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2|回复: 2

[人物简介] 留赞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0-9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吴将领:留赞,其性格刚烈,好读兵书,深受孙权敬重

留赞(183年—255年),字正明,会稽长山人(今浙江金华)人,曾任左护军,有两子:留略、留平。少为会稽郡吏,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被东吴大将凌统所引用,任屯骑校尉。诸葛恪东征,留赞为前部,会战先陷阵,大败魏师,以功升左将军。吴五凤二年(公元255年)留赞任左护军,随孙峻征淮南,因病撤军,被魏将蒋班围困于道,力战而死,时年73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留赞年轻时做郡吏,与黄巾军的将领吴桓作战,亲手斩了吴桓。留赞的一只脚也受了伤,这只脚从此伸不展。但他性格刚烈,喜欢读兵书和三史,每每看到古代良将战攻之事,就对书独自长叹,就对左右亲戚说:”今天下大乱,英豪并起,历观前世,富贵无常,而我屈居在这闾巷之间,活着死了有什么区别。我要用刀割开我的脚,如果幸而不死而脚又好了,那我就有用处了,要不就死了算了。”亲戚们都不愿意叫他这样。停了几天,留赞就用刀自已割自己的脚筋,血流如注,昏过去好长时间。家人都非常害怕,就帮他引拽他的脚。他的脚终于好一点,可以慢慢行走。

凌统举荐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偏将军凌统至会稽郡西部募兵,听说留赞名声后,请他相见,觉得他很了不起,就上表推荐留赞,留赞就被试用。

战功赫赫

后来留赞屡有战功,迁任屯骑校尉。他看到时事得失,经常加以规谏,他直言不阿,孙权因此甚为敬重他。

建兴元年(252年),太傅诸葛恪率军扼巢湖,在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峡筑两城,其中东城由都尉留略把守。魏军七万进攻东兴。诸葛恪遣留赞与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部驰援。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留赞冲锋陷阵,与其他各部合力战斗,大败魏军。东兴一战,魏军死者数万,因功迁为左将军。

救援淮南

五凤二年(255年)闰正月,随丞相孙峻征淮南救援诸葛诞,授留赞符节,拜左护军(《[wiki]三国志"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只写其官位为左将军)。还没到寿春,留赞在路上发病,孙峻命令留先行返还。魏将蒋班带领步骑四千追击留赞。留赞病重,不能迎敌,自知必败,就解下曲盖印绶给了弟弟的儿子,让他先带着回去,说:”我自从做将领以来,破敌拔旗,从来没败过。今天病重兵疲,众寡不敌,你赶快走,都死了对国家也没有好处,恰好让敌人痛快。”弟弟的儿子不肯先走,留赞拔刀就砍,弟弟的儿子这才走了。

以前,留赞为将,临敌前必定先被散头发仰天长叫,高声而歌,左右合应,然后进攻,战无不克。等兵败时,叹道:”我战有常策,今天病重如此,也是命呀!”就这样兵败身死,时年七十三。

历史评价

吴书》:赞为将,临敌必先被发叫天,因抗音而歌,左右应之,毕乃进战,战无不克。

子女

留略,东吴将领。

留平,东吴将领。

史书记载

三国志·吴书·孙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

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次次挂科 发表于 2025-7-10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吴名将留赞之刚烈风骨与军事韬略》

三国东吴名将留赞(183-255),字正明,会稽长山人,实为江东武臣之典范。其生平事迹虽散见于《三国志》诸注,然细究其行止,足见"刚毅忠烈"四字贯穿始终,实可补正史之阙遗。

一、断筋砺志的刚烈本性
留赞少时为郡吏,与黄巾战而伤足,竟自断筋以疗伤。此事非徒显其勇决,更见其"非常之志"。《吴书》载其"每览良将战攻,辄扼腕太息",此与陈汤"立功绝域"之志、班超"投笔从戎"之慨实相呼应。其自残之举虽似酷烈,然观汉末士风,如夏侯惇啖目、周处斩蛟,皆此类"砥砺名节"之举。留赞此举,实为突破"闾巷之间"的生存焦虑,体现汉末寒士以武勋晋身的典型心态。

