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东地商代遗存发掘的学术价值刍议
河南安阳大司空村东地2012-2015年商代遗存的发掘,是殷墟考古领域又一重要突破。此次发掘由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主持,岳洪彬、岳占伟等学者执笔,其成果已刊于《考古》2015年第12期,为商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从学术史角度观之,大司空村遗址自上世纪50年代即已引起学界关注,此次发掘区域位于殷墟保护范围东部边缘,地层堆积保存相对完整。发掘揭示的商代遗存主要包括房基、灰坑、墓葬等遗迹现象,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等遗物颇具典型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域文化层序列清晰,为建立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新的地层依据。
就出土器物而言,陶器组合中以鬲、簋、罐为大宗,其形制演变与殷墟其他区域既有共性又具特色。青铜器残件虽不多见,但冶铸痕迹的发现,为研究殷墟边缘区域的手工业生产布局提供了线索。骨器制作工艺的精湛程度,反映出商代手工业分工的细密化趋势。
从聚落考古视角分析,此次发掘揭示了商代聚落的空间组织结构。房址布局与灰坑分布的规律性,暗示着当时可能存在规划性的聚落功能区划。墓葬形制与随葬品差异,则为探讨商代社会分层提供了实物证据。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遗址出土的卜骨残片虽数量有限,但其钻凿形态与殷墟中心区域略有差异,这种"边缘特征"对于理解殷商占卜制度的传播与地方化过程具有启示意义。
此次发掘采用的多学科合作方法值得称道。除传统考古手段外,还运用了科技检测、三维建模等技术,体现了当代考古学方法论的进步。发掘报告中对地层关系的细致记录、对出土遗物的类型学分析,均展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
大司空东地遗存的发掘成果,不仅丰富了殷墟文化内涵的认识,更对理解商代都城边缘区域的社会经济形态、手工业分布及居民生活状况具有重要价值。建议后续研究可着重于该区域与殷墟核心区的比较分析,并加强出土遗物的科技检测,以获取更多古代社会信息。
(全文约78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