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8|回复: 2

[廿四节气] 新闻随笔·露从今夜白

[复制链接]
郑艳 发表于 2017-9-10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入秋的节气里,笔者最喜“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阴阳五行配之四时,带了些玄妙的意蕴,笔者却独爱这两个字的清净。

白之洁,露之澈,比雪多了些透亮,比雨多了份神秘,真是循了《诗经·蒹葭》梦幻般的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无论是求贤若渴的意思,还是求爱难得的意思,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伤感,显得既向往又迷茫,像极了秋天的感觉:隽美得无法言说,却又伤感得莫名。想来一个人在外游荡的日子,已有10多年了,早已习惯了形单影只。然而,一旦空气变得清冷,最怕的还是按期而至的电话,几句带着乡音的叮嘱,便能将所有的寒意化作热泪。

节令值白露,正当仲秋时。“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自然的精灵们更为敏锐地接收到节气更替的讯息,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严寒奔忙。只不过,这一时的繁荣应该是一年之中最后的喧嚣。当寒气渐起,许多生命都会在肃杀的秋风中由荣而枯、由盛转衰,只余有心之人将诗情画意寄托于良禽羽翼之上,跃向碧霄。

听闻苏浙一带的茶客十分青睐“白露茶”,因这个时节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既不像春茶那般鲜嫩、经不得泡,也不像夏茶那般苦涩,而是有种独特的甘醇之美。喝罢“白露茶”,还有“白露酒”。旧时苏浙家家以糯米、高粱等酿酒,亦称“白露米酒”。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时即有“酒礼”“酒祭”“酒政”与“酒税”,后来饮酒开始与文人墨客结缘,也逐渐与各种节令联系起来,如元旦日饮椒柏酒、端午节饮菖蒲酒、中秋节饮桂花酒。祭祀祖先、奉谀神灵、欢悦人事,是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

秋始白露。艳阳依然高照却不再浓烈刺目,聒噪的蝉鸣几乎销声匿迹,喧嚣的荷塘只余残叶待雨,万物经过暑气的炙烤后,也都恢复了安然与宁谧。在怅然若失的墨客情怀裹挟之外,庄稼人迎来了最为繁忙的时节。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当一个人在城市中感到迷茫时,笔者偶尔会想象一下乡间,耳边放着只有旋律的音乐,闭上眼,仿佛能够感受到阳光穿透乡间小路旁的大树,斑斑点点地映在葱绿之间,偶尔有风拂过,吹出沙沙的声响。

露从今夜白。到了一个时间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比之年、月、日这些略显单薄的段落,节气更像是一个引领者,不仅给予刻度,更能唤起体认,让人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数字之外的想象与感悟。

liyang714 发表于 2025-7-11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露节气的人文观照与生命哲思》

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在传统时令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人文意蕴。本文拟从三个维度阐释白露节气的文化内涵。

一、天文历法与物候特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之说,体现了古人"观物取象"的思维特征。白露三候中,鸿雁南迁、玄鸟归巢、群鸟储食的物候现象,构成完整的生态链式反应。这种将天象、气候、生物活动纳入统一认知框架的观察方式,彰显出中国传统"天人相应"的宇宙观。值得注意的是,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露水凝结量达到全年峰值,这种自然现象被赋予"金气始肃"的哲学意味,实为阴阳五行学说在物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文学意象与情感投射
《诗经·秦风·蒹葭》建构的"白露—秋水—伊人"意象群,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朦胧美学范式。郑玄笺注"白露凝戾为霜"揭示出物候变化的渐进性,而诗中"道阻且长"的追寻过程,恰与白露时节"阳中寓阴"的节气特性相契合。这种"可望不可即"的审美体验,在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中得到延续,使白露成为承载离愁别绪的经典意象。当代游子对乡音的感怀,正是这种文化记忆的情感延续。

三、民俗实践与生命智慧
江浙地区的白露茶俗,体现"因时制宜"的养生智慧。茶树经夏季生长积累,至白露时氨基酸与茶多酚比例达到最佳平衡,形成"不寒不燥"的中和特性。而白露酿酒习俗可追溯至《齐民要术》记载的"秋酿法",利用此时微生物活跃度适宜的特点。这种将物候特征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实践,展现传统社会"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农谚"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更揭示出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价值,形成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的双重意义。

白露节气作为自然规律与文化建构的复合体,既包含对物候变化的科学观察,又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在当代社会,重拾节气文化不仅是对传统的回归,更是为现代生活提供一种"与天地参"的节奏参照。当我们在钢筋水泥中感受"露从今夜白"时,实则是以文化记忆重构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结。
道法自然 发表于 2025-7-21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露节气的文化精神与生命体认》

拜读阁下《露从今夜白》一文,深感白露节气之妙谛。今不揣谫陋,试从经学与物候学角度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礼记·月令》载"凉风至,白露降",郑玄注"白者金气之应",此五行学说在节气中的精微体现。金气主肃杀,然白露之金非刀兵之金,乃"收敛肃降"之德。《周易·兑卦》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白露时节天地交感而生露,恰如君子切磋之道,此乃"白"字所含"明洁"义理在人文层面的延伸。

《诗经·蒹葭》"白露为霜"之句,毛传解为"阴阳之气交感"。孔颖达疏证:"露凝为霜,喻礼之成也。"阁下谓"可望不可即"的意境,实暗合《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的哲学。白露介于暑寒之间的特质,正似儒家"执两用中"的智慧,道家"冲气以为和"的玄机。

至若白露茶酒之俗,陆羽《茶经》有"秋采者曰白露"的记载。朱权《茶谱》称其"得金气之全",此非仅指滋味,更暗合《尚书·洪范》"金曰从革"的教化意义。而白露米酒,《齐民要术》载其酿法"以应节候",实为"合于天时"的农耕文明智慧。古人以酒祭秋,实含《周礼》"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的深意。

今人观白露,当如程颢《秋日偶成》"万物静观皆自得"。阁下所言乡愁之感,恰是《文心雕龙》"物色相召,人谁获安"的生动注脚。白露三候中"群鸟养羞"的物候现象,《吕氏春秋》解为"备其所养",此中蕴含的未雨绸缪之智,于今尤具启示。

白露之为节气,实乃天地人三才交融的节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谓"气始寒"者,非仅气候之变,更是生命节奏的转换。愿吾辈于数字时代,犹能体认这份"阴阳陶蒸"的节气智慧,在"由荣而枯"的自然律动中,参悟"生生之谓易"的永恒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