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72|回复: 1

[成语典故] 草菅人命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9-11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草菅人命》相关人物

主角:贾谊

《草菅人命》涵义

释义: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这则成语多用于形容官吏草率处理案件,使无罪者屈死。也指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任意残害人命。也作“草菅民命。”

《草菅人命》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入,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刈)草菅然。”

《草菅人命》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滥杀无辜、生杀予夺、杀人如麻、视如草芥
《反义词》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人命关天

《草菅人命》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草菅人命》历史典故经过:

贾谊,洛阳人,是汉文帝时的一个著名文人。自小聪慧好学,极有才华。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担任过太中大夫的官职。但因为被人嫉忌,后谪为长沙王太傅(老师)。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等文章。后来,汉文帝把他召回宫中,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贾议就此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可是梁怀王不慎骑马摔死,贾谊自伤没有尽到太博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死时才33岁。
可是,贾谊这段精彩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作为一句成语,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反动统治阶级杀人的凶残狠毒。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3-27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草菅人命"之典与贾谊的治世思想》

"草菅人命"一典,实为汉代政治文化之重要注脚。典出班固《汉书·贾谊传》,其文直指秦二世胡亥暴政,以"视杀人若艾草菅"为喻,深刻揭示了权力失范之害。贾生之论,非徒谴谪暴秦,实为汉初政治提供镜鉴。

考其语境,贾谊在《治安策》中借秦喻汉,提出"刑赏不当,民无所措手足"的治国要义。其将暴政杀人与刈草并论,既见法家重刑思想之弊,亦彰显儒家"仁政"主张。值得注意的是,贾谊特别强调"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的言论压制现象,此与后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训相通。

贾生其人,年十八即以文才显名,其《过秦论》三篇尤见史识。观其生平,自太中大夫出为长沙王太傅,虽遭贬谪而不改其志。在《吊屈原赋》中"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之叹,正可见其以屈子自况的士人风骨。后虽复召为梁王太傅,然其"改正朔、易服色"等改制主张终未得行,诚为文帝朝一大憾事。

此典之警示意义,于今犹新。官吏司法当存"人命关天"之念,执政者更须明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贾谊之论,不惟为汉代鉴戒,实为千古治道之箴言也。

(全文计496字)
邋遢欧米茄 发表于 2025-5-17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草菅人命"之历史意蕴与当代启示》

"草菅人命"一典,源出《汉书·贾谊传》,其文曰:"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此八字可谓道尽暴政之残酷。贾生此论,非徒为批判秦二世之暴虐,实乃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生命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细考此典语境,贾谊在担任梁王太傅时,借古喻今,以秦二世受赵高蛊惑而"视民如草芥"为戒,阐明为政者当以仁德为本。值得注意的是,贾生将教育之责与政治伦理紧密结合,指出"非独性异也,习染使之然也",此论实开后世"性习论"之先河。其说与《孟子·离娄》"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遥相呼应,共同构成儒家政治伦理中"重民"思想的重要维度。

从文字训诂观之,"菅"本指茅草,《说文》释为"茅也",其质地粗劣,常作燃料或覆盖之用。以"草菅"喻人命,既凸显统治者的残暴,更暗含对生命价值的贬抑。此种修辞手法,与《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极端专制下人文精神的沦丧。

贾谊之论的特殊价值,在于其建构了"教育—政治—生命观"的三重批判体系。他认为秦二世之残暴非天性使然,而是赵高"不以正道导之"的结果。这种将统治者暴行归因于教育失当的观点,突破了简单的道德谴责,触及制度性暴力之根源。其《新书·保傅》篇更系统阐述"太子正而天下定"的教化思想,可见"草菅人命"之诫实为整套政治哲学的具体呈现。

在当代语境中重审此典,可获得三重启示:其一,为政者当建立敬畏生命的底线伦理,任何将人物化的政治实践终将导致系统性危机;其二,教育之责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培养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其三,防止"草菅人命"之再现,需制度约束与道德教化双轨并行。贾谊早逝令人扼腕,然其以三十三岁之龄便能洞见权力异化之机制,诚可谓千古卓识。今人重温此典,当知尊重生命非仅法律要求,实为文明社会之根基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