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6|回复: 2

[人物简介] 董荼那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10-7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蛮第二洞元帅:董荼那,效命孟获,后被孟获怀疑叛变而死

董荼那,古典名著《[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南蛮王孟获属下大将,第二洞元帅,与阿会喃等人一起担任孟获的援军出征,但是被俘虏,又被诸葛亮释放,孟获怀疑其叛变,将他杀死。

人物介绍

董荼那是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南蛮王孟获的属下,南蛮五溪洞人,第二洞元帅。与金环三结,阿会喃一起担任孟获的援军出征,但是被俘虏。后被诸葛亮释放。二次出征时,因马岱偷渡过河而占领了夹山峪,受命去抵挡马岱及重夺粮道。被训斥的面红耳赤而退兵,反被孟获打了一百大棍,后设计绑送孟获给诸葛亮。孟获回到本寨,先伏刀斧手于帐下,差心腹人到董荼那、阿会喃寨中,只推诸葛孔明有使命至,将二人赚到大寨帐下,尽皆杀之,弃尸于涧。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4-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ldk8 发表于 2025-6-2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中南蛮将领董荼那之历史形象考辨

董荼那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回所载南蛮第二洞元帅也。此人物虽不见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然作为小说中南征叙事线之重要配角,其形象塑造实蕴含深意,值得从文学笔法与夷夏观念角度加以剖析。

一、人物定位与叙事功能
董荼那与阿会喃、金环三结并称"三洞元帅",此设计显系罗贯中为强化"七擒孟获"情节张力所设。考其名讳,"董"为南中大姓,"荼那"疑取"荼蘼花开"之意,暗合其终遭猜忌而殒命之结局。作为孟获帐下核心将领,其反复被擒又释归的经历,实为诸葛亮"攻心为上"战略之注脚。小说特写其因感念诸葛亮不杀之恩而叛主,终致孟获"帐下伏诛"的情节,既凸显蛮族内部猜忌之烈,亦反衬诸葛"怀柔远人"之效。

二、文化隐喻与夷夏观念
董荼那之死颇具象征意义。罗贯中笔下的南蛮政权呈现"君疑臣,臣惧君"的恶性循环,与蜀汉"君臣相得"形成鲜明对比。其被"弃尸于涧"的结局,暗合《礼记·王制》"屏之远方,不及以政"的夷夏分际观。然需辨明者,小说虽沿袭传统华夷之辨,却通过董荼那"面红耳赤""感念恩义"等细节描写,赋予蛮将人性化特质,较之《魏书·蛮传》等史籍的平面化记载更具文学张力。

三、历史原型考索
虽无直接史证,然董荼那形象或糅合多种元素:其一,东汉末南中确有"叟帅""夷王"等地方势力,《华阳国志》载李恢平定南中时"南土平定,赋出叟濮",可见洞帅制度非纯属虚构;其二,其名可能源于唐宋以来对西南少数民族"董姓酋长"的泛称,如《蛮书》所记滇西"董部落";其三,被释复叛情节,与诸葛亮"南抚夷越"政策中"即其渠帅而用之"(《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存在精神契合。

要之,董荼那作为文学形象,既承载着传统夷夏秩序的文化想象,亦折射出明代士人对边疆治理的思考。其悲剧命运不仅服务于小说情节需要,更深刻揭示了"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的统治哲学差异。研究者当注意区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方能准确把握罗贯中塑造此人物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