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8|回复: 1

[儒学动态] 孙奥麟钦明书院:《诤言论世》老实大量读经不是儒家教法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9-5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诤言论世》老实大量读经不是儒家教法


原创 2016-09-03 孙奥麟钦明书院

老实大量读经不是儒家教法

老实大量读经不是儒家教法

哪怕是梵文,只消反复诵持某经某偈便足以增长智慧,此种说法在佛经中比比皆是;而儒家,只消看一部《论语》,便明言“学而不思则罔”、“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要求老实大量背诵四书五经、在某一天智慧顿开,成圣成贤,这本质上是一种依傍儒家的净土法门。

王财贵先生

王财贵先生

王财贵先生本人以儒家形象示人,然其学问本源则更近佛学,其学却也夹杂了大量佛学内容,观其演讲、其教人路数皆可见。然而截止到目前,儒家对王氏的批判声不断,却尚未见对其援佛入儒之本质有批判者。


在今日儒家看来,佛学批不得,必犯众怒,未及犯著佛门之怒,便已先犯著今儒之怒。古时纯儒为第一流儒家,今日的纯儒却是二流儒家,是所谓有门户之见者,一流儒家则是所谓“儒本位而积极汇通佛、老、庄、耶、回、康、马”者。

王氏贼夫人

王氏贼夫人

王氏贼夫人之子,其害自不必言,然而考察其学术脉路,则知此一祸事自陆王时便埋下。陆王尚且讳言佛,到熊牟则不事遮掩,至于王财贵,则一转而至于恶俗。


王氏读经教育到今日方被戳破,于其徒众已可谓幸运,为其学说实无内蕴。然而,儒家若不能因此而正视阳儒阴释之害,不为国学正名,则它日必有依傍儒学之律宗、依傍儒学之密宗、依傍儒学之法相宗、依傍儒学之唯识宗等兴起。何以知此?今日佛教天堂地狱之说已不能说动愚夫愚妇,凡佛教欲大兴于世,必以儒学为其小学,先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耸动人,然后又言此乃世间法,此上又有出世间法,又有第一义谛,虽是断裂的学问,然而常人总难不惑于其说之奇诡壮阔。


什么是国学?但凡中国人独有的学问都是国学,医药、武术、国画、书法、民乐皆然,会做一手好中国菜,何尝不是一种国学?然而如此定义太宽泛,不切用,倘若将这定义提炼到不可精简处,只能说孔孟之道就是国学。如果嫌收得太紧,也不妨在孔孟之道的主体性之外,诸子百家、魏晋玄学也是国学的次级组成部分。然而,即便炒中国菜是国学,佛学也不是国学,如果说它是国学,它也是印度国学。

民间国学教育界

民间国学教育界

笔者曾言,民间国学教育界有“三座大山”,三座大山皆是佛学底色,皆是台湾传来。三座大山不除,孔孟之学便只是为人做嫁衣。其中南怀瑾一系因其人去世而日渐衰落,今日最成气候且危害最深者,不是王氏依傍儒学的净宗之学,而是净宗本身,亦即净空法师、陈大惠、蔡礼旭、傅佩荣一系,此辈皆非恶人,然而学术皆极乡愿,是笔者所谓“慈悲害仁,因果害义”之学。除去王氏读经教育,剩余的民间国学教育机构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从业者都是其信众,此非危言耸听,乃是笔者投身民间国学教育界七八年来的真实所见,宜于引起诸儒门同道之重视。

明书院中孚堂出品

明书院中孚堂出品

本文由钦明书院中孚堂出品


来源:原创 2016-09-03 孙奥麟 钦明书院


原标题:《诤言论世》老实大量读经不是儒家教法

邋遢欧米茄 发表于 2025-5-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孙奥麟君《老实大量读经不是儒家教法》

孙君之论,切中时弊,直指当代读经教育之症结,可谓振聋发聩。然其中涉及儒佛之辨、学术本源诸问题,犹有可申论者,兹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儒家教法之本在“思”与“行”
《论语》明言“学而不思则罔”,又谓“诵《诗》三百”而不足以专对,足见儒家之学,绝非机械记诵可竟其功。朱子注《论语》,特重“切己体察”,阳明倡“知行合一”,皆强调经典须与身心实践相印证。老实大量读经之法,若止于口耳记诵,不啻“买椟还珠”,去圣学之本远矣。

二、援佛入儒之历史脉络
孙君指王财贵氏之学近佛,此论颇具慧眼。然儒佛交融,实肇端于中唐以降,至宋明理学而大盛。程朱虽辟佛,然其“理一分殊”之说,未尝不受华严影响;陆王心学更与禅宗有千丝之联。熊十力、牟宗三直言“新唯识论”,已开显儒佛会通之径。王氏读经法以“顿悟”为鹄的,确类净土持名,然其弊不在援佛,而在以佛学框架曲解儒门实修次第。

三、当代儒学之困境
今日儒者或畏于“门户之见”之讥,竞相标榜“汇通诸家”,然若未明儒学本体,遽言折衷,终成“附赘悬疣”。孙君谓“纯儒为二流”,实道出学界痼疾:以调和为高明,以坚守为狭隘。然孔子“攻乎异端”之训,岂非直言学术须有界限?张横渠“为往圣继绝学”之志,正赖此纯一不杂之精神。

四、国学的本质与边界
孙君言国学当为中国独有之学,此说可商。国学之核心,当在“以六艺为根柢,以义理为归宿”(马一浮语)。若医武书画,虽属传统文化,然未达“明体达用”之境,终是“艺”而非“道”。今日国学教育之失,恰在混淆“技艺传承”与“心性修养”,使读经沦为才艺表演,殊失“志于道”之本旨。

结语
王氏读经法之弊,非独方法之误,实因儒学主体性之丧失。若欲匡正,当回归“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儒家正途,而非简单拒斥佛老。学术之真际,在“判教”而非“混融”。儒门若能重振“道统”自觉,则外可辨异端,内可立纲维,庶几不负“为天地立心”之宏愿。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朱子“格物致知”为纲,参酌马一浮“六艺统摄”之说,力求既守儒门矩矱,亦回应时代争议。至若儒佛分际、读经方法等细节,容当另文详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