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29|回复: 2

[人物简介] 孙暠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9-30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吴宗室:孙暠,是孙静的长子,在史上曾想夺吴国政权

孙暠,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宗室,东汉末年东吴势力将领,孙坚之弟孙静长子。孙策死后,夺权未遂。

简介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旧仇吴郡太守许贡门客杀害。各地官员都打算奔丧,因时任富春长之虞翻在富春为孙策守丧,引导当时地方官员原地守丧,避免地方空虚。

建安六年(201年),孙暠时为定武中郎将,屯守乌程。

孙暠整顿兵甲,欲乘时自立,遂兵向会稽。会稽地方以兵自守,等待东吴统治核心的命令。虞翻对他警告:“孙策主公英年早逝,部属应由主公之弟孙权统摄。重兵已围城固守,且我已经与同郡吏士准备以命相搏,为新主公除害。你自己权衡利害吧。”,孙暠最后撤退。

子女

长子孙绰。有子孙𬘭,东吴权臣。

次子孙超,偏将军。

三子孙恭。有子孙峻,东吴权臣。

逸事

孙暠一门(孙暠及其孙孙峻、孙𬘭)均为东吴宗室,亦为东吴政权之夺权者,尤以其孙峻、孙𬘭的影响最大。

孙静嫡系后代孙暠一门与其他非嫡系后代相比,孙静及后者对东吴有着不少功绩,而前者则对东吴造成不少损害。

史书记载

吴书曰:策薨,权统事。定武中郎将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整帅吏士,欲取会稽。会稽闻之,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因令人告谕暠。

会稽典录载虞翻说孙暠曰:“讨逆明府,不竟天年。今摄事统众,宜在孝廉,翻已与一郡吏士,婴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为孝廉除害,惟执事图之。”于是暠退。

邹角旭 发表于 2025-5-30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孙暠之夺权未遂及其家族政治影响》

孙暠,字史阙,吴郡富春人,乃孙静之长子、孙坚之从子,东吴宗室之重要成员。其生平虽载于史册者寥寥,然建安年间欲乘孙策之丧而谋夺会稽一事,足见其政治野心,亦折射出东吴政权初期宗室权力结构之隐忧。今据《吴书》《会稽典录》等文献,试析其行止及家族影响。

一、孙暠夺权之背景与始末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江东政权骤临权力交接之危局。时孙暠任定武中郎将,屯驻乌程,手握兵权。据《吴书》载,其“整帅吏士,欲取会稽”,显有趁乱自立之意。然会稽吏民“婴城固守”,更得虞翻以“为孝廉(孙权)除害”相胁,孙暠遂退。此事可见两点:其一,孙策虽奠定江东基业,然其猝逝后,宗室内部权力归属尚未稳固;其二,孙权之继位非仅凭血缘,更赖虞翻等士族与地方势力之支持。虞翻以“一郡吏士”为后盾,直言“为孝廉除害”,实为以武力背书政治正统性,迫使孙暠权衡利弊而止步。

二、孙暠家族之政治角色
孙暠一脉虽夺权未果,然其子孙绰、孙超、孙恭等皆列位东吴将校,至其孙辈孙峻、孙𬘭更权倾朝野。孙峻于孙权晚年掌禁军,后废孙亮、杀诸葛恪;孙𬘭更专权跋扈,终致吴室衰微。史家常以“宗室之祸”归咎其族,然细究之,此实为东吴政权结构性矛盾使然:
1. 宗室与士族之博弈:孙策创业时倚重淮泗将领与江东士族,而孙权后期为制衡士族,转而重用宗室。孙峻、孙𬘭之崛起,正是此政策之产物。
2. 嫡庶权力分配失衡:孙静嫡系(孙暠一支)与孙坚嫡系(孙权一支)长期存在资源竞争。孙暠早年的夺权尝试,已埋下日后宗室内斗之伏笔。

三、历史评价与启示
孙暠之谋虽昙花一现,然其家族对东吴政局影响深远。陈寿《三国志》未为孙暠立传,仅散见其事于他人纪传中,或因其事不彰,亦或刻意淡化宗室污点。然虞翻以“婴城固守”逼退孙暠一事,恰彰显汉末士大夫“择主而事”的政治伦理——其效忠者非仅孙氏血脉,乃江东政权之稳定本身。

至若孙暠子孙之祸,范晔《后汉书》有“权柄下移,国祚倾危”之叹。然究其本源,孙吴之衰非独因权臣擅政,实乃宗室制度与士族政治未能调和之必然。孙暠之故事,可为后世鉴戒。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三国志》及裴注为本,参酌《会稽典录》等佚文,力求言必有据。孙暠事虽微,然管中窥豹,足见三国政治生态之一斑。
坚强 发表于 2025-6-6 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孙暠之乱与东吴宗室权力结构》

孙暠夺权未遂事件,实为观察东吴政权初期权力交接与宗室关系之重要案例。建安五年孙策遇刺,江东政权面临首次权力真空,此际孙暠以定武中郎将之职屯驻乌程,其"整帅吏士欲取会稽"之举,折射出孙氏宗室内部复杂的权力博弈。

考其背景,有三重因素值得注意:其一,孙暠作为孙静长子、孙策从兄,在宗法序列中具有特殊地位;其二,乌程地处吴会要冲,掌握此地军事实力者确有问鼎之资;其三,孙权威望未著之时,确实存在权力更迭之可能。虞翻所谓"宜在孝廉"之劝诫,实为强调孙权作为孙策指定继承人的合法性,此语直指宗法制度核心。

细究《会稽典录》所载虞翻说辞,可见其策略之精妙:先以"婴城固守"示强硬姿态,复以"为孝廉除害"明君臣大义,终以"惟执事图之"留转圜余地。这种刚柔并济的外交辞令,充分展现汉末士大夫处理政治危机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会稽守军"俟嗣主之命"的态度,表明江东士族已普遍接受孙权继位的政治现实。

孙暠事件的影响颇具吊诡性。其本人虽退兵,然其子孙峻、孙𬘭日后终成权臣,此中可见东吴宗室政治的延续性病灶。陈寿在《吴书》中特笔记此事,或有意揭示孙吴"亲亲之道"与"尊尊之义"的内在矛盾。孙静嫡系后裔的作为,恰构成对孙吴政权"家国同构"模式的绝妙反讽。

此事件最深刻处,在于展现权力过渡期宗室关系的微妙平衡。孙暠之退,非仅因虞翻恫吓,实因时势未许。而孙权后来对宗室既任用又防范的政策,或即肇端于此。历史之微妙,正在这类未遂政变所埋下的伏笔之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