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7|回复: 2

[中医理论] 且借“必由”解“病由”

[复制链接]
陈国权 发表于 2017-8-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金匮要略》首篇第二条云:“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指各种疾病),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臓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最近有学者认为这其中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是论发病途径的,与病因无关。

从表面孤立地看,的确如此。因为首篇第十三条第2个自然段专论中人的五邪:清(雾)、浊(湿)、大(风)、小(寒)及毂饪。无论相对于此而言,还是就“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本身而论,确有论发病途径之内涵,但远非止于此。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冠以“客气邪风,中人多死”。那么,客气邪风是如何中人的呢?书中记载:“一者,经络受邪,入臓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前两条都是以“客气邪风”为前提或中心。从语法的角度讲,“客气邪风,中人多死”是这“三条”的主语,若忽略了主语,那么谓语、宾语又何用之有?

第二条的第2个自然段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臓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是针对上述三条,即外邪通过不同途径入中人体后所出现的不同症状而采取的不同防治措施,仍然围绕病因在做文章。从“由”的本意看,根据《辞海》所载,“由”有“原因”“经历”“缘由”等意,本身并无路径之意。言其有路径之内涵,只宜视作对“由”意之引申。由此可知,“病由”之“由”具有原因、缘由、经历等意,具体到《金匮要略》本条而论即是对病因与途径的综合表述。

诚然,古今医家对其看法各有偏颇。清代唐宗海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道:“古人由字,皆指路言,《论语》由户由径是矣!病由都尽者,谓病之路道,都尽在腠理之中也。”谭日强在《金匮要略浅述》中云:“人的疾患虽有多种,究其发生原因,不外以下三条……”很显然,病因和途径两者缺一不可,如此解释方能比较接近仲景原旨。(陈国权)

彭岐玉 发表于 2025-5-19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病由"之体用兼赅——析〈金匮〉病因病机说的多维阐释》

仲景《金匮要略》首篇"千般疢难"条之辨,实关涉中医病因学根本命题。今就"病由"概念作三维考辨:

一、文字训诂维度
"由"字本义,《说文》释"木生条也",象草木萌芽之态,已含发生与发展双重意蕴。段玉裁注"因也、从也",正合医学"因机转归"之思。唐宗海拘泥路径之说,实未察"由"在秦汉医籍中多作"缘由"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由"即病因病机之统称。

二、经文章法维度
本条以"客气邪风"为总纲,下分三途,实为"病因-病所-病传"三位一体:
1. 内因条强调"经络受邪"之传变次第
2. 外中条突出"血脉壅塞"之病理机转
3. 不内外因条点明"直接伤形"之特殊途径
三者皆统摄于"邪气中人"之因,又各显病位特点,正合《内经》"审察病机,无失气宜"之旨。

三、学术流变维度
考宋·陈言《三因方》将本条演绎为"三因学说",已见古人对此条病因属性的确认。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特申"病之由,必推其因而求其本",正与谭日强"究其原因"说遥相呼应。当代研究显示,《金匮》本条所述三类途径,在免疫学视角下恰对应"黏膜免疫-皮肤屏障-创伤感染"三大防御体系,印证其病因病机统一性。

要之,"病由"当解作"疾病之缘由与经由",乃病因病机的复合概念。仲景文脉中,前论五邪定性,后述三条定位,正是"因-位-机"的立体建构。若强分途径与病因,反失古人"见病知源"之圆融智慧。读古人书,当于字句间求其神理,方不负"病由都尽"之深意。
偶涉诗情 发表于 2025-5-24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病由"之体用兼赅——析〈金匮〉"三条"说的病因病机统合观》

仲景《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论,实为病因病机学说之圭臬。今人拘泥于"发病途径"与"致病原因"之辨,犹若"得筌忘鱼",未窥圣贤立言之深意。考"由"字本义,《说文》训"从田从丂",象草木萌芽穿透土层之态,已隐含"根源"与"途径"双重意蕴。仲景以"病由都尽"统摄三条,正是体用相彰之妙笔。

一、病因病机之体用相即
首条明言"客气邪风"为致病之源,此乃"体";其入中途径有三,此乃"用"。观"经络受邪"条,既言外邪侵袭之径(由表入里),又示正气不足之因("为内所因"),正合《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仲景将外邪、正虚、意外伤害统归"三条",实开"三因学说"之先河,非徒论发病途径可知。

二、经文章法之互文见义
首篇第二条与第十三条形成经纬:前者总论病由纲目,后者详析五邪特性。所谓"清浊大小"之邪,正对应"三条"中之外邪类别;而"养慎"防治之法,则揭示病因与途径的辩证关系。这种"举纲张目"的章法,恰如《春秋》之"微言大义",不可割裂理解。

三、训诂学视角的"由"字诠解
唐宗海拘泥"由"之路径义,实未尽其蕴。《周易·颐卦》"由颐"注云:"由,自也",即含本原义;《孟子》"由仁义行"更显内在依据。仲景以"都尽"作结,正是强调病因病机的完备性。若仅作途径解,则与后文"五邪"说扞格不通。

四、临床实践的验证
观仲景示"导引吐纳"防九窍闭塞,非独阻邪侵之路,实兼调正气之虚。现代研究显示,呼吸道黏膜免疫缺陷者易感风寒,恰印证"外皮肤所中"条蕴含"正虚感邪"之因。此等精义,岂是单纯发病途径所能涵盖?

要之,仲景"三条"说实熔病因、病机、传变为一炉。正如王冰注《素问》所言:"因者,缘也;由者,自也",病因与途径本如阴阳之互根。学者当以"以经解经"之法,于《金匮》全书脉络中把握其整体思维,方不负"医圣"立法之深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