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2|回复: 2

[西方历史辨伪] 安倍晋三为何来中国使馆献殷勤?

[复制链接]
后沙 发表于 2017-9-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28日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在东京新大谷酒店举办国庆招待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前首相福田康夫等政要及华侨华人、中资机构、留学生代表等近2000名中外友好人士出席了当日的活动。

20207e2eee5aa7bd612573c68df4a256.jpg

安倍晋三致辞中主要表达了三点:

一,日中加强合作不仅对两国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也不可或缺。

二,坚信日中两国合作推动解决地区和世界难题,共同为国际社会作出贡献,将有助于构建两国关系崭新的未来。

三,今后愿基于战略互惠关系的思路,为推动日中关系发展作出努力。

前两点强调中日两国在亚洲的重要作用,背后暗指朝鲜半岛危机。

第三点比较实在,日本对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的犹豫期可能即将结束。

另外安倍还表示明年要先访华,然后邀请中国领导人访日。听起来他对10月份国会选举胸有成竹。

2002年以来,日本首相首次来到中国大使馆参加国庆招待会,按平时,外相过来就算有个交待了。十五年之后,首相突然到来,这殷勤献得有些生硬。

来就来吧,无非是添双筷子的事,但中日之间问题可不是推杯换盏,相视一笑就能化解的。

从国际关系看,两个关系冷淡的国家,谁先主动示好,意味着谁在两国关系上处于被动地位。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当时美国承受越南战争和苏联攻势双重压力。主动示好,当然是一种积极态度,值得肯定。

中日缓和

日本对历史问题深刻反省,做到正确认知,是维持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基本原则,正是日本的错误态度,使得中日关系处于低谷之中。

日本官方参拜靖国神社,美化慰安妇,回避侵华战争等伎俩,一次又一次加深了矛盾和隔阂。另外还有一个舆论引爆点就是钓鱼岛问题。

21cfac8282012013cfd01a8cfac30a35.jpg

上个月钓鱼岛可能会成热门话题,因为中印边境对峙和日本的冷处理而没有引起更多关注。

8月25日,中国公务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日本一反常态没有派出海上保安厅船只,而是选择沉默。9月21日,中国海警2307、2305、2337、2106舰船编队再次到钓鱼岛领海内巡航,日本仍是低调以对。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明显是被态度强硬的中国所压制。首相官邸人士则透露称,日本已经无力阻止中国“入侵”钓鱼岛,只能在搁置争议现状下改善日中关系。

2012年9月11日,日本单方面宣布“国有化”,搞了出购岛闹剧。之后的情况对日本非常不利,在此之前,中国船只很少进入这一海域。

在此之后,中国就开始频繁进进出出,2013年就达到52次,2014年到现在平均一年30多次,2017年到8月底中国公务船已经进入22次。

日本一开始每次都要叫“不要啊,不要啊!”,后来就习惯了。而且中国的战斗机,电侦机,军舰多次穿越宫谷海峡,另外,在日本以东的公海和天空,实施军事演练,直接威胁日本本土。

现在日本对于这些行动,顶多就是呻吟两声,中日之间对峙的激烈度慢慢缓和下来,主要矛盾点集中历史问题上面。

对于日本来说,它面临的直接安全威胁并不是中国,也不是俄罗斯,而是朝鲜,金正恩上台后,又是放狠话,又是射导弹,日本能明显感到战争危机。

日本决不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但是在军国主义之路还未铺平的情况下,只能央求其它大国保护自己和斡旋朝核危机。

bdc491950dd5471d2f8ff514fcbecf70.jpg

8月29日,朝鲜第一发弹道导弹飞越日本领空,9月3日,朝鲜在氢弹试爆之后,再射弹道导弹飞越日本北海道上空。而日本导弹防御系统没有作出反应。

根据日本官方说法,是因为判断出导弹不会对地面造成伤害,所以不进行拦截。不拦截的真正原因只有两个:

一,日本不想拦截击落朝鲜导弹,以避免进一步刺激朝鲜。

二,日本防御系统没有能力拦截。

第一点无非就是认怂,如果是第二种的话,那就相当严重了。

解决朝鲜问题,中国是关键,日本需要中国的帮助。在主次矛盾相比之下,两害相权取其轻,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低调,就并不奇怪了。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跟日本没有关系,但《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却模糊了钓鱼岛归属问题。

