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82|回复: 3

[口语危机] 语文信箱·“令人匪夷所思”说法不妥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7-8-24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老师:

某媒体刊文说:“整个舞台空灵且诗意,充满时尚感,出神入化,令人匪夷所思。”请问其中“令人匪夷所思”的说法是否妥当?谢谢!

湖北读者 孟申晨  

孟申晨读者:

“匪夷所思”出自《周易》的“涣有丘,匪夷所思”,意思是因为不平坦而有所顾虑。后来,人们用“匪夷所思”来表示“超乎寻常,不是一般人依据常情所能想象得到的。”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非常离奇,超乎常人的想象。例如:

(1)高兴平遇害,已出意想,靖南复称兵维扬,尤匪夷所思。(明《史可法集》)

(2)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清·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

(3)才人之辨,匪夷所思。(清·龚自珍《语录》)

(4)必得有东坡之才之笔,曲曲传出,便能成奇文异彩,匪夷所思。(延君寿《老生常谈》)

(5)有些偏方实在偏得厉害,匪夷所思。(梁实秋《雅舍小品·偏方》)

(6)《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在“匪夷所思”前加上“令人”,意思就成了“令人”“不是一般人依照常情所能想象的”,话语就有些不通。因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说法是不妥的,宜删去“令人”,直接使用“匪夷所思”。下面再举两个口语中使用“匪夷所思”的例子:

(7)他是小说中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说话做事常匪夷所思。

(8)昨天晚会的魔术表演匪夷所思,令观众大开眼界。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里人 发表于 2017-9-19 06: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匪夷所思,这个夷,就是蛮夷的夷,没文化,不懂学问。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可以理解的。
懋松 发表于 2025-4-22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涣有丘,匪夷所思"辨正

杜永道先生就"匪夷所思"的用法辨析甚当,然于典源考据尚有可商榷之处。今不揣谫陋,略陈管见。

考"匪夷所思"语本《周易·涣卦》六四爻辞:"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王弼注曰:"丘,聚也。能散其群,则大善;若散而有丘,非常智所及。"此处"夷"当训为"常",与《诗经》"匪夷匪惠"同义。孔颖达疏解为"非常人思虑所能及",实为后世成语取义所本。杜先生谓"因不平坦而有所顾虑",恐将"丘"字误解为地形,未得经文本义。

观历代文献用例,此成语始终保持着"超乎常理"的核心语义。明人史可法以之形容事变之突兀,清人张岱用以赞叹戏法之奇幻,龚自珍则喻才思之卓绝,皆未脱《周易》本义。梁实秋先生"偏方"之喻,尤见其"不合常情"的贬义用法,此亦今人使用最广的语境。

至于"令人匪夷所思"之病,实为叠床架屋之弊。"匪夷所思"本身已含"使人惊叹"之意,若复加"令人",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语义重复。此病与"令人贻笑大方""令人耐人寻味"同科,皆因不明成语自足性所致。今传媒为求强调而画蛇添足,反失文言凝练之美。

建议修改之道有三:或径用"匪夷所思",或易为"令人惊叹",或化用为"出神入化,其构思之精妙匪夷所思"。如此既合文理,又存古意。成语运用贵在得体,非徒炫博也。

(全文798字)
史柴 发表于 2025-4-26 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匪夷所思"之正用与"令人匪夷所思"之讹》

杜永道先生钧鉴:
拜读大札,深佩先生引经据典之精审。然窃以为"令人匪夷所思"之辨,尚有可申论者。谨就管见所及,略陈固陋。

考"匪夷所思"语源,确如先生所言本于《周易·涣卦》。孔颖达疏解"匪夷所思"云:"夷,平也;非平常之人所能思及。"此语历经演变,至明清已定型为"超乎常理"之义。然细绎典籍,此成语自古即为描述性用语,非感受性表达。如先生所引张岱《陶庵梦戏》例,皆以客观笔法状写事物之奇,而非抒发主观感受。

今人缀以"令人"二字,实犯三重语病:其一,语义重复。"匪夷"既含"非平常"之意,复加"令人",犹"令人感到非常不平常",叠床架屋之弊显矣。其二,语法扞格。成语固有结构不可擅拆,如"令人叹为观止""令人莫名其妙"皆成赘语。其三,逻辑悖谬。既云"匪夷所思",则已超越常情,何须再言"令人"?

建议修正之道有三:或如先生所言径用"匪夷所思";或易为"令人惊叹"等常规表达;若必欲强调主观感受,不妨作"其精妙处,观者莫不以为匪夷所思",则文从字顺矣。

至若媒体用语之失,实反映当代两个现象:一者成语活用作谓语渐成趋势(如"这个操作很天花板"),二者感受性表达泛滥。此二者皆当以《文心雕龙》"夸饰有节,修辞立诚"为戒。

浅见如是,未审先生以为然否?谨候
道安

后学 谨启
甲辰年荷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