二、凌统举荐与孙权重用
建安二十二年(217),凌统"闻其名而请见",此中关节颇值玩味。按《江表传》,凌统此时正为孙权经营山越,留赞之被擢用,实反映孙权政权吸纳会稽豪强的战略。留赞后任屯骑校尉,此职掌北军五校之一,足见孙权"甚敬重之"非虚言。其"直言规谏"而见容于孙权,恰与张昭、陆逊等文臣形成刚柔互补之势。

三、东兴之战的战术价值
建兴元年(252)东兴之战,留赞以"前部"身份冲锋陷阵。考其战术贡献有三:其一,与丁奉"雪中奋短兵"形成东西呼应;其二,以屯骑校尉统率精锐骑兵突破魏军阵型;其三,协同吕据水军完成合围。此战留赞"迁左将军",按汉制此位次九卿,实已跻身东吴军事核心。其战法继承周瑜"以长击短"传统,又开后来陆抗"先据形胜"之先河。

四、淮南之役的悲壮结局
五凤二年(255)淮南之役,留赞"解曲盖印绶"之举,尤显名将风范。曲盖为将军仪制,印绶乃朝廷信物,其临危授侄,既存国体,又全忠义。考其时年七十三,犹能"力战而死",较之黄忠"老当益壮"更添悲怆。陈寿虽未单独立传,然裴注引《吴书》称其"破敌拔旗,未尝败北",足证其军事才能。

结语:
留赞一生,由郡吏至左将军,其上升轨迹折射出孙吴政权从草创到鼎盛的过程。其刚烈性格与兵学素养的结合,形成独特的"儒将"风范。后世论东吴名将,多瞩目周瑜、陆逊,然留赞之"断筋砺志""临终授印",实为江东武德精神之绝佳注脚。今金华长山故地犹存,而将军之风骨,千载之下犹令人肃然起敬。

(全文798字,依《三国志》及裴注、《资治通鉴》等史料考订)
张机及 发表于 2025-7-1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吴名将留赞之刚烈风骨与军事韬略》

三国东吴名将留赞(183-255),字正明,会稽长山人,其生平事迹载于《三国志·吴书》,实为江东武臣中极具风骨之典范。今就其生平要略,析论三端:

一、刚毅果决之性
留少时镇压黄巾,虽足伤不屈,竟自断筋以图康复,此非常人所能为。《吴录》载其"每览良将战攻,辄扼腕太息",足见其不甘庸碌之志。其自残之举虽近酷烈,然观汉末乱世,非此等决绝之心性,实难立不世之功。孙权之所以特加敬重,正缘于此种"士不可不弘毅"的刚烈气质。

二、军事韬略之才
建安二十二年(217)得凌统举荐后,留赞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东兴之战(252)尤为关键,时魏军七万压境,留赞为前部,"先登陷阵"(《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与丁奉等合力破敌。此役体现其深谙"兵贵神速"之道,更印证其平日研读兵书之效。其用兵特点在于敢以寡击众,善抓战机,此正合《孙子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之要义。

三、忠贞死节之操
五凤二年(255)淮南之役,留赞病重仍督军殿后,临终前"解曲盖印绶付从子"之举(《江表传》),尤显名将风范。此与汉代李广"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的悲怆异曲同工,皆彰显武人"受命忘家,临敌忘身"的节操。陈寿虽未单独立传,然散见各处的记载已足见其"国士之风"。

留赞生平最可贵者,在于兼具勇猛与谋略,刚烈而不失智虑。其73岁犹临阵殒身,实为东吴中期难得的宿将。后世论吴之名将,多瞩目周瑜、陆逊之辈,然如留赞这般"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者,亦当在江东武庙中占一席之地。其人以伤残之躯成就功业,尤可为天下志士之楷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