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9|回复: 0

[成语典故] 置之度外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8-31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置之度外》相关人物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隗嚣(?—33年),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名,举为国士。

公孙述(?―36年),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新莽末年、东汉初年割据势力。初以父官荫为郎,补任清水县长。

《置之度外》涵义

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置之度外》出处

《后汉书·隗嚣传》:“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置之度外》辨析

《置之度外》读音:zhì zhī dù wài

《置之度外》近义词:置之不理、充耳不闻、置若罔闻

《置之度外》反义词: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置之度外》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置之度外》造句

1、谁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会成为新人。谁能战胜痛苦和恐惧,他自己就能成为上帝。

2、一切做到问心无愧,成败置之度外,才能临场指挥若定,操纵自如。

3、为了从洪水里救出一个小孩,他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4、那儿的每一个人都发了狂,都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火辣辣地准备拿出生命作牺牲。

5、他为革命事业早把生命置之度外了。

6、他看透了世间红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7、严守纪律的邱少云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才在大为烧身时一动不动。

8、他为了救不慎掉入水中的女孩,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9、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

10、江姐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置之度外》成语典故:

西汉末年,刘秀起兵打败了王莽的新朝,又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自己做了皇帝(即光武帝)。

在东汉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有的虽然表示臣服东汉,实际上都仍旧保留地盘,并不甘服。而部分比较强大的农民军也相当活跃。刘秀花了5年多时间,才算打下了一个基本统一的局面,只剩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这时,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因交通困难,刘秀对这两个人,暂不想征战,企图把连续苦战多年的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再说。据《后汉书·隗嚣传》载,当时刘秀曾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姑且把这两人丢在一边,暂不考虑吧!)后来,刘秀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

《置之度外》成语接龙:

置之度外→外感内伤→伤心蒿目→目不忍见→见神见鬼→鬼头滑脑→脑满肠肥→肥头胖耳→耳濡目击→击节叹赏→赏奇析疑→疑邻盗斧→斧破斨缺→缺吃短穿→穿荆度棘→棘地荆天→天香国色→色厉胆薄→薄寒中人→人之常情→情投契合→合两为一→一虎不河→河清社鸣→鸣鹤之应→应天承运→运筹千里→里应外合→合浦珠还→还淳反素→素口骂人→人心大快→快人快事→事与心违→违时绝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衣箪食→食子徇君→君辱臣死→死而无怨→怨天忧人→人多口杂→杂乱无章→章句之徒→徒费唇舌→舌尖口快→快步流星→星罗棋布→布天盖地→地大物博→博士买驴→驴鸣犬吠→吠影吠声→声名烜赫→赫赫扬扬→扬眉吐气→气克斗牛→牛骥同皂→皂白不分→分香卖履→履险若夷→夷齐让国→国尔忘家→家骥人璧→璧坐玑驰→驰风骋雨→雨收云散→散阵投巢→巢倾卵破→破镜重合→合衷共济→济世之才→才大如海→海阔天空→空谷跫音→音问两绝→绝甘分少→少小无猜→猜枚行令

 
西米露 发表于 2025-5-14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置之度外"的圣贤境界与历史实践》

"置之度外"一语,出自《后汉书·隗嚣传》,其文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此四字虽简,然其中蕴含的处世哲学与精神境界,实为中华文化精髓所在。今试从经史维度阐发其要义。

考其本义,"度"者,忖度思虑之谓。《说文》云:"度,法制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揆度之称。"故"置之度外",乃将事物置于思虑范畴之外,此中可见道家"无为"与儒家"杀身成仁"之融合。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正是此境的最佳注脚。

观光武帝刘秀之用此语,实具深意。建武六年(公元30年),隗嚣虽遣子入质,然心怀观望;公孙述据蜀称帝,势成鼎足。当群臣议及此二人时,光武言"置此两子于度外",非真不虑,乃战略上的超然姿态。此正合《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要旨,体现王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范晔在《后汉书》中特录此语,实为彰显光武"恢廓大度"的帝王气象。

细究隗嚣、公孙述二人,皆一时豪杰。隗嚣"素有名誉,士大夫多归之"(《资治通鉴》卷四十一),公孙述"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后汉书·公孙述传》),然终不能成大事者,正因其不能将利害得失真正"置之度外"。反观光武,能于群雄逐鹿之际保持战略定力,终成中兴大业,此中差异,岂非"置之度外"境界高下使然?

今人用此成语,多强调舍生忘死之勇,如邱少云烈火焚身而不动,江姐面对酷刑而不屈。然更深层的智慧在于:真正的"置之度外",非漠然不顾,而是超越个人得失的宏观把握。如同《周易·系辞》所言:"乐天知命,故不忧。"这种境界,既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更需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超越精神。

当代社会纷繁复杂,世人常为蝇头小利所困。若能参悟"置之度外"的真谛,在应当执着处不轻言放弃,在应当超脱处不过分执着,方得人生大自在。此诚如王阳明《传习录》所云:"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唯有心中真正放下,方能成就非凡事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