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7|回复: 2

[家庭教育方法] 你教育的孩子出不出色, 就看妈妈与孩子相处时的态度和方法了!《建议转给需要的朋友们 ...

[复制链接]
+
学霸 发表于 2017-10-1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11327f6da6e1f029cb3db7c4dc35073.jpg

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 进门前,忘记自己的不愉快;

  • 分享孩子的小小荣誉很重要;

  • 学会当一个“无知”的妈妈;

  • 孩子考试没考好时,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

  • “简短语言+沉默”>唠叨不停

........................................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做一位好妈妈

有一天,一位身为大学教师的朋友跟我聊起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博士,朋友的妻子还是“海龟”,可儿子的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他问我为什么,我说主要你的夫人太能干了。

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认为我在指他夫人忙于事业,就说,没有,我老婆每天陪他写作业,就是每次不到五分钟,就火冒三丈,对着孩子大叫“你怎么这么笨!”。我说,你看 ,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儿子的母亲太聪明了,他这么小怎么可能比他母亲聪明呢?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

fade02701716708324af166edee5d621.jpg

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420f5c403392a92cb7e20ad0e325c141.jpg

一、进门前,忘记自己的不愉快

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二、孩子的小小荣誉很重要

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

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三、“无知”的妈妈

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妈妈最好不要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么连这个字都不认识”。

妈妈最好看了一眼后,说,哎呀,我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妈妈就教会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时,孩子查完字典认识该字后会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后就养成查阅资料不依赖妈妈的习惯了。

当孩子来问妈妈问题时,妈妈绝不能表现得像在单位里那么聪明能干,装装“无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鼓励孩子动脑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者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借助于网络。

妈妈不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答案都说出来,边说还边自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回避问妈妈问题变得很自卑。

a8a3922302de11032d5658de25fd009c.jpg

四、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

当孩子告诉妈妈今天考试没考好时,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发火或脸色阴沉,孩子这时正紧张地观察着妈妈的脸色呢。所以,妈妈最好表现得没什么情绪变化,让孩子把卷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儿。

要是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哪儿,妈妈也不必再纠缠。但最后要鼓励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试就不会错了。妈妈要是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就去卫生间洗把脸,照照镜子,做几个深呼吸。

五、我也曾经是胆小鬼

当孩子在考试前或做什么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现出胆怯时,妈妈千万不能不以为然或训斥他胆小或表现得比他还紧张,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的发挥。

这时,妈妈最好很轻松地对孩子说,不管你做得怎么样,爸爸妈妈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不要担心。这时,孩子心里会很有底气和自信,他会发挥得比平时更好。

假如孩子第二天要参加重要活动,当妈妈观察到孩子心事重重比较紧张时,妈妈最好当晚能在孩子床边陪他入睡,睡觉前跟他讲个故事或者和他一起阅读他喜欢的书籍,疏解他内心的压力,直至孩子睡着后再离开。

六、面对失败,我们再坚强一点

当孩子遭受失败或挫折时,妈妈要表现得坚强和绝不放弃,冷静地告诉孩子失败只代表一时,不代表孩子终生失败。

不要孩子还没认为要放弃时妈妈首先就表现得没有什么希望。最差的就是用刻薄的语言挖苦他,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甚至新帐旧账一起算。这样的母亲教育下的孩子会极度自卑,甚至放弃自己本应美好的前途。

七、“你必须要……”、“你应该……”

妈妈不要在孩子还没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时 ,就自以为是地抢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以“你必须……”、“你应该……”的语气命令孩子,以自己的观点来代表孩子的观点,而且要求孩子去执行。

妈妈千万不能成为“专制”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妈妈和孩子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平等不是无原则), 懂得互相尊重对方。

八、伤害来自于最亲近的人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

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最清楚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假如母亲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 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个伤害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

b37396d926b2666d761d35be4b75db45.jpg

九、“简短语言+沉默”>唠叨不停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语言的数量。千万不要唠叨。

事实上,最让孩子害怕的是母亲的沉默,所以,与其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个没完,不如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他所犯的错误所在或应该注意些什么,接下来,母亲的沉默肯定比继续说话更有用,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他虽然装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实际上在观察母亲是否把所说的事当真。

ca9591b1b1105859b9f0653ea6b5894d.jpg

薛佛 发表于 2025-7-25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母教之本:从“坤德含章”到“慈幼有方”》

