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5|回复: 0

[道学资讯] 先秦儒道如何解说人与宇宙关系?庄子用蜗牛角这样作喻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7-2-1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秦儒道如何解说人与宇宙关系?庄子用蜗牛角这样作喻

先秦儒道如何解说人与宇宙关系?庄子用蜗牛角这样作喻

庄子》 王重兴作品

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语境里,其画面是很清晰的。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实在太渺小了,据说直径长达几百亿乃至几千亿光年,哪怕飞船达到光速,也无法穷尽宇宙的边缘。想一想这个都觉得累,连对比的勇气都没有了。

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代,人与宇宙的对比是怎样的呢?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关于这一点,儒家的说法并不多,在儒家的眼中,宇宙更多的是人类情怀的一个载体,而在道家的眼里,宇宙多少还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我们借助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看看老子和庄子的观点。

庄子:一个蜗牛角可以容下一个国家

在庄子的眼中,世界有好几重对比,首先是陆地和大海的对比。没有航海经验的他,一直认为陆地在大海的环绕当中,和大海相比,陆地很渺小,因此有古井边的海龟跟井底之蛙说大海的故事。具体而言,庄子说:咱们中原地区,和大海相比,就好像一粒米在仓库里的地位,“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其实,在地球上,陆地占比三成,海洋占比七成,没庄子说得这么夸张,但是庄子认为海洋比陆地大的观点,倒是有道理的。这个观点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苏轼,苏轼在海南流放,他安慰自己说:海南是岛,被大海环绕,而大宋所在,也是个大岛,也被大海环绕。与现代地理观念惊人地吻合。

接下来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庄子没有航空经验,也没有观测天体的经验,然而他直觉到:人在宇宙当中,是极其渺小的,对比强烈到什么地步呢?“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我们人类在天地之间,就好像小小的石头,小小的树木跟一座大山相比,或者跟泰山相比。

暂停一下,庄周老师似乎说得有点保守,草木与大山的对比,根本没有人与宇宙的对比那么悬殊,光太阳一颗恒星的大小就是地球的几百万倍,更不用说银河系,总星系。然而,在天文探测毫无科学手段的当时,庄周老师能有这个联想,已经达到人类想象的顶层了,还是得鼓励一下。后来,庄周老师又来一比喻,说人在天地,就好像一根毛在马身上,“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这个想象力又稍微扩充了一点,更接近科学的对比。

而庄周的宇宙观真正让人惊叹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无穷小概念,或者说无穷小当中孕育着无穷大的概念。为了说服诸侯不要有对领土的非分之想,庄子设置了这么一个动漫场面:在蜗牛的左角,有一个国家叫做触氏,在蜗牛的右角,有一个国家叫做蛮氏。这两国为了争夺领土发生战争,战争激烈到什么程度?“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庄子设置的这个画面,其对比极其强烈。

蜗牛角,在古人眼中是极小的东西,然而却生存着两个国家,而且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那种尸横遍野,遍地狼烟的场面居然就发生在小小的连一颗尘埃都容不下的蜗牛角上。空间的浩大还通过时间表现出来,一国追逐另外一国,居然追击了十五个昼夜。不过毫末之大的蜗牛角,居然可以让一支军队跑上十五天!

蜗牛角之争的这个画面,显示了庄子不受局限的想象力,其实也给中国的哲学设置了一个概念:无穷大可以寄托在无穷小当中,无穷小可以容纳无穷大。把这个比例延伸到太阳系,那么,地球和整个星系比起来,如同蜗牛角,地球上的万物,如此众多繁复,也只不过寄居在蜗牛角上。

庄子的这种概念,其实还是被继承了下来。例如著名的南柯一梦,就显示了庄子无穷小容纳无穷大的概念。故事的主人公淳于棼,在梦境中来到槐安国,当上了驸马和高官,这个国度有辽阔的疆土,壮丽的山河,数不清的百姓,结果呢?梦想之后,发现只不过是槐树下的一个蚂蚁窝。这其实是庄子蜗角之争的蚂蚁版。

