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9|回复: 2

[医药临床] 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经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7-8-4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慢性胃病虽以虚为本,但治病之始,不在补而在清化,湿热不除,胃难受补,只有在湿热已化,气机畅达,血行通顺的情况下,言补才有意义,行补才能建功。

•慢性胃病后期,调理上虽以脾、肾两脏为主,但五行的相生相克使得脾胃与肺、肝两脏关系密切,临床中常相互影响,一病俱病。

•杨春波治疗胃病,既不推崇温补,亦不快意攻伐,而是崇尚“王道”,他认为脾胃位居中州,具有枢机之能,故其治不在补,不在泻,而在调。

国医大师杨春波从医数十载,学验俱丰,擅治内科杂病,尤擅脾胃,笔者有幸随诊左右,受益匪浅,今推求师意,仅将所得总结如下。

攘外为先,荡邪首推清化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杨春波认为每种疾病发病之始皆因正气虚弱,但针对具体某一疾病,又因为病程不同以致因机各异。从临床来看,慢性胃炎大多数是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节以致脾胃内伤,其病程动辄数月,甚则十数年,其根本病机则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见。而要明确具体因机则须从脾胃发生学角度进行探讨,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素问·经脉别篇》言:“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如此则脾胃功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关系(脾为胃行其津液),脾肺关系(土生金)一目了然。当脾胃内伤,脾的运化功能即“脾气散精”功能异常时,常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水谷精微输运障碍。气机升降失调,水谷运化障碍则水液内停,聚湿成邪。湿邪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子,湿邪壅滞则化热,湿热相搏则疾病迁延难愈。湿热注于下则便溏、溲黄;蒸于上则清窍失聪以致头晕头重、卧寐不安、梦魇连连;淤于表则汗出渍渍,触之黏手;阻于中焦则碍脾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纳受阻,食滞而为邪。外症则以少食不饥、食欲不振为主。湿热之邪,循经归肺则酿痰成饮,“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即此之谓也,临床常见咳嗽、胸闷、心慌等症。另外,湿浊中阻碍气运行则致气滞,气滞则行血无权,故气滞常伴血瘀。因此,对于慢性胃炎而言,其病机起于虚,止于实,而其实际则表现为脾虚兼夹湿热、食滞、气滞、瘀血,诸实当中又以湿热最为关键,故而,慢性胃病虽以虚为本,但治病之始,不在补而在清化,湿热不除,胃难受补,只有在湿热已化,气机畅达,血行通顺的情况下,言补才有意义,行补才能建功。

安内善后,调养须分脏腑

补益当分“先”“后” 杨春波认为慢性胃病,外邪去则各脏腑间内在的矛盾立刻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其病机多为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衡,此刻变燮脏腑气血阴阳就显得尤为重要。然阴阳气血违和,虽涉五脏,但亦有偏重,经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杨春波认为慢性胃病后期主要以脾、肾两脏为主。

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是发病之基,虚则邪至,湿热相扰以成诸证,而湿热一化则脾虚立现。临床常见胃脘轻微闷痛,时发时止,无饥饿感,食欲不振,少食易饱,便溏,面色晦暗不华,舌质淡,边尖有齿痕,苔薄白或薄黄,脉细缓。治疗上则以健脾为主,佐以清化散瘀,解热安神,降逆止呃等法,用药上多以党参、漂白术、生黄芪、炙黄芪益气健脾;用生扁豆、佩兰、白豆蔻清化湿热,醒脾和胃;选厚朴、木香、枳壳宽中行气;以赤芍、莪术散瘀活血;以麦芽、谷芽、神曲、焦北楂健脾消食。

肾虽为先天之本,却需要后天脾胃滋养,正如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言:“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故慢性胃病后期脾气亏虚常致肾虚。但通过临床观察,杨春波发现此种肾虚并非单纯的肾阳或肾阴亏虚,而是以阴阳失调,浮阳上越为多见,临床表现上常见周身烘热汗出,腰膝酸软,手脚心发热、汗出,舌质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缓等症。针对这一病机,杨春波以益肾潜阳为主,兼以健脾理气,清化和中。用药常选黄精、菟丝子、仙灵脾、益智仁等调理元阴、元阳;以党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用怀牛膝、龙骨、牡蛎、琥珀、茯苓等潜降浮阳。

