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77|回复: 2

[医药临床] 刘启廷·治疗慢性肾病验案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7-2-18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病案》

王某某,男,39岁,2011年9月19日初诊。

主诉 腰痛、足胫浮肿加重三天。 三年前因经常出现尿中蛋白及隐血阳性,西医诊断慢性肾炎,间断服用西药治疗。一周前因劳累,出现腰痛、双下肢沉重、浮肿,逐渐加重,来院复查尿常规,尿蛋白3+,尿潜血3+,肾功能正常,血尿酸偏高,因准备生育二胎,求助于中医。刻诊见患者眼睑微肿胀,双下肢呈轻度凹陷性水肿,自述腰痛腰酸,肢体沉重,乏力明显,小便短少,大便溏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气化失调,清浊不分,固密失职。治宜健脾益气,温肾固精,利湿化浊,泌清别浊。

处方 生黄芪30克,炒白术3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菟丝子15克,覆盆子15克,怀山药15克,续断15克,旱莲草30克,三七粉10克(冲服),半枝莲30克,益母草30克,茯苓30克,桂枝10克,土茯苓30克。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分2次早晚温服。并嘱其饮食调理,低脂、低糖、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劳累和感冒,不要熬夜、按时起卧,适度节制性生活。

2011年9月28日二诊 眼睑肿胀消失,腰痛及双下肢浮肿、沉重亦较前改善,小便增多,大便成形,尿常规检查:尿蛋白1+,尿潜血1+,颗粒管型2+。效不更方,又予上方10剂。并嘱生活调理同前。

2011年10月7日复诊 自觉全身轻松,浮肿消失,食欲增加,二便自调,唯有腰部酸楚不适,微怕凉,不耐疲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复查尿常规、肾功、血尿酸均在正常范围,予上方去针对尿酸的土茯苓,继续维持原治疗,恢复正常性生活。患者间断服药70余剂,多次复查尿常规、肾功能、血尿酸,尿蛋白时有时无,余均在正常水平,嘱其以药膳调理,常服白果、莲子、薏苡仁、赤小豆、山药、大枣等以健脾固肾。4个月后来述其妻已受孕,次年顺产一健康男婴。

按 慢性肾病属于中医“水肿”“腰痛”等范畴,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刘启廷教授认为,本病内脏虚损、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是发病的基础和病变要点,湿浊、热毒内阻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滞、水湿、瘀血阻络,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是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标实是以湿浊、瘀血为重。激素是西医学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性温燥,久用可耗气伤阴,损伤脾胃,故临床所见脾肾亏虚尤为显著。

治疗首当健脾固肾,益气固精,配以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扶正以祛邪。药用黄芪、炒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化湿;生地甘而寒凉,性润滋阴,凉血生津,熟地甘而微温,气味俱厚,补血填精,二地合用,清热养阴,凉血生津;菟丝子、覆盆子、怀山药、续断,皆为补肾要品,以益肾助阳,固摄精血;续断尚有壮筋骨,调血脉,兼治腰膝酸痛的作用;旱莲草、三七粉、半枝莲、益母草为理血药,用此以凉血活血,散瘀止血,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药物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微循环,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增生性病变软化或吸收,随着血流量的增加,肾脏得到充足的供血,改善了营养状态,促进了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修复和再生,消除炎症,恢复肾功能;茯苓甘淡性平,甘以益脾培土,淡以利水渗湿,补而不滞,利而不峻,治生湿之源;桂枝辛甘而温,辛甘助阳,甘温化气,阳气温煦,阴霾自散,苓桂相伍,一利一温,不发表而专于化气行水,温阳化气,除湿化浊。诸药合用,共奏脾肾健、湿瘀化、阳通浊消之功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盲里偷仙 发表于 2025-5-27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启廷教授治疗慢性肾病验案评析

本案为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之典型验案,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核心理念。笔者试从理法方药四个层面予以剖析:

一、病机辨析
患者病程三载,呈现腰痛浮肿、尿浊便溏、脉沉细无力等症候群,符合《景岳全书》"阴水"特征。脾阳不振则水谷不运,肾阳式微则气化无权,形成"火不暖土,土不制水"的病理循环。刘教授精准把握"脾肾阳虚为本,水湿瘀浊为标"的病机关键,其辨证思路与《医宗金鉴》"水肿之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之论一脉相承。