再发展到《聊斋志异》里的“莲花公主”,则拥有几十座城池几百万人口的神秘王国,居然只是一个蜜蜂窝而已。这其实是庄子蜗牛角之争的蜜蜂版。

在庄子的影响下,古人认为人在天地,就如同蚂蚁窝在槐树,蜜蜂窝在菜园。虽然比例还不精确,但道理是对的。总之,在浩瀚的宇宙当中,人类极其渺小。

这个对比的基础上,庄子对人类的地位是比较悲观的。他认为,人类就是被宇宙支配的,主宰不了自己,“吾身非吾有也”,我的身体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宇宙,属于自然,是宇宙把我造出来的,“是天地之委形也”。

这个观点发展到苏轼,就成了《临江仙》里的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多么痛的领悟!

老子:人既是卑微的刍狗 同时又是宇宙四大之一

老子眼中的人类在宇宙当中,有极其渺小的一面,他很有名的一句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天地当中,人类是被操控的,就好像刍狗这种器具,用完了就扔。这番话听起来蛮无情的,然而,老子并不是那么无情,同时又讲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看起来有点矛盾,一方面说人类渺小得可以被宇宙随便拿捏,卑微到极点,但老子又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说宇宙当中,人是四大之一。到底信哪一句呢?个人认为,老子所指不同,所谓人如刍狗,可能是指人在宇宙中的实际地位而言,和太阳系比起来,和银河系比起来,渺小得连刍狗都不如。另外,又从态度而言,主观能动性而言,人在所生活的地球上,确实是伟大的,能仿效天地,师法宇宙,取得最佳的生存环境,从这一点而言,人类又十分伟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宇宙天地简直成了互相学习的同学和朋友。

儒家:宇宙是人类的道德载体

儒家的宇宙与人的关系,与道家的画面,尤其是庄子的画面,是截然不同的。庄子眼中的人类与宇宙,更多的是个体和空间的关系,是一粒米和一个仓库的关系,都是极小物质和极大物质的对比。

而在儒家的眼中,宇宙到底有多大,人类到底在宇宙中占比多少,并不是很重要,他们也没兴趣研究,他们不会讲扶摇而上九万里,不会讲一粒米与太仓的对比,他们所关注到的空间,更多的是天下,是国家,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空间。

儒家所提到的宇宙,更多的是人类的精神载体,不具备天文学的意义。例如儒家经典《礼运》这样讲述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人者,天地之心也”。这个地位真是高得不要不要的,居然代表宇宙的心,是宇宙的代言人,为什么人能成为宇宙天地之心呢?

因为天地本来就没有主观上的心,宇宙天体,无论是行星还是恒星,无论是星云还是黑洞,都是没有知觉的,而人类有知觉,有意识,能主动认识世界,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再怎么巨大,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也得靠人类来描述。宇宙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在人类的感官中和描述中存在。

故而在《礼运》里又说“人者,其天地之德”。天地无所谓道德,那么人类就是天地的道德,是天地道德的代言人。从这个层面而言,天地的道德,宇宙的品质属性,都是人类描绘出来的。

枯燥的理论不再重复,我们还是来讲讲董仲舒教授,同学们,凡是提到儒家的宇宙观,咱们的董仲舒老师肯定是不能缺席的,他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强烈的参与感,总喜欢长篇大论说上几句。

在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上,董仲舒则是庄子的另一个极端,庄子认为人在宇宙面前无可奈何,而董仲舒认为人的能耐可大了,《春秋繁露》认为,人“超然万物之上”,凌驾在自然界之上,万物要成长,人是有决定权的,连天地都受人类影响,“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说得有点夸张了,从现代天文学地理学而言,人确实可以影响地球以及大气层的,但对于遥远的天体而言,目前则无能为力。

当然,儒家这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去改造自然的信心,还是值得肯定的。

杨可 发表于 2025-6-28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儒道宇宙观中的"大小之辩"与生命境界