佐使须别“生”“克” 慢性胃病后期,调理上虽以脾、肾两脏为主,但五行的相生相克使得脾胃与肺、肝两脏关系密切,临床中常相互影响,一病俱病。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杨春波遵“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常在补益脾胃的基础上,随证治之。如肺脾两脏,《素问·经脉别篇》言:“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但当脾气亏虚时,水谷精微则不能上承肺脏以养肺金,土不生金则肺失其荣、疏失宣肃。临床上常见咳嗽、胸闷、心慌等症,此时治疗,若仅仅以“咳嗽”而归“肺病”,以“心慌”而归“心病”,治疗上“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则鲜有不偾事者。杨春波每遇此证常依“培土生金”之则,在补脾的基础上加用厚朴、枳壳、生枇杷叶等开宣肺气,畅中顺气,如此则脾旺而肺自平。另外,脾土亏虚,肝木必乘,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言:“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临证中,肝气横犯脾胃则脘腹胀满,呃气连连;肝经循经不畅则两胁不舒,或单见右胁不舒,或女性经前双乳胀痛;肝郁化火则夜寐不安,少眠多梦。杨春波对于此证治疗,常在补脾肾的基础上加北柴胡、木香、厚朴疏肝行气;加龙骨、牡蛎、琥珀重镇安神;加炒白芍、生白芍柔肝止痛。

“调”贯始终,用药贵在轻灵

“调”贯始终 杨春波治疗胃病,既不推崇温补,亦不快意攻伐,而是崇尚“王道”,他认为脾胃位居中州,具有枢机之能,故其治不在补,不在泻,而在调。“调理”的思想,贯穿于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之始终,然在具体应用中又有“气机”、“阴阳”之别。

调气机之升降 《临证指南医案》言:“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句一出,即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奉为圭臬,而杨春波认为脾胃湿热证,若用温阳之品,则易化燥、化热,以致病情加重,出现大便秘结难解等症;若用阴柔之品,则湿得阴助,迁延难愈。同为叶天士之言,杨春波却推崇“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位处枢机,脾升胃降为其生理特性。脾升则水谷精微得以传输,胃降则腐熟之水谷得以传化。气机失调则传输、传化失司,中焦瘀而化湿、化热,故杨春波治疗脾胃湿热证,强调清化湿热要以行气为基,临证中常加厚朴、枳壳、木香、合欢以行气畅中;加半夏、干竹茹等以降气止逆;加瓜蒌以泄气通便。对于头目耳鼻之病,杨春波常加葛根、柴胡以升其阳;对于胃下垂、脱肛、久泻等中气下陷证,亦用葛根、黄芪、升麻、柴胡升阳益气,固脱止泻。

调阴阳之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凡病之所得皆由阴阳之失衡,慢性胃病亦不例外。但由于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故慢性胃病所表现的阴阳失衡,不仅仅局限于脾胃,还包括了肾中之阴阳、脾胃与肝脏之间的阴阳。临床中常见到一些患者,夜寐难眠,多梦易醒,口干,目涩,自觉火气很大,喜饮冷饮,但每食凉则腹泻无度。杨春波认为此证在病机上属“胃冷肝热”,此证在治疗上存在用凉则伤胃、用温则助肝热的矛盾,而杨春波每以茵陈泻肝胆之热,以白芍敛肝益阴,用藿香、苍术等微温醒脾,助阳止泻。

另外,许多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患者,由于“(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衰少,天癸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肾中阴阳失衡,元阴亏虚,浮阳上越,以致周身烘热汗出,烦躁易怒,腰膝酸软,手脚心发热汗出,舌淡,苔薄白或黄,脉细沉。在治疗上,杨春波常以黄精为君,益阴补肾;用益智仁、菟丝子、仙灵脾温肾助阳;用龙骨、牡蛎、怀牛膝以潜浮阳。

药用轻灵 临证用药上,杨春波常将脏腑本身特点与病邪有机结合,针对脾胃本身特点,杨春波认为清阳不升,则谷气下流,用药上常选辛味升散之品,如葛根、升麻、柴胡等既升脾阳又散外邪。针对湿热一证,杨春波认为湿热相搏如油入面,很难祛除,因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邪一旦结合,则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治疗总纲所能涵盖,所以治疗上单纯应用寒药或热药,都很难中的。杨春波治疗湿热,别开一途,运用轻清之品,芳香醒脾,辛化祛邪。临证中,常用佩兰、藿香、草果、白豆蔻等药。另外,茵陈,味苦性寒,能除湿祛热,又因其长于三月独得春升之气,故入肝经兼能上行;生扁豆,味甘性微温,能醒脾化湿。两者相配,寒温相制,宣散相合,能醒脾、化浊、升阳、舒肝,故杨春波常以此为君臣,君领诸药以荡外邪。在药物的用量上,杨春波取量甚轻,如茵陈用10克,扁豆用12克,佩兰、草果、藿香、白豆蔻常用至4.5~6克,琥珀用4.5克,黄连用3克,厚朴、枳壳常为6~9克,杨春波用药质虽轻清,量虽微少,但轻可去实,疗效显著。

