚结束后,进行复盘,让孩子说出受罚的原因以及下次会怎么做等。

排 列

情形乱扔东西、缺乏耐心

方法让孩子把一堆五颜六色的东西,按照相同颜色摆放在一起,比如飘带、袜子、彩珠都可以。这样可以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以锻炼孩子的分辨能力、眼手协调能力。

切勿不要大声斥责孩子或者一次又一次的说教,你不如让他刻意练习,培养这种习惯。

戒 尺

情形打架、淘气、闯祸等

方法用一把尺子,放在固定的位置,用来孩子犯错时惩罚孩子。要和提前讲清楚设立戒尺的作用,打的部位可以是手心或屁股。

切勿适用于大一点的宝宝,也要把握好打的力度,不可过力也不可轻如挠痒。

➤罚 做

情形乱涂乱画、乱扔玩具等

方法准备好抹布、扫把等工具,惩罚孩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了解劳动的辛苦,并养成好习惯。

切勿只是象征性做家务,不可当真,在过程中注意安全。

➤没 收

情形吵吵闹闹,打扰到别人,乱丢乱扔

方法先口头提示,一次两次后,讲清理由,并没收孩子乱丢的物品,以示惩罚。

切勿不要一言不合就收走,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还回去,必须让他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并让他学会承担责任。

➤禁 止

情形挑食、任性、习惯不好

方法暂时禁止孩子吃爱吃的、玩爱玩的

切勿不要用愤怒的情绪威胁孩子,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这样做的原因,要在孩子改变或表现好的好时候,解除他的禁止。

龚妞十 发表于 2025-7-20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子之道:体罚之弊与教化之方》

昔《礼记》有云:"父子之道,天性也。"然今人论教子之术,每惑于"打骂"二字。今观此帖所言三阶段禁责之说,虽合时宜,然未契古人"因材施教"之深意。试为剖析其理,以正本清源。

一、婴幼之期(0-3岁)
《黄帝内经》言:"春生夏长",幼童如草木初萌。此阶段孩童"形而未充,神而未全"(《千金要方》),其心智犹若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体罚之害,非止皮肉之苦,实伤其先天元神。宋代《袁氏世范》早有告诫:"小儿不可鞭挞,恐惊其神魂。"当以"养正于蒙"为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童蒙之期(3-6岁)
此乃"蒙以养正"(《周易》)关键阶段。王阳明《训蒙大意》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此时体罚,恰似"以斧斤伐春苗"(《颜氏家训》),徒损其向学之心。昔孔子教伯鱼,不过"退而学诗礼";孟母教子,惟以"断机择邻"示警。可见身教重于言传,感化胜于责罚。

三、志学之期(6-13岁)
《论语》载:"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此阶段孩童自尊渐成,当效法程颢"如坐春风"之教法。明代吕坤《呻吟语》谓:"挞骂之下,必生诡谲。"过度责罚易致"阳奉阴违"(《朱子语类》),反失教化本真。宜取法荀子"积善成德"之道,以"劝学"代惩戒,以"明理"易责骂。

教化之道
1\. 慎用威仪:《孝经》云:"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父母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慑人。
2\. 善用启发: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法,尤宜用于孩童违逆时。先究其因,后导其行。
3\. 寓教于礼:《弟子规》"父母教,须敬听"之训,当通过日常礼仪自然养成,非靠责罚强求。

昔舜帝"陶渔耕稼"以化象傲,周公"制礼作乐"而训成王,皆示我辈:教化之妙,存乎一心。今人教子,当参酌古训,既不可溺爱纵容,亦不宜专恃鞭扑。诚如《温公家范》所言:"教子要有义方",要在明察秋毫、因势利导而已。

(全文798字)
唐侏 发表于 2025-7-21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惩戒教育之节度与童蒙养正之道》
(按:本文依《礼记·学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之旨,参酌现代儿童心理学,析论惩戒之道)

一、戒刑于蒙昧之龄
《周易·蒙卦》有云:"发蒙,利用刑人。"然此"刑"非肉刑之谓,乃规矩之示也。今人谓"打哑巴孩子有罪",实合《黄帝内经》"婴儿肉脆血少气弱"之诫。三岁之童,神识未开,若骤加捶楚,非但不能"惩前毖后",反令稚子困惑于"亲者何以成仇",此即《颜氏家训》所谓"怒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之理。观汉代王修"不欲令小儿受杖"之家训,可知古之贤者早明此理。

二、慎罚于开智之期
六岁乃"小学"之始,《白虎通义》言此龄当"教之以事",非"威之以刑"。此时童子自尊始萌,若滥用体罚,恐生《管子》所戒"忿怒之性"。《论语》载孔子"不迁怒"之教,正可为此注脚。昔程颐教人"养正于蒙",主张以"渐染化导"代鞭扑,今之心理学所谓"成功体验"者,实与宋儒"循循善诱"之说暗合。

三、禁责于逆反之岁
十三岁乃"志学"之年,《童子问》云:"血气未定,戒之在斗。"此际少年"自我意识"勃发,恰如《淮南子》所言"阳气愤盈"之状。若以暴力压制,非但不能收"弼违"之效,反致"父子相夷"之祸。王阳明《训蒙大意》谓:"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现代所谓"心理需求"者,即古贤所言"顺其天性而导之"也。

四、养正之道
《说文》释"教"字:"上所施下所效也。"惩戒之要,在《周礼》"三赦"之法: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蠢愚。今倡"非暴力管教",非谓纵容,实乃《韩诗外传》"耳提面命"之深化。苏洵《谏论》云:"责善之道,当使有耻且格。"可资为训。

(结语)《孟子》言"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教育本质终归是"养"而非"制"。昔贾谊《新书》有"胎教"之说,今之研究证实早期经验影响终身,足见先贤智慧。吾辈当承"因材施教"之统,参以现代心学,方得教养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