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2|回复: 1

[中医世家] 恶阻刍议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11-3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大凡妇人妊娠,恶阻为之常见,呕恶,嗜睡,不欲饮食,嗜酸,乏力,阵阵畏寒,甚则心烦愦闷,众者皆知,此乃因胎致病,属妊娠反应之故,且怀孕之后,恐于服药,致使孕妇体质日衰,有水米难以进者则脱水,营养不良,对母婴健康构成威胁。中医学对恶阻早有论述,且有很好的疗效。

    《诸病源候论》云:“恶阻病者,心中愦闷,头眩,四肢烦痛,懈惰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食咸酸果实,多睡少起”,则是对恶阻的症状总结,与临床很相合。对其病因也论述详尽,其云:“此由妇人元气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取冷太过,心下有痰水挟之而有娠也”,明显指出痰饮风冷及肾气不足为其原因,但主要是有娠之故,另记载:“经水既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指出经血中也有水分,经停则水积,成为妊娠呕吐痰水的病理。

《恶阻机理》

    妊娠之后,血聚以养胎,血虚则肝木失其濡养,肝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其用反而有余,犯于胃则见呕恶、厌食之主症。肝体既虚则求助于外,所以喜食酸以图补之。妊娠之后,月经停止来潮,其气血精华均聚以养胎,浊气不得下泄,则反上逆引动胃气而呕恶频作,若上扰清窍则为头晕头胀、头重,实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其因胎而致故名“胎气上逆”。妊娠之后浊气中困,脾失健运,水湿气血失去运行常度,加之肝气犯脾,饮食减少。营养不足则见嗜睡乏力,肢体倦怠,妊娠之时,因血养胎,体阴不足,火气有余,故口干,吞酸,情绪烦躁。故养肝血调肝胆,和脾胃为治疗恶阻之大法。

《恶阻兼症》

    兼肝胆横窜肝络,则见胁胀胸闷,肝火旺则口苦胁痛;兼胃热则口臭口渴喜饮,或见牙龈肿痛;兼湿热则带下量多,色黄,有味,小便黄短,纳呆胸闷;兼心血不足则心悸,头晕失眠等;兼肾虚则腰酸或带下量多,况肾虚则胎无所系,下无所固最易引起堕胎流产,需引起重视;兼有肺热则见舌燥而渴,痰黄咳而不爽,若肺气不宣引起胃气不降则恶心、呕吐更甚,更加见咳嗽多痰。

《治则与方药》

    对于恶阻的治疗,《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证治准绳》《妇科玉尺》《女科辑要》《普济方》等医籍中记载颇多,方中以和脾胃、调肝胆为主要治疗方法。

    和脾胃:恶阻调脾胃为之正治,用药一般以辛、甘、苦三味为主,常用方如二陈汤、四君子汤加味,或用人参橘皮汤、半夏茯苓汤等。辛可散寒以祛邪,苦者降逆以止呕,甘则补气和中。治疗恶阻笔者认为宜用芳香化浊,清养胃气之品,药如:白术、扁豆、竹叶、藿香、佩兰、砂仁、白蔻仁、枇杷叶、荷叶、芦根、小麦、竹茹、石斛、等品,此类在临床辨证加减用之多可收效。

    调肝胆:调肝胆者,顺肝气,养肝血,常用方如竹茹汤、左金丸、逍遥散、加味温胆汤等。调肝胆用药,疏肝气用香附、乌药、当归、柴胡、苏梗,清肝胆用黄连、黄芩、栀子、竹茹,疏通肝络用旋复花、橘叶、橘络、丝瓜络等,若见肝血不足治当滋水涵木,肝肾同补为妥。

    恶阻在胎前诸病中,虽不属严重疾病,但往往影响孕妇的精神、饮食等各个方面,加之妊娠之后,孕妇生理发生一系列变化,往往使病情趋于错综复杂,加之人们有“有喜勿药”的习惯,使许多孕妇放弃了治疗机会,以致减弱了妊娠的抗病能力以及胎儿的营养问题,这些对发生妊娠病与产后的恢复、胎儿的成长均可造成不利因素。

野外翻跟头 发表于 2025-5-1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恶阻证治发微》

妊娠恶阻一证,乃冲任气血逆乱之候,其机要在于"血聚养胎,气机失和"。今就经典所载,参以临证心得,析其机理,明其治法如次。

一、病机探赜
《诸病源候论》所言"痰水挟娠"实为枢机。盖妇人受孕后,太冲脉盛而经水闭止,原当下行之血中津液转输胎元,若中焦失运,则水精不化反聚为痰,此即"水渍于脏"之谓。肝血既虚,厥阴风木失濡,其气横逆犯胃,遂成呕恶厌食;木气上冲则头晕目眩,下迫胞宫则腰酸胎动。其喜酸者,乃肝体不足求助于五味之应,正如《素问》"肝苦急,急食酸以收之"之旨。

二、兼证辨治
临证须察兼夹:
1. 肝胆郁火:左关弦数,胁胀口苦,宜黄芩、竹茹清泄;
2. 中焦湿困:舌苔白腻,脘闷纳呆,当以藿香、佩兰芳化;
3. 肾虚不固:腰酸如折,带下清稀,需续断、桑寄生固任脉;
4. 肺胃郁热:痰黄口渴,合枇杷叶、芦根清金降逆。
尤需警惕者,若呕吐剧烈致津气两伤(目眶凹陷、尿少脉细),急当生脉散益气生津,防其阴竭阳脱。

三、治法纲要
历代方书虽载方繁多,总不离"调肝和胃,升清降浊"八字:
轻症:香砂六君辈健脾化痰,佐苏梗、陈皮理气安胎;
重症:橘皮竹茹汤合黄连温胆汤,痰热并治;
虚证:当归芍药散养血柔肝,加砂仁、白术运脾。
然须谨记"有故无殒"之训,《妇科玉尺》特强调:"恶阻剧者,非药不除,但避虻虫、水蛭等破血之品"。

四、调摄要诀
1. 饮食宜少食多餐,先以米饮养胃气;
2. 药汁宜浓煎少量频服,防药入即吐;
3. 情志忌恚怒,可配合按揉内关、足三里。

要之,恶阻虽云小恙,然迁延不治可损胎元。医者当辨其寒热虚实,须知肝胃不和为标,冲任失调为本,总以"调和气血,护养胎元"为第一要义。(全文798字)

[按]:此论融汇《内经》"厥阴司天,风淫所胜"之旨与后世女科经验,强调从"肝-脾-冲任"轴论治,符合传统医学整体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