(责任编辑:高继明)

苏匀帖 发表于 2025-6-26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经验阐微

杨春波先生论治慢性胃病,深契《内经》"本虚标实"之旨,其"清化先行,调补后至"的诊疗思路,实得脾胃生理病理之三昧。今就其学术要旨,分疏如下:

一、清化湿热乃治疗初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杨氏指出,慢性胃病虽本于脾胃虚弱,然病程迁延必生湿热浊邪。此际若骤投补益,犹如闭门留寇,反致气机壅滞。观其临证,常以藿香、佩兰芳化湿浊,黄芩、黄连苦泄郁热,佐以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正合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妙义。盖湿热既去,中焦枢机得转,而后补药方能输布。

二、五行生克与脏腑同调
杨氏尤重脾胃与他脏关联,其治胃病必参五行生克。如肝气犯胃者,取法《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以柴胡、香附疏肝,兼用白术、山药实脾;肺失宣降而累及脾胃者,仿李东垣升阳益胃汤意,用黄芪、桔梗升提清气。此即《难经》"上下交病治其中"之具体运用,彰显"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整体观。

三、调畅气机为王道之法
杨氏不执温补攻伐之偏,独崇"调"字诀。其用药讲究"轻灵透达",如以旋覆花、代赭石降胃逆,用紫苏梗、陈皮理脾滞,使升降复常而斡旋中州。此与张仲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论一脉相承,更契合《脾胃论》"善治者,惟在调和脾胃"的学术思想。

四、分期论治的层次观
杨氏治疗分三期:初期重在清化湿热,中期侧重调和肝脾,末期方予补益脾肾。此与《医宗必读》"初者病邪初起,当以攻邪为主;中者受病渐久,当攻补兼施;末者病魔经久,当以扶正为主"的治疗次第暗合。其用药如抽丝剥茧,层次井然,足见"治病必求于本"的深意。

要之,杨春波先生之经验,既承《内经》《伤寒》之奥旨,又融汇金元四大家脾胃学说,其"清化—调和—补益"的诊疗范式,实为治疗慢性胃病的圭臬。学者若能参透其中"扶正不忘祛邪,补虚必先畅机"的辨证思维,则于脾胃病治疗之道,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iceyue 发表于 2025-7-14 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杨春波治胃三要论"调枢"思想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杨春波先生"清化-调枢-固本"的治胃三要,实乃深得《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三昧。余观其治胃之道,非徒执补泻两端,实以"调枢"为要义,暗合《伤寒论》"保胃气,存津液"之旨。今试析其理法,以阐发脾胃病治疗之枢机。

一、清化非徒祛邪,实为复枢之基
先生首重清化,非独针对湿热,实含"通阳不在温,在利小便"(《临证指南医案》)之妙。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脾胃为升降之枢,湿热胶着中焦,犹如枢机锈蚀。先生常用白蔻仁、薏苡仁、杏仁三仁汤化裁,取"轻可去实"之意,正合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训。此阶段切忌蛮补,譬犹修缮门户,必先除锈去垢而后可施油漆。

二、调枢重在燮理,非补泻可概
先生所谓"王道"之法,实本于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观其用药,常以四君子汤为底,佐柴胡、香附疏肝,桔梗、杏仁宣肺,正合《医学求是》"治中焦须调四旁"之说。曾见一案例:患者脘痞纳呆,前医迭进温补罔效,先生仅加佛手、绿萼梅各6克,三剂即效。此即《本草备要》"轻剂能开通气机"之验也。调枢之要,在于恢复脾胃"中央土以灌四傍"的枢转功能。

三、固本必参五行,尤重金水相生
后期调理,先生每于健脾剂中佐沙参、麦冬,此非单纯养阴,实寓"培土生金"之意。考《慎斋遗书》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其治肾常用益智仁、补骨脂,取"火能生土"之义,却避附、桂之刚燥,正合《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旨。此阶段当如张锡纯所言"淡以养脾",常用茯苓、山药等甘淡之品。

杨氏心法启示吾辈:治脾胃病当具三维视野——横向调肝肺,纵向固肾元,中枢运脾胃。其清化阶段暗含"通补"之理,调枢阶段体现"和法"之妙,固本阶段彰显"五行生克"之机。当今临床常见执补泻一端者,或壅滞气机,或戕害胃阴,皆未得"调枢"三昧。若能参透此中玄机,则脾胃病治疗可入新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