日本就以该条约涵盖钓鱼岛为由,声称自己拥有主权。对美国来说,能用钓鱼岛来制造中日长期矛盾,是非常划算的操弄。

就像欧洲莱茵河左岸,无论法国要还是不要,美俄英都一定会将它塞到法国手里,一战后,二战后皆是如此,当然法国很想要。但它跟德国的矛盾源就世世代代存在下去,某一天,总会被激发。

把钓鱼岛塞到日本手中,日本就想死死抓住,它正愁没机会,现在日本低调不等于明年它还低调。

2018年海上保安厅已经将可搭载直升机的大型巡逻舰列入预算中,水产省也将打造三艘执法船,而防卫省年底将成立“水陆机动团”以准备应对可能的登岛人员。

日本人低调也好,殷勤也罢,都只是权宜之策,目的是要缓解朝鲜导弹带来的威胁。

日本对“一带一路”的心思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简单说,日本人心态是:欲迎还拒,欲拒还迎。

2013年中国提出这个构想后,安倍晋三在10月底前往中亚五国,飞机上带着50位日本企业界大佬。这时,他对“一带一路”构想既排斥又轻视,甚至有破坏的企图。

中国希望能与日本在国际产能方面展开合作,以期共赢。日本内阁顾问团分析认为“一带一路”还没到战略阶段,这跟中国的提法相契合,我们也不提“一带一路”战略这个词。

目前我们常用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因为这是阶段性推进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阶段后,进入“一带一路”构想(细节呈现),到了2030年左右也许会说“一带一路”战略。

日本如果要想等到战略阶段进来,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日本起初态度消极有三个主要因素:

一,自以为是第三大经济体,有实力自搞一套。

二,美国狗链戴在身上,由不得自己,被TPP打了鸡血。

三,日本人的利益观。

当英国跑进亚投行时,欧洲各国蜂拥而至,日本却宁愿眼睁睁的放弃最佳时机。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日本人精明,那是舆论灌输给的印像,从九十年代以来,日本干的蠢事一件接着一件,经济泡沫过后,到今天还处在疲软期。

“安倍经济学”已经破产,离开中国去搞日本经济,无异于缘木求鱼,靠死撑是撑不住的。

日本企业有个信念:万事皆主动,绝不能被动,更不能被强加。有了主动才能有科学预判,合理安排,杜绝漏洞,赢得最大利益。

“一带一路”提出,日本就觉得响应中国,是被动响应,不过中国也没空事先跟你商量。

欧洲这么积极加入,从文化层面上来说,他们骨子里有冒险精神,日本一定要精打细算一番,但在今天世界,这也意味着错失良机。

另外,“一带一路”推进到东南亚,直接触动了日本利益,作为一个深耕多年的国家,它认为中国是个新的外来者,想分走蛋糕。

中国不是合作者,而是竞争者,在这个逻辑下,日本宁可付出更大的代价拉拢东南亚,南亚,中亚各国,也要挤掉中国。

7261d621c68cc62397b45ad1a62006c9.jpg

安倍刚从印度回来,那条新干线铁路就是赔本买卖,它面临的问题非常之大,一个是贷款回收期太长,一个是印度人的无纪律天性,还有免煮国家效率达不到日本人的标准,但日本还是干了。

60c346c74c8f4e73a46574f7931b408e.jpg

中日关系最友好时期是在八十年代中前期,那时日本电影,电视,优惠贷款,援助资金,潮水般向中国涌来。日本对中国报道也是以正面为主。

但日本是一种我富你贫,我高你低的俯视心态,它是亚洲秩序主导者,经济引领者。随着中国崛起,日本的优越感慢慢消失,对中国的宣传报道负面信息比例一步步上升。

当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日本人的心态更加扭曲,变得无所适从。

对“一带一路”的犹豫,正是日本心态的最好体现。一些日本国内势力认为中国破坏了亚洲秩序,导致日本下降,中国又是安理会五常,政治影响力又加重了这种失衡感。

所以必须与美国合作,遏制中国,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处处使绊,逼得中国知难而退。美日同盟不是要减弱,而是还要加强。

另外一些日本国内政治势力认为,尽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对日本利大于弊,可以在沿线各国避免无谓的,两败俱伤的竞争,这是改善日本经济状况最好出路。

