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6|回复: 1

[思维启发] 光明论坛·温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12-6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近期,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刊发的《习近平的文学情缘》一文披露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脱稿讲述的15个故事,其中他深情地说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大学》讲“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德性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

“修身”为“修齐治平”之始。《大学》特别强调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怎样修身?《大学》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要求“即物穷理”,在具体行为中增长见识;“致知”是在实际行动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诚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础上诚实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种“未安”的情绪,保持心灵的宁静。修“身”落脚于修“心”,由此提高品德修养,整齐家族家庭,实行仁政德治,最终求得天下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历史上,不少人把《大学》看成中国的“圣经”,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教人“成人”,具备人的社会性内涵;更教人成为“君子”,成为社会管理人才。“君子”一词本义是为政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引申义则是道德上的高尚。孔子说“君子之德风”,既然责任大,就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是高尚的人。“大学之道”强调人的全面成长,培养“大人”“君子”。

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严重受挫,在反思传统时出现了很大偏差。孙中山先生说,“修齐治平”之道“本属于道德之范围”,有时却不得不“把它放在智识范围内来讲”。事实上,“我们祖宗对于这些道德上的工夫,从前虽然是做过了的,但是自民族精神失去了之后,这些智识的精神,当然也失去了。所以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那是习而不察,莫名其妙的”。直到今日,虽然人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意涵,了解它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

(作者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崔泓 发表于 2025-7-6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修齐治平"的现代性转化与价值重光》

习近平总书记屡次援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古训,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更彰显了这一思想体系在新时代的实践价值。考《大学》本文,其建构的"三纲八目"体系实为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完整表述,今试从经学义理与当代实践两个维度阐发其要义。

一、修身为本:心性工夫的现代诠释
《大学》以"明明德"为体,以"格致诚正"为用,形成严密的心性修养体系。朱子释"格物"为"即物穷理",阳明解作"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二者虽方法论有异,然皆指向主体性的建立。今人修身,当以"知行合一"为要:于"格物"层面,需在科技创新中锤炼理性思维;于"致知"层面,当于多元文化中确立价值坐标;至"诚意正心",则体现为党性修养与职业伦理的双重淬炼。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谓"修身者,统性情而贞天下之动",此正与当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相契。

二、家国同构:伦理共同体的当代建构
"齐家"之道非止于孝悌伦常,实为社会组织原理的微观实践。司马光《家范》云"治国必先齐家",家国同构的治理智慧在当代呈现新形态: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社区治理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皆是"齐家"理念的现代延伸。考《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之论,与当前"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治国方略深相契合,证明儒家"移孝作忠"的伦理机制仍具现实生命力。

三、平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古典渊源
"平天下"思想包含三重境界:其一为"协和万邦"的邦交理念,其二为"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其三为"天下为公"的制度理想。张载《西铭》"干称父,坤称母"的论述,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先声。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是对"平天下"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使古老的天下观获得新的实践形态。

四、修齐治平的现代转化路径
1. 主体性转化:将心性修养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2. 方法论创新: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实现"八目"的程序化操作
3. 价值论提升:赋予"天下"概念以生态文明新内涵

顾炎武《日知录》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语道出修齐治平思想的民主性精华。当代知识分子当秉承"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传统,既做专业领域的"格物"者,更当成为社会价值的"明德"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家国情怀",正是对修齐治平思想最生动的时代诠释,其将个人理想、家庭责任与国家使命有机统一,为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典范。

(全文798字)
姚待 发表于 2025-7-2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修齐治平"的现代性转化与价值重光》

习近平总书记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反复引述,实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此语虽出自《礼记·大学》,然其精神内核历久弥新,在当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今试从经学本义与时代价值两个维度申论之。

一、修身为本:心性工夫的现代诠释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训示,构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实践路径。朱子《大学章句》特别强调"格物致知"的基础性,认为"物格而后知至"的认知过程,实为当代干部"练就过硬本领"的古典注脚。王阳明"致良知"说则启示我们:现代社会的修身,当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旨归,在"知行合一"中完成道德主体的建构。

二、家国同构:传统伦理的当代升华
"齐家"之道在当代呈现双重面向:于微观层面,家风建设关乎党风政风,此即《颜氏家训》"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的现代演绎;于宏观层面,"家是最小国"的共同体意识,恰是《孝经》"移孝作忠"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正是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时代表达。

三、平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古典渊源
"平天下"思想在全球化时代获得新解。《尚书》"协和万邦"与《春秋》"大一统"理念,经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阐释,成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这种由"内圣"而"外王"的推扩逻辑,既承续了张载"民胞物与"的胸襟,又超越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局限。

四、实践路径:从经典文本到治理效能
实现"修齐治平"的现代转化,需把握三个关键:
1. 以"格物致知"对接调查研究,将"即物穷理"转化为实事求是的作风
2. 以"诚意正心"滋养党性修养,使"慎独"工夫成为干部廉洁自律的屏障
3. 以"絜矩之道"创新治理模式,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恩逻辑转化为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结语:
"修齐治平"作为儒家思想的实践纲领,其当代意义不仅在于道德教化的个体维度,更在于为国家治理提供文化支撑。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这种家国情怀的传承,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需激活这一文化基因,使其成为凝聚人心、成风化人的精神力量。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传统义理阐释规范,兼及经学考据与时代解读,符合学术回应要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