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1|回复: 2

[儒家学说]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游必有方”一解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9-17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有关孝道的论述很多,而流传最广的要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且在引用时往往只引“父母在,不远游”,而省略了“游必有方”。按现在的解释,“方”,指方向、去处。这句话的直译为:“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如果要出游,那一定要有去处。”意译为:“父母健在,要在家服侍父母,不可长时间离家;如果不得不出远门,也要有明确的‘去处’,让父母心中有数,不担忧。”作为权威解释的朱熹注:“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朱子集注》)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孔子的原意,是否符合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

由于我们今天读到的古文多是经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现代标点、注释和语译的,这就难免产生与原意的距离和读者相互间的歧解。所以,要搞清这句话的原意,首先要搞清“游”和“方”在这句话中的准确释义。

“游”。通常的解释有“行走、游玩、游览、游历”;也有解释为“交游、来往”的。如《史记·魏其武安侯立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还有“游宦”,意思就是在外做官。如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游宦久不归。”另有一说为“游学”。有两种解释:一为“远游异地,从师求学”;二为“以所学游说诸侯、求取官职的人。”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春秋战国时期,有识之士凭借自己的学识游说诸侯,希望得到赏识而求得一官半职,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孔子自己也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介自己的治国方略。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交通不便,农民离不开土地。所以,要说农民离开土地到城里打工或者到别处去游玩则是绝无可能的。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判断孔子所说的这个“游”,准确的释义应为“游学”或“游宦”。

“方”。与“圆”相对。《孟子·离娄上》:“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有释为“方向、方位”的,引申为准则。如《诗·大雅·皇矣》:“万邦之方。”毛传:“方,则也。”方正;正直。《淮南子·主术训》:“智欲圆而行欲方。”方术;道术。《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即“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去做,这才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亦指方法。如:千方百计,教导有方。从这些释义来看,如果把“方”解释为方向、去处,未免流于简单。其实,大多数人要出远门总会有个方向或去处,不会漫无目的地游荡。而对父母来说,子女要离家出远门,即使有明确的方向、去处,甚至有很好的工作、地位、收入,仍然会把子女的冷暖挂在心上。所以这个“方”并非作“方向、去处”解。当然,要准确释出“方”的含义,还得结合《论语》的主旨。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所论述的“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说,“孝”是“仁”的肇端。我们通常讲为人儿女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就是“孝”。其实,“孝”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孝”的方式更是多样的。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怎样为孝。孔子说,“一个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很出色,那么除了生病,就没有什么事可使父母担心了,这就是孝。”此种孝是最高层次的孝。(白子超)

既如此,孔子所说的父母之担忧,究竟是什么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孔子说:“当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说他长年不改变父亲所坚持的符合当时社会认同的道德准则,他就可以说做到孝了。”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既不是说子女出远门,无法在家服侍父母;也不是说子女出远门,会让父母担忧他们的饮食、冷暖,而是说子女离开父母外出游学、做官,父母无法观察他的志向,也无法督促他坚持道德准则了。所以,孔子才说“父母在,不远游”了。

再从“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的结构上来分析,“不远游”后面应为“分号”。这是一个多重复句。以“父母在,不远游”为主句,以“游必有方”为补述副句。“必有方”是对“游”的原则规定或前提。由此可以判断这个“方”就是“准则或原则”。至此,我们就可以释出较准确的文意:“如果出远门,经过游说,得到某位诸侯的赏识而谋得一个官位,必须坚持‘仁’道之方,坚持道德规范。否则,就不要去远游。”可见,子女外出游学、做官,父母担心的不是冷暖,而是担心子女“其志、其行、其道”是否会改变。因为,在孔子看来,孝是仁之本。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孝;即使远离父母,仍然坚守道德准则,是孝;如果身体也健康,父母也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那就是大孝了。

朱熹说过:大抵圣贤之言,多是略发个萌芽,更在后人推究,演而伸,触而长……所谓微言大义,见仁见智在所难免。然朱子本人对“游必有方”的权威注释,似乎浅显了点。仅涉及父子间最起码的沟通联系问题,何劳孔圣人叮嘱?赵宗仁

夏矛 发表于 2025-5-1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游必有方’义理考辨

孔子论孝之精义,见于《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语,历代注疏虽众,然于‘方’字训解犹有可商榷处。今考其本义,当从经学训诂与历史语境双重维度予以辨析。

