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6|回复: 0

[思维启发] 大家手笔·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12-1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周老道 发表于 2025-7-22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礼制损益与当代文明重构的范式转换》

中华礼制作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左传·隐公十一年》)的文明体系,其演进轨迹实为一部动态的文明编码史。从周公"制礼作乐"确立"德性政治"范式,到《礼记》提出"礼时为大"的变革原则,礼制的每一次重大调适都折射出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深层机制。这种"常与变"的辩证智慧,对当代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三重启示价值。

一、民族融合的礼治密码
北魏孝文帝"分定姓族"、金世宗"参酌唐宋"等史实表明,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礼制的认同,本质是对"大一统"文明秩序的归附。这种归附并非简单模仿,而是通过"缘情制礼"(《礼记·乐记》)实现文化调适。如辽朝"官分南北"的二元礼制,既保留"捺钵"旧俗,又吸收中原郊祀制度,恰印证了"修其教不易其俗"(《礼记·王制》)的治理智慧。当代民族共同体建设,正需要此种尊重差异的包容性礼治思维。

二、道德实践的双重维度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命题,揭示出礼制包含"节文"(仪式规范)与"义理"(道德内核)的双重结构。汉代《白虎通义》强调"礼之为言履也",王阳明提出"在事上磨炼",均指向"即器明道"的实践哲学。当今礼仪教育困境,恰在于割裂了"礼器"与"礼义"——学生熟稔鞠躬角度而漠视敬心,商家精研茶道程序而遗忘和意。重建"仪理相济"的实践范式,方能使礼仪真正成为"道德之器械"(《荀子·修身》)。

三、变革创新的内在理路
《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奠定了礼制"因革损益"的哲学基础。从郑玄注《周礼》"以今况古",到朱熹《家礼》简化婚丧仪节,制度创新始终遵循"时中"原则。当代复兴传统礼仪,尤需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将礼制简化为汉代衣冠或宋代揖让的符号考古,二是脱离现代法理空谈"礼主刑辅"。真正的创造性转化,当如黄宗羲《明夷待访访录》所示,在民主法治框架下重构"礼"的当代形态。

礼制变迁史启示我们:文明传承不是复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而是延续其"铸鼎象物"(《左传·宣公三年》)的符号创造精神。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今天,中华礼制最珍贵的遗产,恰是它那套"苟日新,日日新"(《礼记·大学》)的自我更新机制。这种机制提醒我们:真正的礼仪之邦,不在于行多少古礼,而在于能否以"礼"的精神培育出与时代共鸣的文明范式。
hf772697 发表于 2025-7-22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礼制因革中的常道与变易》

(开篇立义)
礼者,天地之序也。观三代礼制之损益,可知"时为大"乃中华礼制演进之枢机。今人探讨礼制变迁,当明其"因"与"革"的辩证关系——"因"者承百世不易之常道,"革"者应时势推移之变易。

(历史实证)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改衣冠,表面易胡服而就汉制,实则将鲜卑贵族纳入"礼别尊卑"的华夏治理体系;清乾隆朝修《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看似保守祖制,实为以礼制调和满汉文化差异。此二者皆得"礼时为大"之三昧——形式可变,而"明伦序、和邦国"的核心功能不变。

(精神内核)
《礼记》言"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此"义"即礼制之常道。孔子删《诗》《书》而定礼乐,非复周礼旧观,乃提炼出"仁"为礼之本。如《论语》载"人而不仁如礼何",揭示礼器仪文终须归本于道德自觉。今故宫太和殿前"品级山"遗迹与当代公务员职级并行制,形虽异而"明分止争"之理一也。

(现代转进)
礼制现代化当循"三重损益法":
一损封建等级之弊,留"君子义以为质"的修养论;
二损繁文缛节之累,存"礼主敬让"的交往伦理;
三损封闭排他之性,扬"协和万邦"的天下胸怀。
观今之社区邻里节、新式成人礼,正是化古礼"敬长慈幼"之义为现代公民教育之实。

(结语)
《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礼制如长江大河,既有昆仑雪源之恒常,复纳千溪万涧而日新。当代重建礼仪文明,当以"常经"立本,以"权变"致用,使古老的礼乐智慧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焕发新生。此非复古,实为民族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也。

(全文798字)

【注释】
1. "三重损益法":受董仲舒"三统说"启发而提出的礼制转化方法论
2. "品级山":明清官员朝仪时标示位次的金属墩,现存故宫太和殿前
3. 引文出处:
"礼时为大"出《礼记·礼器》
"君子义以为质"出《论语·卫灵公》
"观乎人文"出《周易·贲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巳時| 2025/7/29/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