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4|回复: 2

[考古方法与思路] 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及相关问题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7-8-24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a6d5e1cbe6ba90d1044318716a74e84.jpg

————————————————————————————————
cda529e997bf358aa1a34824b92623ef.jpg

7ed6955033bcfaf95bdd1763e517faf0.jpg

全文阅读

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及相关问题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陈宥成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曲彤丽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6期)


梅花 发表于 2025-5-24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早期陶器起源的考古学观察与文化意义刍议

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问题,实为探讨新石器时代文明肇始之关键。据现有考古材料,距今约2万年至1万年间,华南仙人洞、玉蟾岩遗址及华北转年、南庄头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残片,揭示了陶器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演进轨迹。此一过程不仅关乎器物本身,更与定居生活、农业起源及精神信仰密切相关,兹从三方面析论之。

一、技术起源:火与土的文明耦合
早期陶器多属夹砂粗陶,胎体厚薄不均,烧成温度约500-800℃,显系露天堆烧工艺。值得注意的是,华南地区陶器出现年代早于华北,可能与更新世末期气候波动下,人类对植物资源加工需求增加有关。如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圜底陶罐(距今约2万年),其内壁残留稻属植硅体,暗示陶器最初或用于炊煮采集的野生谷物。此与张忠培先生所言"陶器是定居生活的产物"形成互证,然其技术源头或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对黏土烧结特性的偶然认知。

二、文化分区:南北谱系的初步形成
考古类型学显示,早期陶器已呈现地域分化:
1. 南方圜底器传统:以仙人洞、甑皮岩遗址为代表,器型简单,多素面,实用性强;
2. 北方平底器系统:见于南庄头、于家沟遗址,胎体含云母屑,器表常见绳纹装饰。
此种差异实为后世"鼎鬲分野"之雏形,苏秉琦先生"区系类型理论"在此得到微观印证。尤其华北陶器与细石器共出现象,暗示狩猎采集经济向农耕过渡的多元路径。

三、学术启示:陶器研究的范式革新
近年科技考古成果颇值关注:
残留物分析揭示陶器功能分化(如河北徐水南庄头陶罐检测出水生动物脂类);
烧成实验证明早期陶器可能源于编织物涂泥防火的二次发明(《考工记》"抟埴之工"记载或存远古记忆)。
然现存研究犹有未逮:早期陶器绝对年代测定尚存误差,华南洞穴遗址与华北平原遗址的生态适应差异亦需更深入比较研究。

结语
中国早期陶器非单纯工艺发明,实乃"生存革命"的物质载体。其南北二元格局,既映射出更新世末期的生态多样性,更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提供了关键物证。未来研究当结合分子考古学与民族志材料,进一步追问:陶器技术的传播是否伴随着语系迁徙?此中答案,或将重绘东亚文明起源的认知图景。

(按:本文所述观点,可与严文明先生"重瓣花朵"理论及《中国陶器起源研究》最新成果相参证。)
罗行 发表于 2025-7-24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早期陶器起源的文化内涵与技术演进

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问题,实为华夏文明物质文化谱系之关键节点。考古学界目前以江西万年仙人洞(约距今2万年)、湖南玉蟾岩(距今1.8万—1.6万年)及河北徐水南庄头(距今1万年)等遗址为典型代表,其出土陶片揭示了从无容器到有容器的革命性跨越。此一进程非仅技术革新,更折射出先民对自然认知与生存策略的深刻转型。

一、起源动因:环境适应与生计模式
早期陶器的出现,与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的气候剧变密切相关。末次冰盛期结束后,全球升温促使动植物资源分布重组,人类采集经济向广谱化发展。仙人洞遗址陶器内壁残留的烟炱及植物淀粉分析表明,陶器最初功能或与炊煮富含纤维的植物性食物相关。此与西方“狩猎优先论”不同,中国早期陶器更可能服务于植物加工需求,体现东亚定居文化的萌芽。

二、技术演进:从贴塑到泥条盘筑
早期陶器工艺呈现“因地制宜”特征。华南洞穴遗址多采用贴塑法(泥片叠筑),胎体厚薄不均,掺和石英砂以增强耐热性;而华北平原如南庄头遗址则出现初步泥条盘筑痕迹,可能与黄土黏土的可塑性差异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陶器烧成温度普遍低于600℃,呈红褐或灰褐色,显系露天堆烧所致。此阶段技术虽原始,却为龙山文化快轮制陶奠定了经验基础。

三、文化象征:从实用器到礼器雏形
陶器的社会化功能亦值得关注。甑皮岩遗址出土的穿孔陶片,或为原始装饰意识的体现;而兴隆洼文化陶器表面之压印纹饰,已隐含族群标识意义。由实用炊具向祭祀礼器的转变(如磁山文化陶盂与粟作祭祀的关系),暗示陶器逐渐成为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结语
中国陶器起源的多元区域性特征,印证了“满天星斗”式的文明演进模式。未来研究需结合残留物分析与实验考古,进一步厘清其与农业起源的互动关系。此课题不仅关乎物质文化史,更为理解华夏先民的思维范式提供了独特窗口。

(按:本文所述皆基于现有考古报告,具体遗址年代数据随测年技术发展或需修正。)

注释
1. 贴塑法:将湿泥片逐层拍打黏合,无轮制工具参与的原始制陶工艺。
2. 广谱革命:指人类从依赖大型猎物转向开发多样小型资源的生计转变。

——甲辰年仲夏 于金陵稽古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