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1|回复: 1

[武术资讯] 传统武术漫谈《六》

[复制链接]
武术万里行 发表于 2017-8-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9c753ea6f397937ae6f39f43e0d40ec.jpg

《无》是清净虚空的意思,《为》是作为,合起来就是清净的作为。什么是清净的作为,理解了的话,就理解了无为。也就真正理解了太极拳了! 在练习的时候,清净是自己的心境,在清净心境里,练习任何动作都没有自己的思维意识。心境只是清净,动作自然而能,这是一个人练习的无为状态《一个人练习的无为状态:动作自然而能,心境只是清净》心里什么都没有,如明镜高悬,但能照见一切。 如果两个人对练,两个人都能无为,我们旁观者什么都看不到,因为两个人肯定是一定不动的,这就是《老子》所谓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两个人都在绝对控制自己,静心寻找对方的有为点! 如果有一方有为,无为的一方清净状态稳定不变,接触点听从对方的运动而运动,丝毫没有自己的意思,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两个人练习的无为状态。两个人练习二位一体,一个清净心,这就是舍己从人。想如何如何是有为,不作为也是有为,随方便是无为,随机得机而不用机是无为,随势得势而不用势是无为,不拒绝同时又不贪婪是无为。 无为是练出来的。想出来不是真正的无为,无为就是接触后的感觉,无为就是手上的感觉,是身上功夫,心里只有清净。实实在在练习出来的感觉。 无为是随缘而为,一心清净而为,结果是无不为!就像水能清净才能照见一切,水不能清净是因为受到了污染!自然的前提是清净心,不能清净本性不出,逐步澄清,澄清了就清净了,清净了本性显现! 无为不是不作为,是迎而不藏,送而不推,不拒不贪,无想无识!仅此而已!无为本来无不为,只是没有自己的想法,都是别人的需要而已! 人生于世,学而知之,欲得方圆,先求规矩。先做弟子,勤学不辍,行弟子规,可近真理!一门深入,长期修习,一法得通,万法同理。莫贪花果,多悟根蒂,根深蒂固,方得无为! 现在学习东西,很多朋友只喜欢花果,不喜欢根基。这很不可取!太极拳练习中,套路是它的花果,是用来表现的。学习的人直接学习套路就是欣赏花果而已。希望朋友们能明白这个道理。

拉拉积极 发表于 2025-4-1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太极拳修炼中的无为境界与体用关系》

太极拳之精髓,在于"无为"二字。此"无为"非不作为之谓,实乃《道德经》"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实践哲学。习拳者当知,套路演练仅为"用"之显现,而"体"之根本在于心性修养。今人习拳多滞于形法招势,恰如买椟还珠,殊为可惜。

一、无为的体用关系
《太极拳论》云:"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此理即清净无为之心法。单人习练时,肢体动作当如"澄江静如练",心意保持"虚室生白"之境。此时之无为,体现为"形动而神静"的修炼状态,恰似庄子所言"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坐忘功夫。笔者亲见杨氏太极传人演练时,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而双目神光内敛,此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证。

二、推手中的阴阳互济
双人推手时,无为境界展现为"舍己从人"的应对智慧。明代王宗岳《太极拳论》早有明训:"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此中玄机,正在于保持"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心理状态。当代推手大家郑曼青先生曾言:"接手如抚琴弦,既要随曲就伸,又要中正安舒。"这种"迎而不藏,送而不推"的功夫,非十年纯功不能至也。

三、修炼次第的辩证关系
习拳如参禅,须经历"看山是山"三重境界。初学阶段拘泥招式,是"有为法";进而体会"有无相生",达致"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归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自然之境。清代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强调:"先在心,后在身。"此语道破太极拳"由心而形"的修炼次第。今人若只求套路美观,恰如禅门所讥"磨砖作镜",终难见性明心。

结语:
习太极拳者,当以"致虚极,守静笃"为心法要诀。每日站桩即是培本固元,单式练习即是明心见性,推手较技即是验证明悟。须知"无为"之境界,实为"为道日损"的修炼成果。愿诸君勿慕花果之艳,当思根蒂之深,如此方能在太极拳道上渐入佳境,终得"无为而无不为之"的真谛。
陆刁 发表于 2025-8-2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太极拳无为境界之体用本末》

(一)无为真义辨微
"无为"之说,源自《道德经》"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圣贤心法。今观拳友所论,已得三昧真火。然需辨明者,清净虚空非死寂顽空,其要义在《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八字。王宗岳《太极拳论》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正是此中境界。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实乃《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的武学演绎。

(二)体用相济阐幽
习拳者当知三层功夫:
1. 筑基阶:形正劲整,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气贴脊背,力由脊发"
2. 明劲阶:感而遂通,合于《周易系辞》"无思无为,寂然不动"
3. 化劲阶:应物自然,达至《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本末之辨警训
今人习拳之弊,恰如《论语》"欲速则不达"。套路如《兰亭》之摹本,内功似右军之笔法。张介宾《类经》有言:"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太极八法五步,实为五行八卦之体用。昔年杨露禅教拳,必先站桩三年,正合《大学》"知所先后"之训。

(四)知行合一劝学
《尚书》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习拳者当:
1. 以松沉练清净体
2. 以推手验感应功
3. 以散手证无为用
如朱熹所言"循序渐进",终可臻于《太极拳论》"阶及神明"之境。

结语:无为之道,实为中华武道最高心法。学者当以《近思录》"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为圭臬,方不负先贤创拳之苦心。须知太极如水,其柔弱处正见《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终极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