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6|回复: 2

[武术资讯] 传统武术漫谈《五》

[复制链接]
武术万里行 发表于 2017-8-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43aac1830429e3841553a08f3f366c1.jpg

太极拳是武术体系中,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修炼方法的拳种,是崇尚自然的拳术,追求自然平衡,以不忘不助为要。旨在完善本来状态。 从这一角度讲,太极拳是在一般的武术运动要求达到后,进入本来状态完善阶段修炼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太极拳有各种各样的样子,这里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样子的空间!各种各样的样子,是从我们人体骨架的结构变化而来。因此,所有的骨架结构变化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求,以及使骨架结构的空间容量最大化是我们练习太极拳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练好太极拳就只要把自己的骨架结构收放到恰到好处。 太极拳练习有一个要求,就是慢练,有不少朋友认为慢练,是慢慢地练习,其实不是这样!准确一点说,太极拳是在慢不了的状态里要求慢练,能慢才是真正的太极拳。 完善好自己后就可以了,能慢太极拳的身法就有了!关键是多练习,现在有很多朋友在追求,追求高深的理论,其实很没有必要。练习到一定的时候再看理论性的东西,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论是前人在太极拳练习到一定的层次后的开花结果,对于刚刚接触太极拳的朋友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根扎好!根有了,杆、支、叶、花、果,什么都会有! 太极拳是精妙的武术!精妙这两个字很恰如其分!精就精在没有浪费!妙在简简单单!没有浪费是我们前面探讨的各种各样的样子的空间。太极拳讲究的是以正为体,以斜为用!正斜相生! 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来源于生活。比如,看妈妈在烧饭的时候,揭锅盖的动作过程就是提手上式;早上叠被子,展开被子的样子就是起式;在田里插秧就是海底针;……等等等等,不胜枚举!有不少朋友喜欢讨论太极拳的创始人问题,还有什么门派问题,其实大可不必!记住自己的师爷、师傅是一种感恩,实实在在的练习,才是最好的报答。

因为武术都是生活的总结,因此判断太极拳的动作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是否符合生活规律。值得提醒的就是,太极拳是拳,拳是搏击技术,太极拳是搏击技术中,小力运用的技术!是借力打力的技术,于是,非常注重研究借力的概念。 叫人推住自己试试,慢慢就感觉到,这就是拳和操的分界线!拳有借后更方便,操是借来就多余;拳练习的时候不方便,用的时候方便;操是练习的时候方便,用的时候不方便。 有句老话说得好,简简单单才是真。往往好东西就在简简单单里,这也是所谓的大道至简!但是,一般人都认为越复杂越好!就像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成佛一样,相信的人少的可怜。成佛就是成就智慧,阿弥托佛就是清净平等觉悟,能真正相信、理解的人很少! 认识有角度的不同,才形成各种各样的说法,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门派!一种看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是根本都一样,那就是自然!自然无为才能面面俱到,才能无孔不入!

琪思乱想 发表于 2025-7-10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本体论刍议——兼论传统武术的体用之道》

拜读《传统武术漫谈《五》》一文,深感作者于太极拳理法颇有体悟。然文中若干概念犹可商榷,今不揣浅陋,试以传统武术理论体系为本,作以下补正。

一、论"本来状态"之真义
太极拳所谓"完善本来状态",实为《太极拳论》"复归无极"之现代表述。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此"无极"即道家所言"致虚极,守静笃"的本然状态。陈鑫《太极拳图说》更明确指出:"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故所谓"骨架结构空间容量最大化",当以螺旋缠丝为要,非徒求外形舒展而已。

二、解"慢练"之真谛
慢练非仅为速度控制,实含三层深意:
1. 劲路检验:如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言"运劲如抽丝",须在慢中体会劲力连绵不断;
2. 筋膜锻炼:符合《黄帝内经》"缓节柔筋而心和调"的养生原理;
3. 知觉培养:李亦畲《五字诀》首重"心静",慢练正是培养"听劲"功夫的不二法门。

三、辨"生活化"之界限
文中举生活动作为喻,此说源自《周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象传统。然需注意:
1. 形似神非:如"揭锅盖"之形虽似提手上式,然太极拳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此生活动作所无;
2. 用劲差异: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强调"用意不用力",与生活动作的拙力有本质区别。

四、明"借力"之实质
太极拳借力打力,实为《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具体表现。其科学原理在于:
1. 杠杆作用:符合《庄子·天地篇》"橛株驹"的力学原理;
2. 惯性利用:暗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 反作用力:体现《易经》"刚柔相摩"的辩证思想。

结语:
习拳当如孙禄堂《拳意述真》所言:"格物致知,返本还源"。今人习太极拳,宜以经典理论为纲,以科学原理为纬,既要明"四两拨千斤"之用,更要悟"道法自然"之体。所谓"大道至简",简在方法,深在原理,望学者勿以简略而轻忽之,勿以玄妙而眩惑之。

(全文798字)
武曲村伎 发表于 2025-7-2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体用刍议》

太极拳之为术,诚如帖中所言"精妙"二字最得其要。然此精妙非玄虚之谈,实乃人体运动力学之极致体现。余尝考太极拳经论,以为其要旨可概括为"三合":骨合、气合、神合。骨合者,非谓强求架势,实乃求骨架自然顺遂,如《太极拳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此即骨架空间最大化之真义。

慢练之要,非徒缓其形,实为察其机。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谓:"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慢之难,正在于须在动态中保持六合之整,稍有不慎,则散乱毕现。故能慢者,必已得整劲之基。

至于动作源于生活之说,实合"道法自然"之旨。昔年杨露禅教拳,尝以"搬拦捶"喻推磨,"云手"喻和面,皆示人以日用即道之理。然须辨明者,生活动作乃自然本能,拳术动作乃提炼升华,二者形似而质异。如揭锅盖之动,常人用之则力聚于臂,太极拳"提手上式"则须劲起于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谓。

论及借力之妙,实为太极拳最精微处。武禹襄《打手要言》云:"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此中机宜,非徒知"四两拨千斤"之谚可尽。余观今人推手,多犯"顶抗丢扁"之病,皆因未明"听劲"之理。真能借力者,必先舍己之僵力,如庄子所言"虚而待物",方能感应对手劲路变化。

至于门派之争,诚如帖主所言实非必要。考太极拳史,陈、杨、武、吴、孙诸派虽风格各异,然理法一也。如孙禄堂《太极拳学》所强调:"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学者但求明理得法,不必拘泥门户之见。

今人习拳,常有二弊:或执理论而轻实践,终成空谈;或迷形式而忽本质,沦为体操。须知太极拳之为道,必待"默识揣摩"而后得。张三丰《太极拳经》告诫:"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诚哉斯言!习者若能以帖中所言"扎根本"为要,循序渐进,假以时日,自可体会"阶及神明"之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