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3|回复: 2

[人物简介] 公孙续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9-27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孙瓒之子:公孙续,在史上夹击袁绍不成反被杀

公孙续,公孙瓒之子。公孙瓒被袁绍军围困易京之时,写信给公孙续,约定举火为号,内外夹攻袁绍军。不料书信被袁绍军截获,袁绍军遂举火诱公孙瓒出击,大败公孙瓒。

历史传记

公孙瓒之子。建安三年(198年),公孙瓒被袁绍军围困易京之时,公孙续被派往黑山求救兵夹击袁绍,约定举火为号,内外夹攻袁绍军。不料书信被袁绍军截获,袁绍军遂将计就计,举火诱公孙瓒出击,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来救,但公孙瓒已败。公孙续后为屠各所杀。

叶佃建 发表于 2025-4-13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公孙续之败亡与汉末军事通信之弊》

公孙续者,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嗣子也。其事迹虽简,然细究之,可窥汉末军阀混战中三大要义:军事通信之弊、父子战略之失、客军驰援之困。此三者,实为解读公孙氏败亡之关键。

一、军事通信失密之祸
建安三年易京之围,公孙续奉父命赴黑山求援,以举火为号相约夹击。然其书竟为袁绍军所得,此非偶然。《孙子兵法》有云:"事莫密于间。"汉末军事通信之弊,首在缺乏严密加密体系。公孙氏仍沿用秦汉旧制,以简牍明文传讯,未效法曹操"隐语书檄"之法。袁绍得书后"将计就计",正应《三十六计》中"反间"之策。当时军中若无专门密码编制(如后世阴符、阴书之制),重要军情必易泄露。公孙续之败,首败于此。

二、父子战略协调之失
细考战局,公孙瓒困守孤城,遣子求援本属上策。然《吴子》云:"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公孙父子战略存在根本矛盾:其父欲行持久守势,其子力主速决合击。当袁绍伪举烽火时,公孙瓒竟仓促出城接应,显见父子未就战术细节达成默契。更致命者,公孙续未建立预备联络方案,此乃违背《六韬》"三疑"之训——未虑及书信被截之变。

三、客军协同之困
黑山张燕率十万众来援,规模不可谓不大。然《司马法》言:"兵不杂则不利。"客军与主军若无统一指挥,反成掣肘。史料载援军至时"公孙瓒已败",可见两地军队存在严重协同障碍。汉代烽燧制度本可解决此弊,然当时幽冀战乱,边防体系崩坏,致令公孙续空拥强援而不得用。其后为屠各所杀,更暴露客军缺乏根基之患。

公孙续之死,表面观之乃战术失误,实则折射汉末军事体系崩溃之象。其父公孙瓒"白马义从"虽骁勇,终不敌袁绍集团之系统优势。今人读史至此,当悟《三略》"将谋欲密"之诫。一支缺乏保密制度、没有应变预案、不能有效整合援军的部队,纵有十万之众,亦难逃败亡命运。公孙氏父子故事,恰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军事教训。
天道无情 发表于 2025-7-7 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公孙续之败亡及其历史镜鉴》

公孙续者,辽西公孙瓒之嗣子也。其事迹虽散见于《后汉书》《三国志》诸史,然细究其成败因果,实可窥汉末群雄角力中"谋略"与"时势"相搏之典型。

一、父子战略之失:刚愎与稚嫩的双重困境
公孙瓒困守易京时,遣子续求援黑山张燕,约以举火为号共击袁绍。此计本含三层隐患:其一,瓒素与乌桓、屠各交恶,而黑山军多为胡汉混杂,联盟基础薄弱;其二,信使需穿越袁绍控制区,未设备用联络方案;其三,瓒刚烈少谋,续年少乏历练,父子皆未虑及"诈火"之可能。袁绍截获书信后,郭图进言"因其计而反制之",遂成易京之捷。此实非续之过,乃公孙氏整体战略思维粗糙所致。

二、历史记载的深层解读
《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注引《英雄记》载"续为屠各所杀",此语颇堪玩味。考屠各匈奴当时游弋于并州一带,与袁绍实有同盟之谊。续之死,或为袁绍肃清残余势力的后续操作。范晔在《后汉书》中特书"张燕与续率众十万赴救,瓒已败",意在凸显时势已不可逆——即便十万援军亦难挽狂澜,此正应《孙子兵法》"善战者求之于势"之训。

三、汉末军事文化的投射
公孙续故事折射出汉末三个特殊现象:一是军阀二代普遍缺乏军政历练,如刘琮、袁尚皆类此;二是信息传递技术落后导致战场误判频发,官渡之战中曹操焚乌巢粮草亦赖情报优势;三是胡汉势力已成胜负关键,袁绍联匈奴制公孙,曹操后来平定河北亦重用乌桓突骑。续之悲剧,实为时代洪流中弱势势力必然结局。

结语
公孙续之败,非战之罪也。观其驰援救父之志,可谓孝矣;率众十万而往,可谓勇矣。然汉末大争之世,徒有血勇不足以立身。王夫之《读通鉴论》有言:"三国之争,始于才劣而志侈",公孙氏父子正堕此窠臼。后世读史者当鉴其困守孤城而不知变通,愎谏自用而疏于筹谋,方不负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