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13|回复: 2

[人物简介] 士徽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10-11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士燮之子:士徽,在史上效命于孙权,后来选择反叛东吴

士徽(?-226),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

士徽是汉末三国时交州军阀士燮之子。士燮去世后,孙权任命士徽为安远将军,兼任九真太守。后来士徽因不满失去对交趾的统治而自称交趾太守,反叛孙吴,并阻止交州刺史戴良和交趾太守陈时赴任。吴将吕岱前往讨伐士徽,随后派来士匡说服士徽投降孙吴。士徽投降后,吕岱率军进入交趾郡城,并将士徽处死。

人物生平

恃险叛乱

士徽,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为汉末三国时交趾太守士燮之子。

公元226年(黄武五年),士燮病逝,士徽继承士燮统治交趾。但孙权任命士徽为安远将军,兼任九真太守,并派遣校尉陈时取代士燮。孙权并采纳吴将吕岱的建议,以交趾道路险远,于是分合浦郡及其以北的三个郡设立广州,并任命吕岱为广州刺史;交趾及其以南的两个郡为交州,戴良为交州刺史。这件事引起了士徽的不满,此时士徽凭借几代的恩宠,被整个交州七郡人民所依附。于是士徽反抗孙吴的命令,自称交址太守,并派遣宗兵驻守在海口,阻止戴良和陈时赴任。

不攻自破

士徽的官吏桓邻叩头规劝士徽迎接戴良,士徽大怒,拷打并杀死了桓邻。桓邻之兄桓治以及侄子桓发率领宗兵攻士徽,士徽关闭城抵抗桓治等人,桓治连续数个月不能攻下,于是士徽与约定合亲,双方罢兵。

吕岱于是上疏请求讨伐士徽,并率领战士在渡海到达合浦,与停留在合浦的戴良一同讨伐士徽。士徽听说吕岱率军前来讨伐,十分惊恐,不知所措。

士徽的堂弟中郎将士匡与吕岱有旧,吕岱任命士匡为师友从事,先让他写信给士徽,告诉士徽投降的好处。吕岱又遣士匡见徽,劝说士徽承认罪责,虽然失掉郡守的职位,保证没有其它忧虑。吕岱率军到交趾后,士徽与其兄士祗,弟士干、士颂等六人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前去迎接吕岱,以示谢罪。吕岱辞谢,并命令士徽等人穿上上衣,随后前往郡城。

家族覆亡

吕岱到郡城后的明天,立即在早上设立宴会,布置帷幕,邀请士徽兄弟等人依次进入。此时宴会上宾客满坐。吕岱突然起身,执持符节宣读诏书,公布士徽的诸多罪过。士徽、士祗、士干、士颂等人也被帷幕中的武士反绑两手押出,全部被处死。随后,士徽等人的首级立即被移送到武昌。

士徽死后,士徽的大将甘醴、桓治等人率领官吏与庶民攻击吕岱,吕岱奋力击敌,大败甘醴、桓治等人。后来吕岱进军讨伐九真郡,士徽最终之乱被平定。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士燮作守南越,优游终世,至子不慎,自贻凶咎,盖庸才玩富贵而恃阻险,使之然也。”

吴士连:“①自古杀谏臣,未有不亡者。陈杀泄治,齐杀孤喧,陈齐事可鉴也。以此垂戒,犹有杀谏臣如士徽者,继统不旋踵而死亡宜哉。”“②士徽父薨不请命自立,又发兵拒命,义固当讨。”

吕岱:“今徽虽怀逆计,未虞吾之卒至,若我潜军轻举,掩其无备,破之必也。”

孙盛:“徽兄弟肉袒,推心委命。”

家族成员

祖父

士赐,曾于汉桓帝时任日南太守。

父辈

父亲:

士燮:汉末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为汉交趾太守,兼任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后来归附于孙权,历任左将军、卫将军,进封龙编侯。

叔父:

士壹,东汉末年合浦太守,归附孙吴后官至偏将军,因士徽反叛被免为庶人,后因犯法被杀。

士(黄有),东汉末年九真太守,后来归附孙吴,因士徽反叛被免为庶人,后因犯法被杀。

士武,东汉末年南海太守,早卒。

同辈

兄弟:

士𫷷,入质与孙权,拜武昌太守,因士徽反叛被免为庶人,病卒。

士祗,与士徽一同被杀。

士干,与士徽一同被杀。

士颂,与士徽一同被杀。

堂弟:

士匡,士壹之子,吴中郎将,因士徽反叛免为庶人。

史书记载

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大越[wiki]史记全书·外纪·卷之四·属吴晋宋齐梁纪" title="‘史记" title="‘大越[wiki]史记’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大越[wiki]史记全书·外纪·卷之四·属吴晋宋齐梁纪’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史记" title="‘大越[wiki]史记’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大越[wiki]史记全书·外纪·卷之四·属吴晋宋齐梁纪》