母教之要,首在明体。昔《周易》有云:“坤至柔而动也刚”,母亲当效法大地之德,外柔内刚,含章可贞。观今之论,谓母亲需“收敛锋芒”,此实合于古训。《女诫》言“谦让恭敬,先人后己”,非谓泯灭自我,乃示教化之方——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方合天地生化之道。

一、忘忧门阈,立身垂范
“进门前忘却不愉”之说,暗合《礼记》“门内之治恩掩义”之旨。宋儒司马光《家范》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母亲情绪如镜,子心若水,水波荡漾必随镜转。故《颜氏家训》特重“风化”之效,父母喜怒皆成教化,此即“每瞬间见子如见己”之真谛。

二、虚怀若谷,启慧有术
所谓“无知之母”,实乃《老子》“大智若愚”之妙用。昔孟母断织,不责而教;陶母封鲊,身教胜言。清人汪辉祖《双节堂庸训》云:“子弟之贤不肖,必始于母教”,母亲示弱,正为激发子之强识。如帖中博士夫妇教子之例,恰证《学记》“教然后知困”之理——愈是聪慧之母,愈当藏慧于拙。

三、慎言节怒,养正于蒙
“简短语言+沉默”之策,深得《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三昧。明儒吕坤《呻吟语》谓:“怒时教子,如以方枘凿圆孔”,今人所谓“淡定”者,即古人“惩忿窒欲”之功。考苏霍姆林斯基之论,与《温氏母训》“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古今呼应,皆言初始教育之重。

四、坤德承天,母仪立极
名人传记中“温柔贤淑”之母象,实为《列女传》“母仪篇”精神延续。班昭《女诫》明言:“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此非压抑个性,乃言德化之效。王阳明《训蒙大意》更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母亲刚戾,则子或逆反或怯懦,此即“反方向”发展之由。

结语:母教之道,在明明德。今人当参酌古训,知“慈母有败子”之戒(《韩非子·显学》),亦晓“慈幼有方”之方。母亲收敛锋芒非失本色,恰是“厚德载物”之实践。昔欧阳修母画荻教子,林则徐母鬻钗助读,皆显坤德含章之妙——柔中蓄刚,静水流深,此方为真教育之大境界。
炎平 发表于 2025-7-26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母教之本:从收敛锋芒到涵养心性》
(文/守拙斋主人)

母教之要,首在立本
昔孟母三迁,陶母截发,非独择邻断杼之劳,实乃以身立范之教。今观帖中所论,深契古训。母亲与稚子相处之道,非技巧之术,实为心性涵养之功。王阳明《传习录》有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母教之根本,正在母亲能否以澄明之心映照童蒙。

收敛锋芒即养正
帖中谓"收敛锋芒"四字,实得《周易》"蒙以养正"之精髓。孩童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母亲若以刚强示人,孩儿或畏缩如惊弓之鸟,或逆反似脱缰之驹。昔班昭《女诫》言"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此非示弱,实乃以柔德育刚健之正道。如文中博士夫人之例,恰似以利刃剖美玉,纵怀瑾握瑜,终致玉碎。

四法通幽
1. 忘忧于门阈:此暗合《菜根谭》"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之境。母亲归家时暂搁外务,非逃避现实,实如禅师"放下布袋"之悟,唯空杯方能纳新茗。
2. 共享荣时:陆九渊言"宇宙即是吾心",孩儿眼中一粒沙,亦是其小千世界。母亲能郑重对待童子微末成就,便是培植其"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根基。
3. 守拙之智:老子云"大智若愚",母亲故作"无知",恰是留白之妙。如宋人郭熙论画:"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留予孩童思考余地,反得泉涌之思。
4. 静默之功:程颐谓"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考试失利时母亲之淡定,非漠然也,乃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的教化机锋。

母教即自修
苏霍姆林斯基之语,与王凤仪老善人"化性谈"若合符节。母亲教育孩童的过程,实为镜鉴自心的修行。帖中所举贤母特质——温柔中藏坚韧,谦逊内含主见,正合《尚书》"直而温,宽而栗"的中和之道。史载欧阳修母以荻画地教子,非恃才傲物,而能以平常心成就非常之人,此即"卑以自牧"的母教真谛。

结语
今人常叹家教维艰,实则《温公家范》早有明训:"爱而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母亲若能以水之柔德润物无声,以山之厚德载育万物,则孩儿自能"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所谓出色之教,不在雕琢之功,而在涵养之化,此帖所言,可谓得之矣。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经学为体,蒙学为用,融汇程朱理学"存天理"与陆王心学"致良知"之说,佐以历代母教典故,冀读者得窥传统家教门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