6d289488e05c4ca37ccdb40190d4e11c.jpg

安倍这次来到大使馆参加中国国庆活动,虽然释放出明显善意,但让人觉得功利心太强,纯粹是为利而来,不是一个政治家作风,更像是投机者的作派。

“一带一路”能给日本带来明显益处,安倍内阁并非不知道,朝鲜问题,中国的作用也是安倍所渴望的。

在政治层面上,日本与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存在着悖论,一方面,日本需要与中国合作,但是另一方面, 日本又必须紧跟美国。

当中国提出“双暂停”,呼吁不要一味制裁,激化矛盾时,日本却在四处游说各国要加强制裁。

无论安倍如何放低身段,都很难走出这个悖论,这必然导致对华政策处于扭曲状态。

阴险挑拔

日本对“一带一路”刻意保持冷艳,但对与中亚以及俄罗斯合作十分热心,在东北亚,中日俄三国关系错综复杂,中日对俄罗斯都有能源需求,存在着有利于俄罗斯的竞争。

中俄在国际政治上处于携手联动对抗美国的状态,日本希望加强与俄国合作层面,用经济诱惑来平衡中俄关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离间中俄关系,夸大渲染中俄之间矛盾,把“一带一路”形容为对俄罗斯在中亚利益的侵犯。

ccfc0a2f321995809152dfea9d88dff6.jpg

安倍上个月去俄罗斯,再次向普京提出签定《日俄和平条约》愿望,不以北方四岛争端解决为前提。但普京没有正面回应。日本还提出希望俄罗斯拒绝中国在南千岛群岛投资计划,理由是这个特殊地区需要有特殊政策。

俄罗斯在欧洲被挤得没路可走,远东是它振兴经济的重点,要想吸引投资,就不能将俄日关系搞得过于僵硬。

但俄日之间与中日之间一样,除了历史积怨之外,也存在着悖论,在俄美关系恶化情况下,作为美国最忠实的盟友,日本无法真正被莫斯科接受。

因此,日本只能靠挑拔离间中俄关系,来寻找切入机会。

601b5dff30ec20b63e3d1761c02ed01b.jpg

除了挑拔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各国的关系外,日本在东南亚,特别是湄公河流域国家内,更是积极行动。美国干不了的事,日本能干,像拉拢菲律宾。

日本还有一层担忧就是美国政策不确定性,为了TPP日本忙了好几年,还在农业上做出让步,结果被特朗普给废了,这对日本而言是哑巴吃黄莲。

历史上看,美国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是自身利益,然后才是盟国利益,尼克松访华,日本及欧洲盟友都措手不及,纷纷被动调整对华关系。

“一带一路”也存在这样的可能,谁也不知道特朗普11月访华会有多少成果,日本必须抢在前面,改善与中国关系,否则,将越来越被动。

安倍晋三在日本国内政治上压力也不小,9月25日他宣布解散下议院,28日天皇下诏正式解散下院。安倍必须趁着8月份开始的内阁满意度回升势头,在10月选举中,确立优势地位,使自己能连任到2021年。

改善对华关系举动,也有选情考量的因素在其中。

总体来说,无论日本如何示好,如何献殷情,我们警惕之心不可放松,像钓鱼岛,日本虽然低调,但决没有闲着。

20日日媒报道称,冲绳县石垣市市长中山义隆有意改变现状,打算推动把“尖阁诸岛”(钓鱼岛)行政名称改为“石垣市尖阁”,以巩固实效支配。

所以,对这个国家决不能有过多的期望。

中国舆论场上一些人,对安倍这种柔软身段大呼敬佩,称其为敬业爱岗,

如果安倍晋三行为处事冷峻高贵呢?这些人必定会去赞美他贵族气质,坚强不屈。其实,这是一惯媚日心态导致。

对日本360度佩服,对中国360度不爽,这种思维必须在舆论场上得到改变。事实上,媒体长年吹颂的日本人优点,中国都不缺乏,而中国人的优点,日本人就未必具备。

但经过信息过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日本和一个丑陋的中国。

日本从二战之后,就是个心理扭曲的国家,既不敢正视历史,认真反省,又觉得是别人欠他的一样。

心理扭曲会导致行为变态,人是如此,国家也一样。

954c2e93ba9a4b0b82a75595309a8784.jpg

无论中日关系走向如何,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半夜遛腿 发表于 2025-7-1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倍晋三出席中国驻日使馆国庆招待会之战略意涵析论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中国驻日使馆国庆招待会之举,实为中日关系演进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此事件须置于国际格局变迁与东亚地缘政治重构的双重视域中审察,方能得其三昧。

