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1|回复: 2

[文化观点] 光明论坛·温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

[复制链接]
吴漫 发表于 2017-9-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出自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中的《主术训》:“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是以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大意是说治理国家需要顺天应人,聚合天地万物的力量,则无往不胜,无事不成。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以“积力”和“众智”号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思想影响深远。

《主术训》是《淮南子》讲述齐俗治国道理的重要篇章。主,指君主;术,是治国之术。篇中的“道理之数”是指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自然之性”是指世界万物的自然属性。《主术训》以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根本,用“道”“势”或“理”说明治国之术中量才取用、人尽其才、齐心协力的道理:“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类似的表述还有“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世无废道”“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等。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虽然远远不够,但是,贵在能够认识客观规律的存在,进而把握规律,因顺自然,循理而举,以不变应万变。

“积力”和“众智”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做事顺应客观规律,尊重事物特性,发挥其优势,汇聚各方力量,则事业可得成功。唐代贞观初年,李世民敕令编辑《群书治要》,要求“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专门选录了《主术训》“积力之所举”这一句作为治国箴言。一个人的智勇往往有限,而积聚众人的力量却可以将有限扩大为无限。《主术训》说:“任人之才,难以至治”“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也”。古人凭借历史经验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扬雄在《法言》中分析了汉王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的原因:“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用来批驳项羽“天之亡我”的抱怨。刘邦的胜利在于善于采纳众人的建议,众人的建议凝聚了群体的力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是取胜的关键。司马迁特意将汉初重臣刘敬、叔孙通等人的传记合写,感慨地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资治通鉴》也专门记载吐谷浑阿柴令诸子折箭的故事,教诲世人:“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因资而用”是凭借“积力”,运用“众智”取得成功的关键,又体现出一种遵循客观规律、开放的人才观。“资”者,资质,指一个人的特长或能力。天下无弃材,然而“以斧劗毛,以刃抵木,皆失其宜矣”,所以《淮南子》主张“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汉末曹操为了延揽人才,下令“唯才是举”,说:“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可谓深明量才取用的意义。朱子说:“人各有所长,能取其长,皆可用也。”康熙特意告诫官员:“世间全才未易得”,“弃短取长始能尽人之材”。人得其宜,才尽其用,取长补短而不求全责备,这种人才观念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财富。古人关于“因资而用”的思想还包含“士不兼官”的内容,强调职事明确,专心一力,易于胜任。

先秦诸子关于群体的力量认识深刻,例如《墨子》:“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流”,《管子》:“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等等,论说者甚众。《淮南子》承接诸子余风而归于道家,立足于历史的智慧和汉初的社会特点,对“道法自然”的思想进行了充实和发展,其说理连类喻义,内容博大而有条贯;它讲述独力难举、共同担当、遵循规律、大有作为的思想,为世人提供了丰富的哲理思考。

(作者:吴漫,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随缘随喜 发表于 2025-6-20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子》"积力众智"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当代启示

《主术训》所载"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一语,实为黄老治国之术的精华所在。刘安以道家"因循为用"思想为枢轴,将"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转化为具体的治国方略。其要义有三:一则强调顺应"道理之数"的客观规律性,二则突出"因其资而用之"的实践方法论,三则彰显集体智慧的超越性价值。这种思想传统在汉唐治国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今日观之,尤具现代意义。

考《主术训》之"积力"说,实源于先秦"和同之辨"的哲学思辨。《国语·郑语》载史伯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已见集体智慧之端倪。刘安在此基础上,以"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的命题,将道家"无为"思想转化为积极的政治实践论。这种转化具有革命性意义——它既保留了"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根基,又突破了消极无为的认识局限,形成"积极顺应"的治理智慧。唐太宗敕编《群书治要》特录此语,正是洞察其"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价值。

从思想史维度看,"众智"理念在汉代政治实践中已形成完整体系。扬雄《法言》"汉屈群策"之说,揭示出刘邦集团胜利的深层逻辑。司马迁"千金之裘"的著名比喻,更将集体智慧提升至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主术训》特别强调"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的警示,这与儒家"君子不器"的主张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双重维度。

当今世界面临的治理困境,某种程度上正是"专己之能"思维模式的现代映射。某些国家固守单边主义,恰如《主术训》所斥"以曲为直,以屈为伸"的悖理之举。习近平主席援引此典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为传统治理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的当下,"积力众智"思想提供了破解困境的文化密码:它既是对西方个人主义极端化的纠偏,也是对东方集体智慧的现代诠释。

《文心雕龙》有言:"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主术训》的现代启示在于:真正的治理智慧,在于认识"世无废道"的永恒规律,把握"理无不通"的实践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传统"和合"思想与当代全球治理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重温"积力众智"的古训,不仅是对文化基因的激活,更是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东方智慧的有益尝试。
zhuzhu508 发表于 2025-7-29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子》"积力众智"论与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刍议

习主席援引《淮南子·主术训》"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之语,实为贯通古今的治国智慧。考《主术训》本义,乃以道家"因资而用"的哲学为根基,强调治国者当循"道理之数"、顺"自然之性"。此中"积力"非简单力量叠加,而是"乘众人之智"的系统整合;"众智"亦非意见杂陈,乃"因其资而用之"的有机协同。汉代刘安编纂此书时,正是融会黄老之学与儒家治术的典范。

细究文本,"积力众智"说蕴含三重维度:其一为认识论维度,"不因道之数,则穷不达"揭示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其二为方法论维度,"任人之才,难以至治"强调人才配置的系统性;其三为价值论维度,"世无废道"体现对多元智慧的尊重。唐代魏徵编《群书治要》特录此句,恰因其契合"贞观之治"集思广益的治国实践。司马迁"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的比喻,更将这种智慧升华为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当代国际治理语境中,此古训焕发新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积力众智"的创造性转化:经济全球化犹如"道理之数",各国发展诉求恰似"自然之性"。习主席的阐释,将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转化为"共同担当"的实践哲学,使两千年前的治国箴言升华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观诸"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为"众智所为"的现代演绎;抗疫国际合作中的物资调配,正是"积力所举"的当代表达。

回望历史,从刘邦"汉屈群策"战胜项羽,到今日全球气候治理的艰难推进,印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唯有超越"专己之能"的局限,方能在"理无不通"中开创新局。这既是中华文明"和合"智慧的延续,更是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启示。当代治国者若能深味此中三昧,必能在百年变局中寻得破解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