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0|回复: 2

[易学] 周易与黄帝内经之《阴阳》

[复制链接]
大成之道 发表于 2016-11-16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来源:喜马拉雅FM《张成老师》)

阴阳

虽然在《易经》中并没有关于阴阳的直接论述,但阴阳思想无疑是包含在《易经》中的。构成《易经》符号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作为两个性质相反的东西,代表着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或趋势。由于这两种初始力量或趋势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个宇宙及人类社会。《易经》用阴阳爻的不同组合构成八经卦和六十四卦,阴阳思想蕴含其中。《易传》微显阐幽,明确地揭橥出阴阳大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认为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对立统一的奇妙作用产生宇宙万物,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传》)。《内经》发挥《周易》的阴阳思想,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天元纪大论》)显然,这段论述是对《易传》阴阳思想的阐发。《内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动力,是现象世界纷繁灿烂而又秩然有序的幕后指挥者。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

《周易》和《内经》都认为,阴阳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调畅、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条件。在阴阳的关系上,《周易》认为,阴阳双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系辞上》),《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坤·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乾坤即阴阳,《周易》认为,万物资始于乾阳,乾阳在万物的生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万物资生于坤阴,坤阴在万物生化中起辅从作用。因为乾的性质是健运不息,坤的性质是厚德载物。阳主阴从与阳尊阴卑的思想不可等量齐观,因为前者是自然哲学观念,后者是政治哲学观念。后者虽然可由前者导出,但不是自然哲学本身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虽然应当受到批判,但在古代还是有它的存在理由的。而阳主阴从的思想,在今天来看也还是正确的。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对立统一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如果双方完全等同,也就无所谓阴阳,矛盾统一体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不合实际的。阴阳观是客观辩证律的主观反映,本身就蕴含着阴阳主从的思想。通过对《周易》的分析,也可见到这个意思。

《内经》也认为,阴阳无论在天地自然还是在人身,作用是不同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为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体中的太阳一样,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王冰注曰:“阴,谓五神藏也,所以说神藏与消亡者,言人安静不涉邪气,则神气宁以内藏,人躁动触冒邪气,则神被害而离散,藏无所守,故曰消亡。”可见《内经》认为,阴气性主安静,守藏于内,供给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关于阴阳的关系,《内经》有如下论述: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同上)
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
总之,《内经》认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

《内经》不仅继承了《周易》的阴阳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内经》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扩大了阴阳的适用范围。在《周易》中,阴阳主要作为自然哲学范畴使用;在《内经》中,阴阳既是哲学范畴,又是医学范畴,是哲学范畴与医学范畴的巧妙统一。《内经》对《周易》的阴阳学说中蕴含的阴阳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相协相调的思想作了更系统明确的表达,并结合医学实际作了新的发展。《素问·阴阳离合论》提出了三阴三阳的理论。所谓三阴三阳,即少阴、太阴、厥阴、少阳、阳明、太阳,其中厥阴、阳明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所谓两阳合明,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三阴三阳是从量上对阳阴的划分,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三阴三阳合称六经。一般认为,这一学说导源于《周易》六爻观念。(《易学基础教程》第六章第五节“易学与医学”认为,经卦干为三阳,坤为三阴;别卦干为六阳,坤为六阴。这个套式对经络形态形成的明显影响,是构成了正经脉阴阳对称结构。)因为从形式上看,六经与六爻在数量上相合,而且六经的阴阳结构与六爻位相似。六经中,阴阳各半;六爻位中,阴阳位亦各半。六经从少阴到太阳,有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六爻位也表示事物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

《内经》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提出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开主外出,阖主入内,枢主内外出入,体现了三阴三阳分而言之,阴阳各有其经;合而言之,表里同归一气,既相互协调又各尽其职的理论。开阖思想显然源自《周易》。《系辞》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辟即开也。《系辞》认为,坤阴的功能是收敛包容,主入内,乾阳的功能是开放行动,主外出。
武尺王 发表于 2025-6-26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与《黄帝内经》阴阳思想发微

《周易》以阴阳爻象为宇宙生成之根本符码,《内经》则将此哲学抽象转化为医学实践之圭臬。二者虽论述维度不同,然其阴阳观实为同一理论体系之双轨表达。今就阴阳范畴作三重辨析:

一、符号与实相之互诠
《周易》以“—”、“--”二爻构建六十四卦象,此即《系辞》所言“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内经》则将此符号系统具象化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卦爻抽象转化为藏象理论:心为阳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尤值得注意的是,《周易》强调“阴阳不测之谓神”,《内经》则提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素问·阴阳离合论》),既承袭其不可测度性,又发展出可操作的推演系统。

二、动力机制之别解
《周易》以乾元“统天”、坤元“顺承”的阳主阴从模式,揭示万物化生之序。《内经》则深化为“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医学模型。二者虽同倡阳动阴随,但《内经》更强调“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动态平衡,将哲学命题转化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的病理机制,此乃医学对易学的重要发展。

三、认知范式之转捩
《易传》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乃本体论命题,《内经》则创“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认知范式。前者侧重宇宙生成论,后者建立“因时制宜”的诊疗原则。这种从形上思辨到形下实践的转换,正是医易会通之精髓所在。

要之,《周易》为《内经》提供思维范式,《内经》则完成从哲学到医学的“创造性转化”。二者阴阳观之差异,恰如《周易》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器不离”的典范。当代研习医易关系,当超越简单比附,而着力于把握其思维方式的深层共鸣。

(全文798字)
不归 发表于 2025-7-27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与《黄帝内经》阴阳思想探赜——兼论医易会通之本源

(一)阴阳符号系统的哲学溯源
《周易》卦爻体系实为华夏文明最早的二进制编码,"—"为阳爻,其形刚健贯通;"--"为阴爻,其象柔顺中断。此二爻非简单符号,实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的抽象结晶。考诸甲骨文"阳"字作日照祭台之形,"阴"字象云覆日之态,可知阴阳概念本源于先民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易传》将这种具象观察升华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命题,建立起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双重认知维度。

(二)《内经》的医学转化与拓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论断,绝非简单因袭《易传》。其创造性在于:
1. 构建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宇宙生成论
2. 发展出"阳化气,阴成形"的生理学解释模型
3. 创立"阴平阳秘"的健康标准
4. 提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病理机制

这种转化使抽象的哲学概念获得了具体的医学指征,如《灵枢·营卫生会》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阐释阴阳在人体中的不同存在形式。

(三)阴阳动态关系的精微辨析
《周易》强调"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内经》则发展出更精细的辩证关系:
1. 互根性:"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转化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平衡度:"亢则害,承乃制"(《素问·六微旨大论》)

特别需要辨明的是,《周易》"干主坤从"说体现的是生成论层面的动力机制,与汉代董仲舒"阳尊阴卑"的伦理化诠释有本质区别。马王堆帛书《周易》坤卦卦辞"先迷后得主"的记载,更证明早期阴阳观念具有动态平衡的特征。

(四)医易会通的现代启示
当代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与阴阳动态平衡思想多有暗合。如普里高津提出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命题,恰可印证《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生理观。这提示我们:阴阳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影响,更在于它为现代科学提供了"关系本体论"的思维范式。

结语:
从卦爻符号到医学理论,阴阳学说完成了从哲学抽象到具体科学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概念移植,而是基于深刻观察的体系重构。在当代语境下重审医易关系,当超越表象比附,深入把握其"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的思维特质,方能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智慧的现代转活。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六日寅時| 2025/8/9/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