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先秦儒道两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认知路径。儒家以《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为基调,将宇宙视为道德实践的场域;道家则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构建起独特的相对主义宇宙观。庄子"蜗角之国"的寓言,正是这种宇宙观的精妙呈现。

儒家宇宙观体现着鲜明的道德本体论特征。孔子"天何言哉"的感叹,将宇宙运行视为仁德的无言彰显;《中庸》"赞天地之化育"的表述,更将人定位为宇宙价值的实现者。这种"天人合德"的思维,使儒家在承认宇宙广袤的同时,更强调人在道德层面的参赞地位。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儒家宇宙观本质上是"将宇宙人文化"的过程。

庄子则通过三重对比揭示宇宙的相对性:其一,空间尺度的相对性。"梯米大仓"之喻突破感官局限,指出大小判断取决于参照系;其二,认知立场的相对性。"井蛙不可语海"说明认知受限于存在境遇;其三,价值判断的相对性。"蜗角触蛮"的寓言揭示战争在宇宙视角下的荒诞。这种相对主义并非否定人的价值,而是通过消解绝对尺度,引导人们超越狭隘认知。

尤为深刻的是庄子对"无穷嵌套"的洞见。《则阳》篇"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的寓言,不仅预示了后世"一花一世界"的宇宙观,更暗合现代分形几何学"局部与整体自相似"的原理。郭象注此曰"大小虽殊,其性一也",揭示出庄子通过极致的空间压缩,最终达到对生命本质的彰显。

比较儒道两家:儒家以道德心性弥合天人距离,其宇宙观具有鲜明的目的论色彩;道家则以相对视角消解主客对立,在否定性思维中达成与道的冥合。正如王夫之《庄子解》所言:"大小各得其逍遥,此庄生所以与造物者游。"这种既承认宇宙浩瀚,又不因此贬损生命价值的智慧,正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的精髓所在。
白定 发表于 2025-7-15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儒道宇宙观中的"大小之辩"与生命境界

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先秦儒道两家确实展现出迥然不同的思维路径。儒家以《周易》"生生之谓易"为核心理念,将宇宙视为道德实践的场域。《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揭示的是人通过道德修养参与宇宙秩序构建的独特路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论的宇宙认知体系。

相较而言,道家则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宇宙认知维度。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四大"说,表面看似乎抬高了人的地位,实则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递进关系,确立了宇宙的根本法则。这种既肯定人在宇宙中的特殊性,又强调其必须遵循自然法则的思想,构成了道家宇宙观的双重维度。

庄子的蜗牛角之喻堪称中国哲学史上最精妙的宇宙隐喻。《则阳》篇中"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的寓言,通过空间尺度的极端压缩,实现了三重哲学突破:其一,消解了绝对大小的概念,揭示空间认知的相对性;其二,以微观镜像宏观,暗示宇宙结构的自相似性;其三,通过荒诞表象呈现战争等人类行为的无意义性。这种"以指喻指之非指"的言说方式,远比简单的大小对比更具哲学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在《秋水》篇中构建了完整的宇宙认知体系:从"井蛙不可语海"的空间局限,到"夏虫不可语冰"的时间局限,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越境界。这种认知演进表明,庄子的宇宙观绝非简单的相对主义,而是通过解构常识认知,引导人们达到"物化"的更高思维层次。明代思想家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精准把握到这种思维特质,称之为"大小互容"的太极思维。

现代宇宙学测得的930亿光年可观测宇宙半径,与庄子时代的直观认知固然存在量级差异,但庄学启示我们:重要的不是宇宙的实际尺度,而是人如何在这种认知中安顿生命。儒家以道德情怀充盈宇宙,道家以齐物智慧超越大小执着,这两种路径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应对宇宙浩瀚的独特智慧。当代天体物理学家如霍金也曾感叹,人类虽渺小但思维可及宇宙,这种认知恰与庄子的"乘天地之正"遥相呼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