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5|回复: 2

[人物简介] 吾粲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30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吴太子太傅:吾粲,字孔休,在史上与陆逊、卜静等齐名

吾粲(?―245年),字孔休,吴郡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吾粲初为县中小吏,后得县长孙河赏识,担任曲阿县丞,又升任长史,治理有声名政绩,与同郡人陆逊、卜静等齐名。孙权任车骑将军,征召吾粲为主簿,外任山阴县令,入朝为参军校尉。

黄武元年(222年),与吕范、贺齐等以水军抗击魏将曹休,升任会稽太守。后任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朝又任屯骑校尉、少府、太子太傅。赤乌年间,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他坚持“嫡庶之分”,违忤孙权。后被孙霸等人诬陷,下狱处死。

人物生平

孙河赏识

吾粲起初担任乌程县小吏,乌程县县长孙河认为他非同一般。后来,孙河担任将军,可以自己选拔辖区内的地方官吏,便上表任吾粲为曲阿县县丞,后来又升任为长史,治理有声名政绩。吾粲虽说出身于寒微,却与同郡人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名。孙权担任车骑将军时,征召吾粲为主簿,外任山阴县县令,入朝担任参军校尉。

抗击曹休

黄武元年(222年),吾粲与吕范、贺齐等人一道率领水军在洞口抗击魏国将领曹休。当时正值天刮大风,船只的缆绳都扯断,有的漂到岸边,被魏军获得,有的被风吹翻沉没,那些还存在的大船,落水未死的兵卒攀附着船舷大声呼救,船上的官兵都怕人多使船倾覆,都用戈矛刺击水中兵卒,不让他们上船。只有吾粲与黄渊让船上的人将落水者拉上船,手下人认为船只超载定会出事,吾粲说:“船只出事,我们就应一起去死!人家陷入绝境,怎能抛弃他们呢?”吾粲与黄渊救活的人一百多。战事结束后,吾粲被升任为会稽太守。

平定山越

吾粲征召隐士谢谭为功曹,谢谭推说有病不就,吾粲开导说:“应龙因为能屈能伸被认为神,凤凰因为善于鸣叫显示珍贵,为什么一定要隐身藏迹于天外,潜伏鳞甲于深渊呢?”吾粲招募起许多人马,被任命为昭义中郎将,与吕岱一起讨伐平定山越。后来入朝担任屯骑校尉、少府,又升任为太子太傅。

下狱处死

赤乌年间(238年―251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二宫之争触发,朝中官员分成两派。吾粲坚持要确立嫡庶之分,要求将鲁王孙霸调出朝廷驻守夏口,将孙霸党羽杨竺遣发出外不让他留在京都建业,又多次将情况传告陆逊,陆逊当时驻守武昌,接连数次上表谏诤。由此吾粲遭到孙霸、杨竺等人的谮毁陷害,最终被关进监狱处死。

历史评价

孤城老妇人:“是儿有卿相之骨。”

孙登:“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朱据、吕岱、吾粲、阚泽、严畯、张承、孙怡忠于为国,通达治体。”

陈寿《[wiki]三国志"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词条"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吾粲、朱据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郑见刑 发表于 2025-4-3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吴名臣吾粲之生平与气节》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三国东吴之重臣也。观其一生行迹,可谓集能臣之干略与诤臣之气节于一身,虽终遭谗陷而殒命,然其风骨足以垂范后世。今试从三个方面论析之。

一、寒门崛起之典范
吾粲出身县中小吏,以孙河之赏识始得曲阿县丞之职。此段经历颇值玩味。汉末选官尤重门第,而吾粲能以寒微之身,与陆逊、卜静等士族名士齐驱并驾,足见其才具非凡。及任长史时"治理有声名政绩",更显其务实之才。孙权征为主簿,外放山阴令,内拜参军校尉,此乃典型之"出宰百里,入参机要"的仕途轨迹,可见其兼具地方治理与中枢谋划之才。

二、军事与政治之才略
黄武元年洞口之役,吾粲临危救人之举尤显儒将风范。当诸将惧船覆而拒救落水士卒时,独吾粲与黄渊秉持"仁者爱人"之训,救活百余人。此事与《司马法》"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祇"的军事伦理观暗合。其后讨平山越,更见其文武兼资之能。其招隐士谢谭时所言"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实化用《周易》"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之理,展现其深厚的儒学修养。

三、嫡庶之争中的气节
赤乌年间二宫之争,吾粲坚持嫡庶之分的立场,实为维护宗法制度之根本。《春秋》之义,"立嫡以长不以贤",吾粲之谏实本于此。其要求遣孙霸出镇夏口,正是欲以空间隔离消弭政治纷争,此策实为老成谋国之道。虽因此遭谗身死,然其"致君尧舜"之志,与陆逊之"謇謇在公"前后辉映,共成东吴士人之精神丰碑。

吾粲之死,表面因卷入储位之争,实则折射出孙权晚年刚愎之失。然观其生平,由小吏至太傅,始终秉持儒家"仁""勇""忠"之德,其救人之仁、谏君之勇、事国之忠,皆可为后世法。故《吴书》虽佚,裴注所存吉光片羽,已足令吾辈想见其风仪矣。
唐侏 发表于 2025-6-7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吾粲之生平与气节》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三国东吴名臣。其生平事迹虽载于史册者不过寥寥数语,然细究之,实可见其人格之光辉与气节之凛然。今试从三个方面论之:

一、治世之才
吾粲出身寒微,初为县中小吏,然其才干早为孙河所识。观其历任曲阿丞、长史、山阴令诸职,皆"治理有声名政绩",此非偶然。《吴书》载其与陆逊、卜静齐名,陆逊乃东吴柱石,卜静为当世名士,吾粲能与之比肩,足见其政治才能之卓异。尤值称道者,黄武元年洞口之战,时值大风,战船倾覆,众将皆惧载人过多而拒救落水士卒,独吾粲与黄渊力主救援,活人百余。此一事,既显其临危不乱之将略,更见其仁民爱物之心。

二、事君之道
吾粲历任少府、太子太傅,位列九卿。其于二宫之争中,坚守"嫡庶之分",力谏孙权不可废长立幼。虽知此举必触怒权贵,仍"数通消息于陆逊",冀望借重臣之力匡正朝纲。此等作为,实乃《春秋》"正名定分"之义的体现。昔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吾粲所为,正是以儒家正统观念规谏君主,虽死不悔,诚为社稷之臣。

三、死节之义
赤乌年间,吾粲终因触怒孙权而下狱处死。细考其死因,实因坚持礼法而得罪鲁王党羽。范晔《后汉书》有云:"士有杀身以成仁",吾粲之死,非为私利,实为维护储君正统而殉道。其气节可比汉代萧望之、三国陈群,皆以死守正之典范。虽当时含冤而殁,然千载之下,其精神犹令人景仰。

结语:
吾粲一生,由寒微而至九卿,始终不改其志。其才足以安邦,其德足以服众,其节足以励世。今人论三国名臣,多称道陆逊、诸葛之辈,而吾粲之名鲜为人知。然细读史册,方知此等"守死善道"之士,实为华夏士人精神之真传。吾辈研习国史,当于此等人物特加留意,庶几不负古人,亦不负己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