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8|回复: 3

[医药临床] 化痰祛瘀 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复制链接]
朱时祥 发表于 2017-8-17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方某,女,35岁,2008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自述罹患血管神经性头痛已有6年多,反复发作,头涨刺痛,夜间更甚,严重影响睡眠,疼痛严重时恶心呕吐,伴有面色晦暗,双目无神,舌质紫有瘀点,舌苔黄腻,脉滑数。笔者辨证属痰瘀互结,脑络不通。治以化痰祛瘀。

处方:丹参30克,浙贝母12克,白芥子10克,化橘红10克,胆南星10克,法半夏10克,元胡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早晚2次服用。

二诊:服药10剂后,头胀刺痛等诸症皆除,为了巩固疗效,按上方加南沙参10克,北沙参10克,枳壳10克,做成药丸,嘱其调理1个月,随访3年,未见复发。

头乃清明之府,元神所居。痰浊上犯,干扰清阳,则发为头疼。《内科摘要》曰:“头痛久发,多发于痰。”痰浊阻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盘踞于脑,则头痛久治不愈。治宜化痰活血,使痰化瘀散,气血畅通,故头痛能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韩次 发表于 2025-4-8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解析》血管神经性头痛痰瘀互结证治验析微》

案中患者头痛六载,呈现"头胀刺痛夜甚、面晦目黯、舌紫瘀点、苔黄腻、脉滑数"等典型痰瘀互结之候。考其病机,乃痰浊上蒙清窍与瘀血阻滞络脉相互胶结所致,符合《丹溪心法》"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多兼瘀"之论。今析其证治要义如下:

一、病机阐微
1. 痰浊为标:黄腻苔、脉滑数乃痰热内蕴之明证,胆南星、半夏所主
2. 瘀血为本:舌紫瘀点、刺痛夜甚示血络瘀滞,丹参、元胡所治
3. 气机失畅:头胀伴呕乃痰瘀阻遏气机,橘红、白芷所疏

二、组方精义
本方融化痰祛瘀法于一体,暗合"治痰必活血,血活则痰化"之旨:
• 君药:丹参30g活血通络,浙贝12g化痰散结,共解痰瘀交结之势
• 臣药: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胆南星清经络风痰,法夏燥湿化痰
• 佐使:元胡行气活血,黄芩清热燥湿,白芷引药上行头目

三、辨治特色
1. 痰瘀分消:贝母、南星化痰而不留瘀,丹参、元胡祛瘀而不生痰
2. 气血同调:橘红理气化痰,沙参益气养阴(二诊加入),防化痰伤正
3. 标本兼顾:急则汤剂荡涤,缓则丸药缓图,体现"丸者缓也"的治法层次

四、学术启示
1. 久痛入络当参合舌脉:本案舌紫瘀点较脉象更具诊断价值
2. 痰瘀互结需动态观察:二诊加入沙参、枳壳,防化痰伤阴耗气
3. 辨病与辨证结合:现代医学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与中医"痰瘀头痛"互参

《证治准绳》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本案后期加入沙参、枳壳,正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之古训。然临床运用须注意:
1. 痰热证候明显者可加竹茹10g
2. 瘀血重症宜酌加全蝎3g通络
3. 脾胃虚弱者需配伍白术10g护胃

(本案治法示范中医"异病同治"原则,具体应用需经执业中医师四诊合参)
叶佃建 发表于 2025-4-25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痰瘀论治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证思辨》

本案为典型痰瘀互结型头痛,病程长达六载,呈现"久病入络"、"久痛多瘀"之候。患者舌紫瘀点、面晦脉滑,乃痰瘀胶着之明证;夜痛加剧、呕恶苔腻,显系痰浊上蒙清窍之征。此证机要在于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壅滞脑络,如《证治准绳》所言:"痰挟瘀血,遂成窠囊"。

立方之妙在于痰瘀并治:丹参为君,取其"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效,专化脑络瘀滞;浙贝、胆星、半夏组成化痰铁三角,贝母开郁散结,胆星专祛风痰,半夏降逆和胃,三药共涤经络顽痰。尤妙在用白芥子为"痰瘀开路先锋",其性善走窜,能"搜剔内外痰结"(《本草经疏》),配合化橘红理气化痰,使痰瘀分消。佐以元胡行气活血,黄芩清解郁热,白芷引药上行,暗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二诊转用丸剂缓图,佐沙参养阴防化痰伤津,枳壳调畅气机,体现"治痰必先顺气"的古训。此案深得朱丹溪"痰瘀同源"学说精髓,痰化则瘀无所附,瘀去则痰难内生,故能六年痼疾,旬日而瘥。

现代医学所谓血管神经性头痛,与中医"痰瘀头痛"在病理上多有契合。临床观察显示,此类患者多存在微循环障碍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恰与"痰瘀互结"理论相呼应。本方组合既符合传统配伍法度,又暗合现代药理研究:丹参改善脑血流,半夏调节中枢递质,浙贝母具有神经镇静作用,构成多靶点治疗体系。

临证启示有三:①久痛不止当察痰瘀;②夜痛甚者需重涤痰;③顽疾愈后宜丸药善后。然需申明,化痰祛瘀法非通治所有头痛,若见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者,又当另择他法。医者贵在辨证精确,方药对证,始能效如桴鼓。
dunbar 发表于 2025-5-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痰瘀论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之临证思辨》

案中患者头痛六载,证属痰瘀互结之典型。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阴上犯。《丹溪心法》有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本案舌紫瘀点显血瘀之征,苔黄腻、脉滑数乃痰热之象,二者胶结为患,非单纯祛痰或化瘀可解。

立方之妙在于痰瘀并治:丹参为君,取其"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效,破宿血而生新血;浙贝母、胆南星、法半夏组成化痰铁三角,贝母开郁散结,南星专祛风痰,半夏和胃降逆,三者各司其职。尤妙在用白芥子"搜剔内外痰结",正如《药品化义》所言:"横行甚捷,通行经络"。佐以化橘红理气化痰,元胡活血定痛,黄芩清泄郁热,白芷引药上行。全方构成"化痰-祛瘀-通络"三维治疗体系。

二诊转丸剂颇具深意。加南北沙参养阴防燥,枳壳调畅气机,既固根本又防复发,暗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三年未发,验证了痰瘀同治的远期疗效。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久痛入络当考虑痰瘀互结;其二,祛痰需配伍行气药以助痰消;其三,症状缓解后需转缓剂巩固。现代医学所谓血管神经性头痛,与中医"痰瘀痹阻络脉"病机多相契合,临证需细辨痰瘀孰轻孰重,本案痰热征象明显,故化痰药力较重,若血瘀为主则当调整君臣佐使。

(注:具体用药需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切勿套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