二、治法特色
处方融汇了四重治法:
1. 温补脾肾:以黄芪、白术、山药健运中州,取法李东垣补中益气;菟丝子、续断温补肾阳,暗合《伤寒论》真武汤意。
2. 固摄精微:熟地、覆盆子固肾封藏,旱莲草涩精止血,体现张锡纯"治肾必先固精"思想。
3. 利湿泄浊:茯苓、桂枝化气行水,半枝莲、土茯苓解毒泄浊,深得《丹溪心法》"去菀陈莝"之旨。
4. 活血通络:三七、益母草化瘀通络,彰显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

三、用药精要
方中三大配伍颇具匠心:
1. 黄芪配桂枝:取黄芪建中汤意,补气通阳以复气化
2. 生地伍熟地:仿左归丸法,滋肾填精而不碍脾运
3. 半枝莲合土茯苓:清热解毒兼降尿酸,体现现代药理与传统药性的结合

四、调摄启示
医嘱包含三大养生要义:
1. 饮食调摄: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暗合《千金要方》"水肿忌咸"之训
2. 起居有常: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内经》养生观
3. 药膳调理:白果、莲子等配伍,体现"药食同源"思想

本案成功之处在于:
1. 辨证精准:抓住脾肾阳虚病机主线
2. 标本兼顾:补泻得宜,温而不燥
3. 动态调方:随证加减,中病即止
4. 防治结合:将治疗延伸至生活调摄

结语:此案完美诠释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为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典范。刘教授立足传统理论,融合现代认知,其诊疗思路值得后学深入研习。

(全文798字)
黄承孝 发表于 2025-6-7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启廷教授治疗慢性肾病验案评析

本案为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之典型治验,体现了中医“标本兼顾、补泻同施”的辨证思路,现从理法方药角度析之如下:

一、病机阐微
患者久病及劳倦伤正,呈现“腰痛浮肿、尿浊便溏、脉沉细无力”等症候群,符合《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腰者肾之府”之论。刘教授断为脾肾阳虚、水浊不化,其病机关键有三:
1.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反为湿浊下注(蛋白尿、浮肿)
2. 肾失封藏:固摄无权则精微外泄(蛋白尿、血尿),气化失司则水湿内停(水肿尿少)
3. 湿瘀互结:久病入络,湿浊郁而化热(潜血阳性、血尿酸偏高)

二、方药解析
处方以四君子汤、肾气丸化裁,暗含“三补三泻”之法:
温补脾肾:生黄芪(补三焦之气)、炒白术(健脾燥湿)、怀山药(脾肾双补)、续断(补而能通)为君
固摄精微:菟丝子(温而不燥)、覆盆子(涩精止遗)、二地(滋肾填精)为臣
利湿化瘀:茯苓配桂枝(通阳化气)、益母草(活血利水)、半枝莲(清热解毒)、土茯苓(泄浊排毒)为佐
止血防变:旱莲草(养阴止血)、三七粉(化瘀止血)为使

尤妙在黄芪、白术各用30克,取“补土制水”之意;桂枝仅用10克,既助膀胱气化又不致助热,足见用量之精当。

三、治疗特色
1. 分期论治:初诊重在利湿泄浊,待标实渐去(二诊尿蛋白减少),转以温补为主;三诊尿酸正常即去土茯苓,体现“动态辨证”思想。
2. 调摄并重:强调“药食同源”(后期用白果、莲子等食疗)与起居禁忌(避劳节欲),契合《千金方》“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之训。
3. 生殖关怀:在改善肾功能同时兼顾生育需求,印证“肾主生殖”理论。

四、临证启示
此案提示慢性肾病治疗需把握三点:
1. 补虚重在脾肾:精微流失当责脾肾,然“补肾不如补脾”(《慎斋遗书》),故方中健脾药比重较大。
2. 祛邪贵在通利:湿浊瘀血当给出路,利湿不忘活血(益母草),化瘀兼顾止血(三七),避免“闭门留寇”。
3. 疗效巩固需持久:70余剂方获效,说明慢性病“缓则治本”原则之重要性。

刘教授此案融汇了张景岳“阴阳相济”与叶天士“通补兼施”之法,对现代肾病治疗中过度依赖激素导致的“虚不受补”现象颇具参考价值。然需注意,若见舌红苔黄腻等湿热证候,则需调整方药,不可执此一方而通治诸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