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8|回复: 2

[诗词赏析] 雁不过衡阳

[复制链接]
郑学富 发表于 2017-9-1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907_011

20170907_011

衡阳雁去图 亚明/绘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白露过后,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特别是大雁,集体迁徙,向南飞越。这一自然现象,引发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客的“咏雁”情结,寄托悲秋,抒发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悠悠乡愁。然而,众多的咏雁诗词都与衡阳有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衡山的回雁峰,感觉气温暖和,在此栖息越冬,来年开春后再北归,所以有“雁不过衡阳”之说。

东汉大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说:“上春候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奋隼归凫,沸卉軿訇。”可见在汉代就有“衡阳雁”的记载。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在《赋得始归雁诗》中云:“洞庭春水绿,衡阳旅雁归。”南朝刘宋时的徐灵期在南岳衡山上清宫修持15年所著的《衡山记》,是记述南岳山川最早的一本专著。他第一个提出了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之说,所谓“衡山周回八百里,上如车盖及横轭之形,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南宋地理历史学家王象之在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中记载:“回雁峰在州城南,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峰势如雁之回。”

在唐诗宋词中咏“衡阳雁”的诗句甚多。唐朝诗人李白曾供奉翰林,诗文豪放,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然而他不事权贵,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后,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可是又遭受皇位之争牵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怀才不遇的李白自喻闺中怨妇,感叹“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秋雁打从作客北地的丈夫那边飞来,因此见雁思人。但是,雁能传书,他为什么不托大雁捎个信来呢?杜甫自768 年正月带着全家离开四川,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年多,到了衡州时,写下《归雁二首》:“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对衡阳雁北飞寄予无限牵挂,诗人借雁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这首诗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贬谪龙标,写给一位要到幽州去的穆姓朋友,表达问候之情。唐代诗人高适的两位朋友被贬官,为劝慰鼓励好友,遂作《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意思为借衡阳雁归多捎些书信来。唐代诗人孟贯有“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的诗句。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语句。

北宋范仲淹在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了一首抒怀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王安石《送刘贡甫谪官衡阳》有“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之句,安慰刘贡甫虽谪官衡阳,但到了二三月份,必将与雁同返而再次相见。宋代诗人秦观在他的词作《阮郎归》中,抒发了自己贬谪郴阳无鸿雁传书,漂泊异乡的孤寂难耐的心情:“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1915年3月,毛泽东的同班同学、湖南衡山人易昌陶病死家中。5月,毛泽东为悼念挚友而作《五古·挽易昌陶》:“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既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又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天子规风 发表于 2025-5-24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衡阳雁去考略:从自然现象到文学意象的嬗变》

雁阵南翔止于衡阳之说,实为自然地理与人文想象交融之典范。回雁峰作为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其地理坐标(北纬26°55′)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冬季均温较北方高6-8℃,确为候鸟理想越冬地。然考诸现代鸟类学,雁类迁徙实可远达鄱阳湖流域,古人"雁不过衡阳"之说,实为观察范围所限形成的诗意想象。

此说肇端于东汉张衡《西京赋》,至南朝徐灵期《衡山记》确立回雁峰地标,历经三百年文化层累。值得注意的是,六朝文献多纪实性记载,如刘孝绰"衡阳旅雁归"尚属物候记录;至唐代则渐成固定文学意象,李白"举头忽见衡阳雁"已赋予其相思符号意义。这种转变暗合钱钟书先生所谓"比喻的两柄多边"理论,同一自然现象在文学传统中不断增殖新内涵。

唐宋诗人对"衡阳雁"的书写呈现三种范式:其一为地理标识,如王勃"声断衡阳之浦";其二为传书使者,如高适"衡阳归雁几封书";其三为羁旅象征,杜甫"万里衡阳雁"即属此类。王昌龄"雁飞犹得到衡阳"更将之升华为精神彼岸,这种文学重构使实际候鸟迁徙路线(通常2000-3000公里)被符号化为情感距离的丈量尺度。

从科学角度审视,雁群选择回雁峰越冬实因其特殊地貌:湘江在此形成冲积平原,湿地面积较周边大30%,符合雁类"浅水区+滩涂"的栖息需求。但文人们有意忽略后续迁徙,正暗合宇文所安指出的"诗意留白"手法——定格在衡阳的雁影,恰似中国画中的"藏露之道",以不见见之,成就了最富张力的审美空间。

此案例生动诠释了"地理发现-文学形塑-文化定型"的三段演化规律。回雁峰海拔仅96.8米,却在文学史中耸立为千年精神地标,这种"以小见大"的审美转换,正是中国文人"格物致知"传统的绝佳体现。
罗卜花舞雨 发表于 2025-6-4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衡阳雁止考:自然现象与文学意象的千年对话》

雁阵南翔止于衡阳之说,实为自然地理与人文精神交织而成的文化符号。考其源流,当从地理特征、气候条件与文人心绪三端论之。

一、地理气候之本相
衡山回雁峰海拔仅96.8米,属湘中丘陵向湘南山地过渡带。此处冬季均温较北方高6-8℃,沅湘流域水网密布,确为候鸟理想越冬地。然现代鸟类学研究表明,雁群实际越冬范围南至洞庭湖区,所谓"不过衡阳"乃古人观测局限所致。徐灵期《衡山记》所载"七十二峰"之说,实将回雁峰列为南岳首峰,强化了其地理象征意义。王象之《舆地纪胜》兼存"峰势如回"与"雁不过"二说,恰见古人认知之演进。

二、文学意象之流变
自张衡《西京赋》首肇其端,"衡阳雁"渐成固定意象。细察唐诗用典,可见三层意蕴:
1. 空间坐标:如王勃"声断衡阳之浦",以衡阳为南疆极处;
2. 音信载体:高适"归雁几封书"、王昌龄"雁飞犹得到衡阳",皆承"鸿雁传书"典;
3. 羁旅符号:杜甫"万里衡阳雁"、孟贯"思归塞路长",俱托雁写飘零之慨。

李白"举头忽见衡阳雁"之句尤具深意。考其作年,当在流放夜郎前后,所谓"薄情夫"实喻朝廷,"千声万字"正见逐臣孤愤。衡阳雁在此已成政治失意者的精神镜像。

三、文化心理之建构
此现象实为"地理发现-文学书写-文化认同"的典型过程。南朝诗人刘孝绰"衡阳旅雁归"已显人格化倾向,至唐宋则完全升华为文化符号。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咏雁诗皆未确指雁群真正栖息地,而重在构建"衡阳-雁-乡愁"的意象链。这种集体创作形成的文化共识,恰如《文心雕龙》所言"物色相召,人谁获安",自然现象经文人反复书写,终成民族集体记忆。

今人观此,当知"雁不过衡阳"非生物学事实,而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诗意表达。回雁峰现存清代"上达"石刻,正昭示着这种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文化智慧。衡阳雁意象的千年传承,实为华夏文明"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