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2|回复: 0

[成语典故] 言过其实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4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言过其实》相关人物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言过其实》涵义

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言过其实》出处

《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言过其实》辨析

《言过其实》读音:yán guò qí shí

《言过其实》近义词:名过其实、夸大其词、夸夸其谈、张大其词、过甚其辞、过甚其词

《言过其实》反义词:言必有信、恰如其分、名副其实

《言过其实歇后语》:马谡用兵

《言过其实》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言过其实》造句

1、不要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会使人怀疑你的判断力。精明的人表现出的是严谨,有时还会故意缩小其词。

2、同学们对他的言过其实爱出风头等毛病意见很大。

3、他对老张的赞扬有些言过其实

4、你不要相信他言过其实的许诺。

5、事情并未如传说严重,媒体报导言过其实

6、我想他的用心是要提醒你注意,只是话说得有些言过其实

7、他言过其实地,把一件小擦撞说成了大车祸。

8、这部影片的介绍有点儿言过其实,真正去看过的人都有受骗的感觉。

9、这也许言过其实,但仍然无法解释为何中国总是一副好勇斗狠的样子,这正是其军事实力发展速度超过其控制能力所造成的结果。

10、你言过其实了,其实有运气的成分,事实上我的理化生在高中是一塌糊涂。

《言过其实》成语典故:

马谡是三国时的将领。他与哥哥马良,都在刘备手下做官。马谡爱好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刘备总觉得马谡好高谈阔论,说话不踏实。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师表》。次年春,他率军伐魏。由于他忘记了刘备的忠告,派马谡去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败。到了这时,诸葛亮才想到刘备是何等的英明,自己信用马谡又是何等的愚蠢。自己没有听从先帝的遗言,终于造成北伐的失败,实在太不应该了。

事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职务,降级三等,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造成败绩的重大过失。这时他才想起,刘备临终时嘱咐自己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要留意才是。由于自己没有照此办理,结果铸成了大错。

《言过其实》成语接龙:

言过其实→实与有力→力排众议→议论风发→发扬蹈厉→厉行节约→约定俗成→成年累月→月落星沈→沈静寡言→言行一致→致之度外→外圆内方→方凿圆枘→枘圆凿方→方正不阿→阿弥陀佛→佛眼佛心→心同止水→水过鸭背→背本趋末→末大必折→折胶堕指→指挥可定→定国安邦→邦家之光→光彩夺目→目量意营→营蝇斐锦→锦瑟年华→华封三祝→祝发空门→门闾之望→望其肩项→项背相望→望尘而拜→拜赐之师→师老兵破→破口大骂→骂天扯地→地覆天翻→翻唇弄舌→舌剑唇枪→枪烟炮雨→雨恨云愁→愁眉锁眼→眼高手生→生知安行→行之有效→效死输忠→忠心耿耿→耿耿于怀→怀柔天下→下井投石→石火光阴→阴差阳错→错综复杂→杂七杂八→八面受敌→敌力角气→气壮胆粗→粗通文墨→墨守成规→规旋矩折→折节待士→士饱马腾→腾焰飞芒→芒𪨗布衣→衣锦食肉→肉食者鄙→鄙俚浅陋→陋巷箪瓢→瓢泼大雨→雨栋风帘→帘窥壁听→听天任命→命词遣意→意广才疏→疏而不漏→漏卮难满

 
dunbar 发表于 2025-6-13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言过其实"的鉴诫意义——从马谡之失看名实相副的为政智慧》

"言过其实"作为源自《三国志》的千年古训,其深刻意涵远超成语表象。裴松之注《蜀志》载刘备临终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此八字实为治国用人之圭臬。考马谡其人,《襄阳记》称其"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南征时"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然其实际治军之能,终败于街亭实战。这种名实相悖的悲剧,恰为《周易·系辞》"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之典型。

细究此典,可见三重警示:其一在于认知层面,《论语》所谓"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语浮夸本质是认知与现实的断裂。马谡"舍水上山"的战术失误,正是其战略构想脱离地理实际的体现。其二关乎用人智慧,《韩非子·显学》强调"试之官职,课其功伐",而诸葛亮误以言谈取才,违背了《人物志》"明察辞令,必考其行"的鉴人准则。其三涉及自我修养,《礼记·中庸》"言顾行,行顾言"的慎言传统,在此案中得到反证。

历史长河中,此类教训不绝。战国赵括"纸上谈兵"致长平之败,北宋张商英"大言误国"促靖康之耻,皆与马谡事互为镜鉴。王安石《知人》篇云"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恰指出言辞与实质的辩证关系。故《文心雕龙·情采》强调"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此理通于政事。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中蕴含的古典政治智慧:为政者需如《尚书》所言"敷奏以言,明试以功",察人者当循《吕氏春秋·论人》"八观六验"之法。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云"察其言而观其行",实为消解"言过其实"之弊的根本。马谡之失,非独个人悲剧,更为后世立下一面明镜,照见名实相副的永恒价值。
cl15816 发表于 2025-6-14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言过其实"的鉴戒意义——从马谡败亡看名实之辨》

"言过其实"作为蜀汉败将马谡的历史判词,蕴含着深刻的名实辩证关系。考《三国志·蜀志》裴注引《襄阳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其与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的记载,恰印证其言辞之华与实务之虚的矛盾统一。本文拟从训诂学、历史学双重维度,剖析这一成语的深层意蕴。

一、训诂本义考
许慎《说文解字》释"言"为"直言曰言",段玉裁注"言者心之声也";"实"字从宀从贯,徐锴系传"货贝充于屋下是为实"。二者本为表里关系,然冠以"过"字则形成张力结构。王念孙《广雅疏证》指出:"过者,越也,失也",揭示出言语逾越实际边界所产生的认知偏差。这种名实相悖的现象,在《韩非子·二柄》中早有警示:"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二、历史语境析
建兴六年(228年)街亭之役,马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的战术失误,实为其长期"言过其实"的必然结果。考《诸葛亮集》所载《论斩马谡》,可知其违抗节度、刚愎自用的行为模式,恰是平日高谈阔论养成的思维定式。陈寿在《三国志》中特记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遗训,与《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形成跨时空呼应。

三、现代启示录
此典故对当代社会的警示有三:其一,在信息传播中当恪守《礼记·中庸》"言顾行,行顾言"的准则;其二,人才选拔应遵循《墨子·尚贤》"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考核原则;其三,自我修养需警惕《荀子·大略》"口言善,身行恶"的异化倾向。观今日舆论场中种种夸大失真现象,更显诸葛亮"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诫子书》)的修身智慧。

结语:
马谡悲剧的本质,是语言异化为表演工具而丧失指实功能。王弼《周易略例》云"得意忘象",然若徒具华辞而失其本真,则如《文心雕龙·情采》所警"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读史至此,当深味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之诫,使言行相契,名实相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