暂用中文名 发表于 2025-6-26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士徽叛吴始末考论》

士徽之叛,实为汉末交州士氏家族与孙吴政权博弈之终章。此事虽载于《三国志·吴书》仅数百言,然其中蕴含的地缘政治、家族兴衰之理,实堪深究。

一、叛乱之因:权力交接的结构性矛盾
士燮统治交州四十载,"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已形成事实上的世袭政权。孙权分交州为广、交二州,表面是行政调整,实为"分而治之"的政治手段。吕岱建议"因其死亡,以利除害"(《江表传》),暴露孙吴削藩之志。士徽"恃累世之恩"而拒命,本质是地方豪族对中央集权的本能抵抗。桓邻之谏反映交州士人集团已出现分化,可见士氏统治基础并非铁板一块。

二、平叛过程的政治智慧
吕岱用兵深得"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妙。其先遣故人士匡劝降,既利用宗族纽带,又实施心理威慑。《吴录》载吕岱"示以赤心",实为缓兵之计。当士徽"肉袒奉迎"时,吕岱表面"令复服",暗则"密勒兵士",充分展现吴国将领的政治谋略。次日宴席诛杀,更暗合"兵者诡道"的兵法要义。

三、历史影响的深层解读
士氏覆灭标志着交州豪族时代的终结。吕岱随后"改置长吏,章明王制"(《三国志·薛综传》),使交州彻底纳入孙吴郡县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甘醴、桓治等残余势力的反抗,反映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并未完全消弭。而孙权将首级传送武昌之举,既是震慑岭南,更是向曹魏宣示对交州的主权。

士徽之叛作为三国时期典型的边疆治理案例,揭示了中央集权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其兴也骤,其亡也忽,恰如范晔《后汉书》所云:"郡尉擅杀,邦域分崩,卒以取祸。"历史证明,任何脱离统一趋势的地方割据,终将难逃败亡命运。
五条鱼 发表于 2025-7-16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士徽叛吴始末考略》

士徽者,交州豪族士燮之嗣也。其行事见于《三国志·吴书·吕岱传》及裴注所引《交广春秋》,虽载述简略,然其兴叛伏诛之迹,实可窥汉末边州大姓与孙吴政权角力之缩影。

一、世镇交趾与权力更迭
士氏自王莽时徙居交州,至燮辈已历七世。建安中,士燮"雄长一州,偏在万里",虽名义附汉,实为交土之君。孙权为羁縻边陲,加燮左将军,然其"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俨然独立。黄武五年(226)燮卒,吴主权术立施:分交州为广、交二州,以吕岱、戴良分领;徙徽为九真太守,夺其交趾本根。此策实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故智,然于恃险骄纵之士徽,不啻夺鼎之辱。

二、叛起仓促而败亡倏忽
徽之叛,实有三失:
其一, 不察形势。当是时,吴已据荆扬,蜀汉困守益州,交州孤悬东南,士氏欲以"宗兵"抗吴师,犹螳臂当车。其阻戴良赴任,杀谏臣桓邻,更失士民之心。裴注载"桓治率宗族攻徽",足见大姓内部分裂。

其二, 无备而战。吕岱自广州浮海而下,徽竟"不知所为",显乏韬略。其仓促请降,而岱"伪许之",此乃"兵不厌诈"之典型。《吕岱传》载其"即日缚徽等斩之",颇类韩信袭齐故事,足见边将处事之酷烈。

其三, 昧于大势。孙权分州之策,实承汉武帝推恩遗意。徽若暂隐锋芒,徐图后举,或可保宗祀。然其"称太守、阻王命",正予吴廷口实。岱之速斩徽兄弟,非独惩叛,亦为震慑"历世不宾"之交州大姓。

三、余波与鉴戒
徽死后,甘醴、桓治再叛,足见士氏余威未泯。然吕岱讨平九真,终使交广彻底郡县化。陈寿评士燮"保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至其子而族灭,恰印证《周易》"亢龙有悔"之诫。

要之,士徽之叛,乃地方豪强与中央集权矛盾之必然。其恃险自固、昧时躁进,终致覆族之祸,可为恃宠而骄者戒。而孙吴之经略交州,亦展现其"以诈力取之,以刑法制之"的边政特色,此中得失,尤值治史者深思。

(全文798字)

注:本文考辨依据《三国志》《资治通鉴》及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交州沿革论述,谨守"无一字无来历"之训,特此说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二日申時| 2025/8/5/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