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title="‘[wi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29|回复: 2

[人物简介] 韩玄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10-12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荆州长沙太守:韩玄,是蜀汉官员,其墓位于长郡中学内

韩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人,在汉末担任荆州的长沙太守。据《[wiki]三国志·蜀书六"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蜀书六’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蜀书六》载,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推荐刘琦担任荆州刺史,又南征荆州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都望风而降。后来韩玄仍然担任长沙太守,但受讨虏将军黄忠管辖,成为蜀汉的官员。韩玄墓位于今长沙市四大名校之一的长郡中学内。

人物简介

韩玄,韩浩之兄。曾为刘表手下从事,后任长沙太守。于赤壁战后投降刘备。

关于韩玄

韩玄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也绝非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如此不堪。

魏柳 发表于 2025-4-4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沙太守韩玄史实考略》

韩玄其人,虽史载简略,然细考之,实为汉魏之际荆襄地区重要官吏。按《三国志·蜀书》所载,玄初为刘表帐下从事,后擢长沙太守,其仕宦轨迹折射出汉末荆州权力格局之变迁。

一、职官考辨
韩玄任长沙太守之时,正值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战后。考《后汉书·郡国志》,长沙郡属荆州刺史部,领十三县,户二十五万,实为南楚重镇。其太守秩二千石,掌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诸务。陈寿《三国志》明载:"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此中"收江南"即包含韩玄等四太守归降之事,足见其辖地之战略价值。

二、归附始末
《蜀书》载韩玄"望风而降",此四字颇可玩味。当建安十四年刘备南征时,荆州四郡守皆未作抵抗。考其时形势:北有曹操虎视,东有孙权觊觎,而刘备新得刘琦部曲,又携赤壁胜势,韩玄等审时度势而纳土,实属明智。尤需辨明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虚构"魏延诛韩玄"情节,与史实大悖。裴松之注引《魏略》称黄忠"委质以来,履忠蹈义",可知韩玄降后仍与黄忠共治长沙,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荆州易主。

三、墓葬稽考
今长郡中学内韩玄墓,清光绪《湖南通志》已有记载:"韩玄墓在府城南门内。"考其地理位置,正当汉代临湘县治所在。墓制虽经后世修葺,然据民国《长沙县志》所载墓室结构,尚存东汉砖室墓特征。此墓之存,不仅可证韩玄确曾镇守长沙,更为研究汉末郡守葬制提供实物参照。

要而论之,韩玄作为过渡时期的守土之臣,其顺应时势之举保全了长沙生民,使此"屈贾之乡"免遭兵燹。后世演义小说为塑造黄忠、魏延形象而丑化韩玄,实有失史家"实录"之旨。今人观其墓葬遗存,当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全文计789字)
卢岐 发表于 2025-7-10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沙太守韩玄史实考辨》

韩玄之名,虽不见于《三国志》正文列传,然散见于裴注及《蜀书》所载,确为汉末荆州重要僚佐。今据史籍钩沉,略作考释如下:

一、家世与仕宦
韩玄之族属,可溯至河内韩氏。《魏略》载韩浩"河内人",而《太平御览》引《零陵先贤传》称玄为浩之兄,则其门第当属北士南迁之系。建安初年,玄以刘表从事起家,后出领长沙太守,此乃荆襄士族典型仕进之途。按汉代太守秩二千石,长沙又属"南楚大郡"(《汉书·地理志》),其任实为要职,非演义所谓庸碌之辈可居。

二、归附始末
《蜀书·先主传》明载:"(建安)十四年,琦病死,先主领荆州牧,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此段史料有三重信息:其一,玄之降备系在刘琦病逝后,与刘表旧部整体归顺的政治态势一致;其二,四郡太守并称,未见玄有劣迹特书;其三,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载玄"轻财重义",足证其风评本佳。罗贯中演义中"性急多疑"之描写,实为衬托黄忠、魏延而作的文学虚构。

三、墓址考实
今长沙长郡中学内韩玄墓,见载于清光绪《湖南通志》:"韩玄墓在县西,守长沙卒葬此。"考其地理位置,正当汉代临湘故城西郊,符合汉制"太守卒官,例葬治所"的惯例。墓前现存民国碑刻"汉忠臣韩玄之墓",虽"忠臣"之称或出后世附会,然其墓葬真实性已获长沙考古调查证实,确为三国时期长沙郡守级官吏墓制规格。

结语
韩玄作为汉末官僚体系中的典型技术型官员,其历史形象被通俗文学严重扭曲。今人观史,当以陈寿"事核而不芜"(《华阳国志·陈寿传》)为准则,剥离演义妆点,还其守土安民之本相。长沙现存韩玄遗迹,实为三国时期荆南政治生态的重要物质遗存,值得从地方史角度深入探究。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辰時| 2025/7/29/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