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4|回复: 2

[家庭教育方法] 哈佛毕业典礼演讲首位中国大陆学生· 不识字的母亲对我影响至深 ...

[复制链接]
学霸 发表于 2017-11-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8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何江呱呱坠地。与村里其他农户明显不同的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又是砌砖瓦房子,又是给孩子带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个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哪里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何江上大学后,有一次问起父亲,哪里找来那么多睡前故事,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何江的父亲还严格要求两个孩子的学习。放学后,何家的两个儿子通常是被关在屋里“自习”,作业做完了,继续自习;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农村男孩都在田间地头玩耍。

  “那时觉得爸爸很‘霸蛮’。但现在想想,这是农村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何江后来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而他的弟弟则成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今年下半年就去上海工作了。

04eb444aa21d5e7eaa54d5d41a2f99bf.jpg

  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懂得鼓励孩子

  支撑两个男孩保持学习兴趣的,是那个“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亲。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

  在母亲那里,两个儿子总能找到自信。何江现在知道,母亲当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见到的美国人的做法一样——以鼓励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湖南农村的妇女,在农闲时通常喜欢聚集在一起唠家常。但何江的母亲更喜欢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

  因为不识字,她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

  何江记得,自己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母亲的循循善诱与何江如今正在接触的美国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刚来美国时很不习惯,不管提什么建议,导师都说可以试试看。”

  何江说,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书上的“牛人”,都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鼓励。他们会在跟你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时,时不时地鼓励你一番,让你觉得“前途不错”。

  就连这次申请哈佛典礼演讲,何江也是在美国教授Diana Eck的鼓励下进行的。

  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国学生敢于申请。何江想要发言,目的是让美国的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但他此前并不敢报名,“教授告诉我,你只要觉得可以,就去试试,没什么好丢脸的”。

9aa0927a08885b762ccc8f06ebcda125.jpg

  “农村英语”变为纯正美语没有捷径

  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总共有3轮测试。

  第一轮,递交个人学习、科研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0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每个人都要拿着自己的演讲稿念稿;第三轮,从4人中选出1人,所有人都被要求脱稿模拟演讲。

  对一个英语是母语的学生来说,这都有极大的难度。更何况何江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操着一口“农村英语”上了县城的高中。那是他第一次从农村走进城里。在宁乡县城,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城里孩子的巨大差距。“第一学期很受打击,考试没问题,就是开口说英语很困难”。

  不怕“使苦劲”的何江,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书本旁边进行大段大段的标注。

  “学英语,跟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一样,没有捷径。”何江自认为自己有些“一根筋”。这一点,或许遗传自父亲——从来不懂得走捷径,家里的田地里,除了水稻,再也没有种过其他品种的农作物。

  到了哈佛大学,何江又像刚上高中那会儿,焦虑不已。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跟中国学生聚集在一起,这样的话,很难找到机会练习英语。

  何江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何江透露,这次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申请,自己的“农村故事”为整个演讲主题增色不少。他将在演讲中介绍中医在中国农村发挥的作用,进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学所专注的生物光学、物理专业研究,“以一个理科生的角度,来反思科技知识和技术在社会上不均衡的分布,以及如何将自己研究的科技技术,更广泛地传递到世界不同地方”。

  据悉,哈佛毕业典礼的历届演讲代表多为文科生,何江是为数不多的一名理科生代表。哈佛博士毕业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qq75413553 发表于 2025-7-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家庭教育中"刚柔相济"的教化之道——由何江家训引发的思考》

何氏家族之教子成材,实为中华传统家教智慧之现代彰显。细究其道,乃得"父严母慈"之古法精髓,《颜氏家训》所谓"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者,于此可得明证。

严父之教,合于"蒙以养正"之易理。何父虽仅高中肄业,然深谙"孟母三迁"之旨,以土坯房坚守亲子之教,此即《周易》"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之象。其每夜杜撰劝学故事,暗合《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之喻,更得《论语》"学而时习之"三昧。尤可贵者,乃将田间劳作转化为"耕读传家"的活教材,使二子于封闭自习中体悟"君子慎独"之道,此诚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

慈母之教,则深得"坤德载物"之妙。其不识字而善诱,恰如《列女传》所载"断机教子"的孟母风范。要求子诵课本而共论之,实为《学记》"教学相长"的现代演绎。这种"不教之教",正合老子"行不言之教"的至高境界。其鼓励教育暗通美国文化,恰印证《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普世价值,可见教化之道本无中西畛域。

尤为难得者,是刚柔二教的完美交融。父亲如乾卦"天行健"的进取,母亲似坤卦"厚德载物"的包容,二者阴阳相济,终使二子如《诗经》所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中深意,恰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所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之教。

今观何氏家教,其成功非惟在出哈佛学子,更在完整保存了中华家训的活态传承。当知《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家庭教育实为教化之本。何家故事启示吾人:教育之真谛,不在物质丰俭,而在精神传承;不在方法新旧,而在用心深浅。若能参透此中三昧,则乡村土屋亦可出栋梁之材,此即《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现代诠释也。
余出 发表于 2025-7-30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家庭教育中"刚柔相济"的教化之道——由何江家训引发的思考》

何氏家族的教育实践,恰如《周易》所云"刚柔相济,变在其中",为我们呈现了中国传统家教智慧的现代演绎。父亲以"刚健"立教,母亲以"柔顺"化育,二者相得益彰,实为当代家庭教育的典范。

父亲教育之"刚",合乎《礼记·学记》"严师为难"的古训。其效法孟母"断机教子"之精神,虽居蓬门陋巷,仍坚持"讲诵不辍"。值得注意的是,其自编故事的教学法,暗合《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因事制宜"的教化原则。这种"霸蛮"式教育,实则是农耕文明中"耕读传家"传统的现代延续,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所倡"夜觉晓非,今悔昨失"的勤学精神一脉相承。

母亲教育之"柔",则深得《女诫》"柔顺"之道的真谛。其"和风细雨"的教化方式,与《论语》"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不谋而合。要求孩子诵读课文之举,既暗含"教学相长"的古老智慧,又契合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输出式学习"理论。这种不识字者的教育智慧,恰如《盐铁论》所言"卑贱者最聪明",展现了民间教育朴素的辩证法。

尤为可贵的是,何氏父母无意中实践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父亲编故事强调"行"的坚持,母亲讨论课文注重"知"的启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教育生态。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印证了《朱子家训》"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的深刻道理。

当今教育过分强调技术层面的"如何教",却忽视了文化根脉的"为何教"。何江父母的教育实践提醒我们:最好的教育往往存在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智慧中。这种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家教传统,比任何进口的教育理论都更接中国地气,也更具生命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