一、战略互惠框架下的利益再平衡
安倍所言"战略互惠关系",实承2006年其首次执政时提出的对华政策理念。然今日语境已大异:朝鲜核导危机迫近临界点,美国亚太战略不确定性增强,日本在区域安全架构中亟需战略支点。其致辞强调"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繁荣",恰折射出日本对朝核危机外溢效应的深层忧虑。所谓"共同为国际社会作出贡献",实为寻求在联合国框架外的双边协调机制。

二、经济合作路径的务实转向
日本对亚投行态度历经"抵制-观望-接触"三阶段演变。据日本财务省数据,2017年上半年中日贸易额同比回升17%,显示"政冷经热"态势持续。安倍表态隐含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新评估,此与日本经济界要求参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相呼应。其访华计划更暗合日本经团联提出的"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构想,体现经济现实主义思维。

三、历史问题的结构性困境
中日关系之症结,非在礼仪性互动,而在历史认知的政治哲学基础。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行为,本质是对《中日联合声明》中"深刻反省"承诺的消解。2015年"安倍谈话"虽言及"侵略"却回避战争责任主体,此种"暧昧表述"与中方坚持的"以史为鉴"原则存在根本性抵牾。若无历史观的根本调适,任何外交示好终将流于表面。

四、钓鱼岛博弈的新态势
近期日方在钓鱼岛海域的"克制反应",实为力量对比变化的客观反映。中国海警2017年巡航钓鱼岛天数已达历史峰值,而日本海上保安厅预算增长率却连续两年下降。这种"动态平衡"的形成,促使日本政界重新评估"国有化"政策的战略代价。安倍所谓"搁置争议",实则是面对既定事实的务实调整。

结语:
此次外交互动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复杂辩证法:既有战略需求驱动的接近,又存根本立场的深刻分歧。观其言而察其行,中日关系真正转圜,仍需日方在历史认知和领土问题上作出实质性调整。所谓"殷勤"背后,终究是国家利益的精密计算,而非单纯的情感表达。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将取决于这种利益计算能在多大程度上达成战略契合。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25-7-20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倍访华使馆之行的战略意蕴与历史镜鉴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中国驻日使馆国庆招待会之举,表面观之乃外交礼仪,实则暗藏玄机。此举打破了十五年来日本首相不出席此类活动的惯例,其背后折射出的战略考量与历史脉络,值得深入剖析。

从地缘政治视角审视,安倍此行显露出日本在东北亚格局中的战略焦虑。朝鲜半岛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摇摆不定,使日本传统依赖的美日同盟出现不确定性。在此情势下,日本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策略,以寻求在区域安全架构中的平衡点。安倍致辞中强调"日中合作对亚洲和平不可或缺",恰是对此战略困境的委婉表达。历史上,日本每逢战略压力增大时,常有对华示好之举,此乃其外交传统之一脉相承。

经济因素亦为关键动因。日本对亚投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转变,反映出其不愿错失区域经济发展机遇的务实考量。安倍提出"基于战略互惠关系推动日中关系发展",实则是为日本经济寻找新增长点的策略表述。从长时段历史观之,日本对华经济政策常在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间摇摆,此次表态或标志着又一次周期性调整。

然则,历史认知问题始终是横亘于中日关系间的结构性障碍。日本若不能如德国般对侵略历史进行彻底反思,任何外交示好都难逃"战术性缓和"之嫌。参拜靖国神社、慰安妇问题等历史伤痕未愈,钓鱼岛争端又添新忧。近期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低调应对,非真心认同中方立场,而是实力对比变化下的权宜之计。这种基于现实力量而非道义共识的妥协,其稳定性令人存疑。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观安倍此行之策略,既有借重中国缓解战略压力之需,又有为国内选举营造有利氛围之算。然真正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当建立在相互尊重、诚实面对历史的基础之上。日本若仅将改善对华关系视为权宜之计,而非发自内心的历史和解,则两国关系难逃周期性起伏的宿命。

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古训至今有效。但真正的和解不仅需要外交礼仪的互动,更需要日本对历史问题的真诚反思。唯有如此,方能使两国关系突破战术性缓和的局限,迈向战略性互信的新境界。安倍此次示好是否预示着日本对华政策的实质性转变,仍需观其后续行动,尤其在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上能否展现真正诚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