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1|回复: 2

[武术资讯] 传统武术漫谈《一》

[复制链接]
武术万里行 发表于 2017-8-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73681f418316d4209073fceba75b58c.jpg

中华武学、中华文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都是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支柱。东方文明之所以没有断层是因为她有一种自我修复功能!这种自我修复功能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到底是什么?弱肉强食?显然不是,中国人都知道强中更有强中手;趋炎附势?也不是,中国人都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 其实在这里可以毫不迟疑的告诉朋友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就是《包容》,更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包容的文化。 因为包容她才兼收并蓄,因为包容才繁荣昌盛,因为包容才天长地久;包容使他自强不息,包容使她活力无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使佛教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最明显的实例。 武术也要表现包容吗?当然如此,武术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既然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那么武术必须表现出包容的状态。从这个角度上讲,包容是检验武术层次高低的方法。帮助对手是包容的表现,自作自受是被包容的结果。 使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我们的身体(锻炼),虽然看不到明显表现,但一段时间后必然产生质的变化(功夫)。 使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生存环境(自然),虽然看不到明显表现,但一段时间后必然产生质的变化(自在)。 《正确的方法》,不同的处境,不同指向。 在原始社会,《正确的方法》指的是通过锻炼后能同野兽搏斗的方法。

在战争年代,《正确的方法》指的是通过锻炼后能同敌人拼杀的方法。

在和平年代,《正确的方法》指的是通过锻炼后能参与生产劳动的方法。

在幸福年代,《正确的方法》指的是通过锻炼后能更有效地享受生活的方法。

日常交往中,《正确的方法》指的是通过锻炼后能更有效地进行交流的方法。 同野兽搏斗、同敌人拼杀、参与生产劳动、更有效地享受生活、更有效地进行交流,诸如此类都是使用《正确的方法》后达到的目的。是人们根据正确的方法锻炼后形成的《能力》。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正确的方法就是使,身体强壮、思路清晰、健康生活、心态良好的方法。因为身体强壮才能同野兽搏斗,思路清晰才能同敌人拼杀,健康生活才能享受生活,心态良好才能广泛交流。 简单一点说,《正确的方法》就是使人《骨头硬,有智慧,心态好》的方法。

后面的内容更精彩,欢迎关注,欢迎批评!

火焰之歌 发表于 2025-7-9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核与时代嬗变》

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文化内涵远非简单的技击之术。笔者以为,武术之道实为"中和之道",其精髓在于以武止戈的哲学智慧,这与西方竞技体育的征服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考诸武术发展史,其包容性体现在三个维度:技术上融汇南北流派,理论上贯通儒释道思想,功能上兼具修身、养生、技击之效。少林武术"禅武合一"的修炼体系,正印证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与传统武学的完美融合。这种文化整合能力,恰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关键密码。

所谓"正确的方法",实为"因时而变"的实践智慧。先秦时期"射御"为六艺之首,汉代刀剑之术盛行,至明清则发展出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体系。每个时期的武术形态,都是对当下社会需求的创造性回应。今日武术的"正确方法",当是既能传承"站桩调息"的养生精髓,又能发展"科学训练"的现代体系。

当代武术面临三重困境:竞技化导致文化内涵流失,神秘化阻碍科学传播,商业化消解武德精神。破解之道在于回归"术道合一"的传统:以八段锦培养生命观,以推手训练处世智慧,以套路演练提升审美境界。真正的武术大家,当如孙禄堂先生般兼具"形意拳的刚劲"与"周易哲学的圆融"。

武术的最高境界非胜负之争,而是通过身体修行达到"天人合一"的觉悟。这种修炼过程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微型景观:既有"冬练三九"的坚韧,又含"舍己从人"的智慧,更见"以德服人"的胸襟。在这个意义上,武术堪称流动的文化基因库。
戴坡 发表于 2025-7-1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性与时代适应性》

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文化内涵远超越单纯的技击之术。笔者以为,传统武术的文化本质可概括为"三极之道":技法为表,心法为里,而文化精神为其根本。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正体现了中华文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质。

武术之包容性,首先表现在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考诸武术史,少林"禅武合一"融合印度瑜伽导引术,太极拳"阴阳相济"涵化道家吐纳术,形意拳"五行生克"汲取兵家谋略,皆非闭门造车之作。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载"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清代苌乃周《苌氏武技书》强调"取众家之长",在在证明武术发展史实为文化融合史。

这种包容性更体现在哲学层面的兼收并蓄。武术讲究"刚柔相济",暗合《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追求"形神兼备",呼应《黄帝内经》"形与神俱";注重"内外兼修",体现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佛家的"戒定慧"三学、道家的"精气神"三宝、儒家的"仁义礼"三德,皆能在武术修炼中找到对应。

就时代适应性而言,武术的"正确方法"实为动态发展的智慧。先秦时期"止戈为武"的战争伦理,汉唐时期"导引吐纳"的养生智慧,宋明时期"拳以德立"的教化功能,至近代"强种强国"的体育精神,无不彰显武术随时代演进的调适能力。当代武术更应发展出"三维价值":强身健体的生理价值、修心养性的心理价值、和谐共处的社会价值。

武术修炼的终极境界,非在胜负得失,而在达成"三和之境":肢体协调之和(形)、气息通畅之和(气)、心神安宁之和(神)。此三者兼备,方可谓得武术真谛。故今人习武,当以文化传承为根基,以身心和谐为旨归,以时代需求为导向,使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三日卯時| 2025/8/6/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