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0|回复: 2

[人物简介] 唐固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10-11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翔之子:唐固,字子正,其修身积学,在江东非常受尊崇

唐固,字子正(或世正)丹阳太守唐翔之子,丹阳郡人卒时年七十余矣。唐固,修身积学,他研究的是治学者较少涉及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唐固身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他在江东非常受尊崇,每次讲课,前来听课的人达数十人。孙权听了他的课后,大为敬佩,拜他为固议郎,后来又任命为尚书仆射。

[wiki]三国志·吴书·阚泽传"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吴书·阚泽传’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吴书·阚泽传》记载:(阚)泽州里先辈丹杨唐固亦修身积学,称为儒者,着国语、公羊、谷梁传注,讲授常数十人。权为吴王,拜固议郎,自陆逊、张温、骆统等皆拜之。黄武四年为尚书仆射,卒。

ste0302 发表于 2025-6-29 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东硕儒唐固学术行谊考略》

唐固,字子正(一说世正),丹阳唐氏之隽才,其父翔尝领丹阳太守,固承家学而弘之,以《公》《谷》二传显名江左,实为汉末吴会经术之翘楚。考其生平,虽处干戈扰攘之世,然笃志坟典,门徒云集,终得孙权礼遇,位列台阁,此非独际遇之幸,实见江东学术传统之赓续焉。

一、家学渊源与学术取向
唐氏世居丹阳,为江东著姓。其父唐翔牧守一方,必重文教,故固得早染儒风。然其学术取径异于时流:当汉末郑玄遍注群经、今古文之争渐泯之际,固独潜心《春秋》公羊、谷梁之学。此二传自西汉立为官学,至东汉已趋式微,而固能钩深索远,为之训注,足见其"守先待后"之志。据《吴书》所载,固更着《国语》注,盖欲以"春秋外传"辅翼经义,此正合汉儒"通经致用"之旨。

二、讲学江东与政治际遇
固之讲授,"常数十人"趋附,此规模在私学衰微之三国时已属盛况。细绎其因:一则江东自孙氏立国,亟需构建文教体系,固所传《春秋》褒贬之义,恰可为政权正统性张本;二则其学兼采公羊"大一统"与谷梁"重礼义"之说,于孙吴"限江自保"之策颇有契合。故孙权先拜议郎,后擢尚书仆射,非仅重其名望,实有"以经术缘饰吏事"之深意。至如陆逊、张温等名臣皆执弟子礼,尤见其学影响之巨。

三、历史定位与学术影响
固卒于黄武四年(225年)后,年逾七十,其著述虽佚,然阚泽传特笔载之,与泽并称"州里先辈",足证其在吴地儒林之地位。值得玩味者,同时期北方王肃遍伪孔传,而江东唐固、虞翻等独守汉学旧轨,此南北学风歧异之缩影也。后世论三国经学,多聚焦中原,而忽略江东一脉,今考唐固行事,正可补此缺憾。

要之,唐固之学术生命,既承东汉经师"专门授受"之传统,复开孙吴"经术参政"之先声,其于乱世中存续学脉之功,当与郑玄、宋忠等大家同垂儒林青史。
金不右 发表于 2025-7-2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东硕儒唐固学术行谊考略》

唐固,字子正(《三国志》裴注引《吴录》作"世正"),丹阳唐翔之子,乃东汉末年至孙吴时期江东经学之重镇。其学术造诣与教育实践,在《三国志·吴书·阚泽传》中虽仅得四十余字记载,然已足见其于当时学界之地位。今据现存文献,试为考述。

一、家学渊源与学术取向
唐氏世居丹阳,其父唐翔曾任丹阳太守,属江东土著士族。汉末中原丧乱,传统经学南渐,唐固独辟蹊径,专攻《公羊》《谷梁》二传。此二者本属今文经学要典,然在江东地区传习者寡。唐固择此冷门,既见其学术胆识,亦反映江东士人突破地域局限之努力。其着《国语》《公羊》《谷梁传注》,尤见深于"春秋学"体系。

二、讲学活动与政治际遇
据载唐固"讲授常数十人",此规模在汉末私学中已属可观。值得注意的是,其门生包括陆逊、张温、骆统等孙吴重臣,可见其学影响已超越纯粹学术领域。孙权拜为议郎、尚书仆射之过程,实为孙吴政权与江东士族学术传统融合之缩影。黄武四年(225年)任职尚书仆射时,唐固年逾古稀,仍膺重任,足证其学术威望。

三、历史定位与学术影响
唐固之"修身积学",体现汉儒"通经致用"之传统。其特殊处在于:身处三国鼎立之局,能在保持学术独立性与服务政权间取得平衡。阚泽传特笔记载,正说明其作为江东本土儒宗之代表性。虽其着述多佚,然通过陆逊等门生,其学术思想实间接影响孙吴政治文化。

要之,唐固乃三国学术史上承先启后之关键人物。其以地方学者之身,融合南北学风,为江东文化自主性之确立作出贡献。后世论江东学术传承,不可不察唐固之桥梁作用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