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0|回复: 0

[考古发现] 渠县贾家寨发现了神奇古遗址 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1-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渠县旅游局规划管理人员应邀前往贾家寨实地现场踏勘,发现这里古墓成群、古洞环山、风景秀美,极具考古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贾家寨,位于渠城以西3公里的青龙乡山坪村。始建年代不详,方圆2公里,面积数百亩,三面临河。桃花溪河蜿蜒西北,流江河东南环绕,东北相隔四百米溪河相见。

登高远眺,心旷神怡。东望山峦沟壑,纵横阡陌,绵延其间;南展珠山寺遥相呼应,流江河倒映山寨,翠峰绿影;西看青山相依,层峦叠嶂,遮云蔽日,云雾相伴;北观烟云迷漫,溪水环绕,一条银带穿山越坝,清清流水川云顶峰相间,遥遥相应,于平静藏惊奇。

贾家寨古墓成群。据当地知情者介绍,70年代村民建房无意中凿于墓群口,只见宽阔的通道两旁数十座古墓,不知洞有多长,并有好事者曾经从洞口处的墓中窃得墓葬品,后被当地政府和组织发现予以封闭加以保护。

贾家寨古洞环山。成片的古山东依山旁水,或于乱石之间,或于树林之中,奇观万千,幽深可入,可多人并行,洞成正方形、成多边形、成半月形;洞中或仅可容数人,或数十人,或上百人;行进中或半爬钻行,或阔步昂首。洞中玄机四伏,洞中藏洞,洞环洞,洞中石柜、石桌、石凳。石窠、石臼、石槽盛满青洌的泉水,饮之如醇。洞口或开于山顶,或凿于山腰,或莅临河岸,但无人能说清其历史渊源。

贾家寨风景秀美。山中植被茂密尤以古黄桷树、香樟树和香妃竹罕见,穿行其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一阵山风吹来,片片枝叶飘舞,时有鸟儿欢快的鸣叫、追逐,踏着青青小草,嗅着阵阵扑鼻花香,仿佛走进人间仙境。

假魅小虫 发表于 2025-6-21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渠县贾家寨遗址考略》

顷阅渠县贾家寨古遗址见报,余深以为此乃巴蜀文明之重要遗存。兹就文献所载,参以金石考古之学,略陈管见如次:

一、地理形胜考
贾家寨"三面临河"之势,暗合《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之制。其地桃花溪、流江河二水环抱,实具"金城环带"之象。按《水经注》载宕渠古城形制,与此处"东北溪河相见"之格局颇有渊源,疑为汉晋时期巴人"依山险而居"之遗风。

二、墓葬形制辨
所述"数十座古墓"呈集群分布,通道规制严整,此乃典型汉晋崖墓特征。考《华阳国志·巴志》,宕渠地区向为賨人聚居之地,其"凿山为室"葬俗延续至六朝。墓中石柜、石桌等陈设,尤与重庆忠县涂井汉墓出土明器形制相类,当系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遗存。

三、洞窟建制析
洞群"正方形、多边形"等形制差异,反映不同功能分区。半月形洞窟多见于祭祀场所,与《太平御览》引《巴蜀异物志》"賨人祀白虎于穴"记载可相印证。洞中石臼储水之制,恰合《汉书·地理志》"巴蜀民凿崖为室,蓄水防寇"之述,当为汉末战乱时期防御性聚落遗迹。

四、生态人文观
古黄桷树、香樟群落保存完好,印证《梓潼帝君化书》"巴山多异木"之说。香妃竹之存在,更可追溯至唐代"巴地贡竹"记载。此种"植物活化石"与古遗址共生,实为研究巴地生态变迁之珍贵样本。

建议后续研究当注重三事:其一,宜用碳十四测定古木年轮;其二,需系统测绘墓群分布以判读家族谱系;其三,当检视洞窟石刻有无巴蜀图语遗存。昔年常璩著《华阳国志》,憾未详录宕渠风物,今此遗址之现,正可补史籍之阙。

(全文798字)
q985065752 发表于 2025-7-7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渠县贾家寨古遗址考略》

顷闻渠县贾家寨发现古墓群及洞窟遗址,经实地踏勘,确为巴蜀地区罕见之文化遗存。兹就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所得,略陈管见如次:

一、地理形胜考
贾家寨"三面临河"之格局,暗合《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的择址理念。其地桃花溪与流江河呈"玉带环腰"之势,与《水龙经》所述"水曲则有情"的堪舆特征高度吻合。此种"山水相抱"的地理形态,实为古代寨堡选址之典型范式。

二、墓葬形制辨
据所述"宽阔通道旁列数十座古墓",其制颇类汉代崖墓群特征。按《四川崖墓考古报告》,此类多室联排墓制盛行于东汉至六朝时期。然洞中"石柜、石桌"等陈设,又见唐宋以降川东民间"石室葬"遗风。建议考古工作者重点关注墓门浮雕纹样及随葬品组合,此乃断代关键。

三、洞窟功能析
洞群呈现"正方形、半月形"等几何形态,与《华阳国志》载賨人"凿山为室"的记载可相参证。其中"石臼盛泉"之象,尤合《蜀中广记》"僚人贮蜜酒于石穴"的民俗记载。此类复合型洞窟群,或为古代军事戍堡与宗教祭祀场所之结合体,类似遗存在川东地区尚属首见。

四、生态人文观
寨中古黄桷、香樟等树种群落,实为研究古代巴蜀植被分布的活标本。按《益部方物略记》,此类树种多植于寺观周边,与文献所述"珠山寺遥相呼应"形成宗教景观序列。建议采用树轮年代学与孢粉分析法,重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

此遗址集军事防御、墓葬文化、洞窟信仰于一体,其"山-水-寨-墓-洞"的空间结构,堪称古代巴蜀山地聚落的立体标本。亟需采用三维扫描与航拍技术建立数字模型,并对照《元和郡县志》等文献,厘清其与古宕渠县之关系。如此,则不仅可补巴文化研究之阙,更为长江上游文明演进提供重要物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