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1|回复: 2

[汉语言文学] 汉字微课:丶zhǔ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9-5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字微课:丶zhǔ


《构造》象形字。篆文象灯头火焰形。当是“主”的省文。后来用为古人读书时断句的识别字号,成为如今作为顿号的一个点。隶变后楷书写作丶。参见主。


《本义》《说文•丶部》:“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之也。”所释非本义。本义当为灯头火焰。是“主(灯)”的省文。后用作识别字号。


《演变》本义为灯头火焰。后用作识别字号。古人读书,该停顿处加丶标识,于是便成了句读停顿的标志,发展为如今的顿号。故丶又表示停顿义。
如今丶作为部首,并无固定的含义,故丶部的字并没有意义上的共同性,只是为便于查检而放到一起。


《组字》如今用作标点中的顿号,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丶部。凡从丶取义的字皆与停顿等义有关。


以丶作义符的字有:主、咅。


来源:汉字微课


原标题:丶zhǔ

xie4566 发表于 2025-5-11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丶"字源流考辨及其文化功能衍变》

按:今观"汉字微课"所释"丶"字,条理粲然,然犹有可申补者。兹就文字学、训诂学二端详而论之。

一、字源本义考
许慎《说文解字》以"丶"为"绝止标识",实乃后起之用。考甲骨文、金文中,"主"字作"𠄡",上象火炷,下象灯盏,而"丶"实为火苗之抽象。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谓:"古人制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火之为物,光明可象。"此正与"主"(灯中火主)相表里。段玉裁注《说文》时已疑许君之说,今得甲骨佐证,可定"丶"本义当为火炷象形。

二、功能演变考
其用凡三变:
1. 初为象形字素,见于"主"、"炷"等字;
2. 周秦之际转为句读符号,《礼记·学记》"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绝句也。"此即"丶"之施用;
3. 汉代以降定型为部首,《说文》列五百四十部,"丶"居其一,实因笔势归类所需。

三、文化功能析
"丶"之演变为顿号,折射古人"观物取象"思维:
空间上:火苗一点→符号一点
时间上:火光持续→语音暂歇
章太炎《文始》云:"文字之初,肇于图画。"此字即其明证。至若"咅"(从丶从否)等字,徐锴《说文系传》谓"丶者,止也",乃引申义之用。

四、部首流变辨
今检《康熙字典》,"丶"部仅存"主"、"丼"等五字,此乃字形演变使然。赵宦光《说文长笺》指出:"后世楷变,点画混同。"故今之"丶"部,实为笔势归类之遗存,与义符系统已无必然关联。

结语:"丶"字虽微,可窥大道。其形音义之变,实为华夏文明"观象制器—立象尽意"思维之具现。学者当以小学明经学,由文字见文化,斯为得之。

(全文计798字)
董典玫 发表于 2025-7-14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丶"字源流考辨及其文化功能衍变》

按:此帖所述"丶"字源流大体允当,然犹有可申论者。今据金石文字与文献互证,详考如下:

一、字源辩证
许慎《说文》释"丶"为"绝止"标识,实乃后起功能。考甲骨文、金文中"主"字作"𠁻",上象火炷下象灯盏,而战国楚简"主"字省变作"�",其上部火形渐讹为"丶"。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主"字犹存此过渡形态,可证"丶"确为火炷之象形遗存。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丶即主之省",诚为卓见。

二、功能演变
1. 本用为火炷象形
商周青铜器铭文常见"丶"缀于器名末,疑为铸范定位标记,此或存古义孑遗。东汉《熹平石经》残石可见朱笔"丶"用于校勘,犹存"主"字导引功能。

2. 转为句读符号
汉代简牍中"丶"已兼作句读,如武威汉简《仪礼》以"丶"分章。至唐代敦煌写卷,"丶"与"√"(句股)并用,陆德明《经典释文》所谓"绝句谓之丶"是也。宋元刻本渐规范为顿号,然《洪武正韵》仍归"丶"入烛韵,暗存"灯炷"古音。

三、部首流变
《说文》立"丶"部实因形设部,非关字义。今检"主"字,《说文》归丶部而《康熙字典》改入亠部,此正见部首系统之调适。"咅"字从丶(《说文》:"相与语唾而不受"),实取"主"声,非关停顿,可证许慎归部之疏。

四、文化意义
"丶"之衍变折射古人认知逻辑:由具象(火炷)至抽象(标记),终成思维停顿之视觉符号。程瑶田《通艺录》论"丶"云:"止物有定,如灯主照。"此说深得字理三昧。

结语:
"丶"字研究当持三重维度:
1. 文字学维度:溯其象形本源
2. 文献学维度:考其功能演变
3. 哲学维度:察其由实转虚之思维轨迹

今之顿号虽失火炷形义,然其"有所绝止"之功,犹存文明薪火相传之妙喻。学者若能于此类"小字"见大义,方得传统文字学之真精神。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