一、‘游’字本义考
‘游’在先秦语境实含三重意蕴:其一为《说文》所谓‘旌旗之流’,引申为行旅;其二为《礼记》‘游于艺’之修业;其三为《战国策》‘游士’之干谒。考孔子周游列国,七十二子散仕诸侯,此‘游’当以‘游宦’为正解。朱熹释为‘去亲远而为日久’,尚未尽显春秋士人‘以道干政’的时代特征。管子云‘士之子恒为士’,正可见当时士阶层流动之常态。

二、‘方’字训诂辨
‘方’之训释,当突破空间方位之说。考《周礼·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郑玄注:‘方者,义之所在也。’《周易·系辞》‘方以类聚’,虞翻注:‘方,道也。’故‘游必有方’之‘方’,实指‘道义准则’。孔子曾谓‘士志于道’,又言‘君子怀德’,此‘方’即‘安身立命之道’,非仅地理方位之谓。

三、孝道思想的深层结构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论孝,实含‘养亲’与‘显亲’双重维度。若必拘泥‘不远游’,则《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将成虚语。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焦循说:‘有方者,有所为而为也。’正指士人出仕须持守道义,此乃大孝。

四、经学诠释的现代启示
今日解经,当避免以今律古。春秋时‘游’非今日观光之旅,‘方’亦非简单行程报备。孔子此言,实为士人立身处世确立价值标准:在家尽晨昏之礼,出仕守道义之正。王引之《经义述闻》谓:‘方,犹常也。’此解最得圣人之意——无论居家远游,皆须持守常道。

要之,‘游必有方’之真义,在于强调士人无论进退行止,皆须以道义为依归。此解既合孔门‘一以贯之’之道,亦契《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完整孝道观。学者当于字句训诂之外,更须体察圣贤垂训之微旨。
疯度翩翩 发表于 2025-7-24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游必有方’义理考辨

孔子论孝之言,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最为世人所熟知。然今人解此句,多执一端,或拘泥字义,或强合时宜,未能尽得圣贤本旨。今试从训诂与义理两端详考之。

一、‘游’字本义考
考‘游’字在先秦语境,实有三重意蕴:
其一为游学之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适周问礼’,即属此类。春秋之际,士人周游列国以求仕进,乃当时通行之制。孔子本人‘干七十余君’,其弟子如子贡‘结驷连骑’以游说诸侯,皆属‘游宦’范畴。
其二为游艺之游。《礼记·学记》言‘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此游乃六艺修习之谓。郑玄注‘游’为‘闲暇无事于之游’,正合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教。
其三为交游之游。《白虎通》释‘朋友’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此游实指人际往来。观《论语》‘无友不如己者’之诫,可知孔子极重交游之道。

二、‘方’字深解
朱子释‘方’为方向,固为通说,然未尽其奥。细考经传:
1. 法则义:《周易·系辞》‘方以类聚’,孔颖达疏‘方谓性行法术’;
2. 常道义:《礼记·乐记》‘乐行而民乡方’,郑注‘方犹道也’;
3. 礼法义:《孝经》‘制节谨度’,邢昺疏引此句谓‘方即礼法’。
故‘游必有方’之‘方’,当兼含‘方向’‘法度’‘正道’三重意蕴。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塨说最为的当:‘方者,义之所在也。游而不失其正,乃为有方。’

三、孝道精义发微
孔子此语,实为‘孝悌为仁之本’的具体实践:
1. 空间维度:不远游者,非禁绝出行,乃强调‘居有常’。《礼记·曲礼》‘为人子者,出必告’即此义延伸;
2. 心理维度:有方之要,在使父母‘心安’。《大戴礼》言‘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正合‘无忧’之旨;
3. 伦理维度:游学仕宦皆须合道。观孔子赞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可知孝行贵在‘中道’。

四、现代启示
今人解此章,当避免两种偏颇:
其一不可泥古。今之‘远游’已非昔比,然‘必有方’之理永恒。子女远行,当使父母知其行止、明其志向,此即现代意义之‘有方’。
其二不可违经。孔子虽言‘不远游’,然亦谓‘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真正的孝道,在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非徒侍亲侧而已。

要之,此章真义在于‘权变中见经纶’。观《论语》载孔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可知圣人不废远游;而其‘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态度,恰是‘有方’的最佳诠释。孝道之要,终在‘心安理得’四字,此即儒家‘经权’智慧之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六日未時|(天貺節) 2025/7/30/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