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7|回复: 1

[人物简介] 夏恽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0-4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汉十常侍之一:夏恽,任职中常侍,与赵忠等人朋比为奸

夏恽(?—189),东汉宦官,十常侍之一。据《[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记载载: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

介绍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

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人称“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玩小皇帝于股掌之上,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确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后十常侍被袁绍所诛。

人物结局

被袁绍、曹操诛于翠花楼前。

闫吟 发表于 2025-6-10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汉十常侍之夏恽与宦官政治流弊》

夏恽者,东汉灵帝朝十常侍之一,史载其与张让、赵忠等宦官"朋比为奸",实为桓灵之际宦官专权之典型。考《后汉书·宦者列传》与《三国志》裴注所引史料,十常侍集团实有十二人,此"十"乃虚指权阉之众,非确数也。夏恽虽史笔着墨不多,然观其行止,足为剖析东汉季世政治痼疾之切口。

一、夏恽所处之权力结构
中常侍一职,本为侍从顾问之官,武帝时以宦者充任,至东汉则"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众事"。灵帝昏聩,竟呼张让为父、赵忠为母,夏恽等遂得窃弄威柄。彼辈结党营私,其运作模式有三:
1. 垄断信息:隔绝内外,使幼主唯阉宦之言是听
2. 鬻爵敛财:《后汉书》载"刺史二千石皆输礼西园",夏恽等公然标价卖官
3. 培植党羽:纵容宗族"典据州郡",形成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

二、宦官政治之恶果
郎中张钧奏章所言"百姓之怨无所告诉",实道出十常侍祸国之本质。夏恽等人之恶,非仅贪腐而已,更在于彻底破坏政治生态:
行政体系崩溃:凡"清忠奉公"者皆遭排挤,政以贿成
社会矛盾激化:史载"饥死者相枕于道",终致黄巾蜂起
皇权合法性瓦解:灵帝沦为宦官傀儡,加速汉室倾颓

三、历史镜鉴之思
夏恽伏诛翠花楼,实为外戚与士族反扑之结果。然考其兴衰,可见三点警示:
1. 权力制衡之要:宦官专权源于皇权对士族的过度防范
2. 制度异化之危:中常侍本为服务机制,异化为权力中枢
3. 民心向背之理:当统治集团"辜榷财利"至极,必遭反噬

昔王夫之《读通鉴论》有言:"宦寺之祸,始于人主之私天下。"夏恽等辈之横行,实为东汉君主集权畸形发展的必然产物。今人观史,当明权力不受约束则腐,制度失其本真则乱,此千古不易之理也。

(全文798字)
冯另充 发表于 2025-7-2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汉十常侍之夏恽与宦官政治之弊》

夏恽者,东汉灵帝朝十常侍之一,史载其与张让、赵忠等宦官"朋比为奸",实为桓灵之际宦官专权之典型代表。考其生平虽简,然置于东汉季世政治生态中观之,颇具深意。

一、制度嬗变与权力异化
中常侍本为侍从顾问之职,《后汉书·百官志》载其"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众事"。然自和帝以降,此职渐为宦官垄断。夏恽等辈得势,实因东汉中后期"少主临朝,母后称制"的特殊政局。灵帝竟称张让为父、赵忠为母,可见宦官已突破君臣名分,此实郑玄所谓"名器僭越"之危象。

二、集团性腐败与统治危机
十常侍之害,非止夏恽等个人贪暴,更在其系统性权力寻租。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载,彼等"父子兄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张钧奏章所言"辜榷财利"(垄断贸易),恰印证其通过商业特权与卖官鬻爵构建的腐败网络。这种制度性腐败直接导致"百姓之怨无所告诉",终成黄巾之乱诱因。

三、历史镜鉴与政治伦理
夏恽终与同党诛于翠花楼,然其现象背后实有深层次制度缺陷。范晔评宦官"倾覆之祸",实指其破坏了三重政治伦理:其一,阉人干政违背《周礼》"刑人不在君侧"之训;其二,卖官鬻爵破坏董仲舒"选贤与能"的取士之道;其三,横征暴敛背离《尚书》"民惟邦本"之旨。

今观夏恽事,当知宦官之祸不在阉宦本身,而在君主专制下权力制衡之缺失。王夫之《读通鉴论》谓"宦寺之盛,由主德之昏",诚为的论。十常侍现象警示后人:当权力失去制度约束,则近侍小臣亦可成社稷巨蠹,此乃中国传统政治中永恒的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